APP下载

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

2020-06-10钱爱康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0年4期
关键词:笔头湖州毛笔

◎ 文 | 钱爱康 编辑 | 吴冠宇

湖笔制作 摄影/丁璐青

一支湖笔的制作多达100多道工序,粗分也有几十道工序。一支湖笔从来不是由一个工匠完成,而是各个工序的工人分工合作,才能成就一支笔。它的制作凝聚了制笔工匠的大量心血。明代曾担任广西布政使的谢在杭在所著《西吴枝乘》一书中,称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是对这一中华传统技艺的高度赞誉。

中国传统书写用具笔、墨、纸、砚号称“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则是“文房四宝”中的佼佼者,而湖笔又位居文房之首。湖笔自宋末元初开始闻名天下,之后在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中,湖笔始终居中国毛笔之冠,地位无可动摇。

中国湖笔出湖州,湖州毛笔出善琏。善琏镇是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水乡小镇,位于湖州市东南角,距离市区30余公里。小镇的母亲河蒙溪环绕其间,串连起福善、宝善、庆善、宜善四座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有记载:善琏,在浙江吴兴府城东南七十里,又名善练。有四桥,曰:福善、宝善、庆善、宜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

善琏镇的制笔人家世世代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这个传统的手工技艺。 一支湖笔,一路走过,书写了几千年的历史。

湖州人制笔,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当地有最好的含优质蛋白的桑叶,滋养出最为细糯柔健的羊毛。江南多竹,漫山遍野的小竹子用之不竭,加之江南人心灵手巧,这个手工技艺非湖州人莫属。

湖笔的崛起与发展

中国毛笔的使用历史悠久。虽然起源的具体时代目前尚不能确证,但根据许多考古资料,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绘有的彩色花纹来看,很像是用毛笔一类的工具涂画出来的。这些花纹线条匀称,笔触较宽,走势清晰有中国画线条之美,因此,专家们判定这些花纹线条是类似毛笔的工具画出,应当是毛笔的雏形。据此推算,毛笔的产生应当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

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表示“笔”的字“聿”,象形文字的“聿”,其形状就像人的一只手紧握着一支笔,而笔端部分如树枝上捆扎着一束兽毛,兽毛纷披,确实如同毛笔。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从长沙左家公山15号楚墓发现的。这支毛笔最大的特点是将动物毛裹在笔杆外面,用细丝线缠绕,再涂以树漆,借树漆的粘性胶住。

秦代前后毛笔有了重大革新,不再是将动物毛裹在笔杆外面,匠人开始将做笔杆的竹杆一端掏空,将笔头纳入管腔中。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古墓中出土了三支秦代的毛笔,其制法就是将笔头插入竹管内。所以在民间,也有秦代将军蒙恬发明笔的传说。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发明了毛笔。这其实是对当时毛笔进行的一项重大的技术变革,并非发明了笔。又因为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镇人,并且精通制笔,所以后人们便附会演绎出了蒙恬将军发明了湖笔的故事。

摄影/丁璐青

从唐代到宋代,当时最有名的并非湖笔,而是安徽宣州地区笔工生产的宣笔,以兔毫笔为主。从南宋开始,宣州陷入多年的战乱,宣笔的制作逐渐衰落。南宋又迁都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这给离杭州很近的湖州善琏镇的制笔业带来了机遇,从此中国毛笔开始了湖笔时代。

湖笔原产地善琏镇,历来归属湖州,所以称作“湖笔”。善琏生产毛笔至少从隋代就开始了。有关古籍记载,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大书法家智永在善琏永欣寺研习书法30多年,智永的书法,继承了他的先祖王羲之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据说,有一段时间,请他题字的人特别多,门槛居然都被踏去了一层,后来就请人包了一层铁皮保护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日积月累,智永写秃的笔有好几箩筐,后来也有了著名的退笔冢,这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说并非空口无凭,现在的蒙溪河畔依然可寻见当年遗迹。智永在30年时间中,临写《真草千字文》共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各一本。几十年的写字用笔,自然和当地笔工常有交流,对湖笔的制作和技艺,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一时期湖笔得到长足进步。

元代起,湖笔名满天下。从元代到明代,湖笔最突出的成就是羊毫笔的兴起。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瞿佑写了一首《羊毫笔》诗:

毛颖年深老不能,中书模画叹难胜。管城忽现左元放,草泽不容严子陵。

壁上榴皮功可述,门前竹叶事无凭。刚柔何必吹毛问,耐久真堪作友朋。

这首诗很有意味,用了一连串的典故,大意是:“宣州兔毫笔已趋衰老,风光不再,湖州的羊毫笔开始兴起。前人曾认为羊毫笔不佳,但实际上刚柔相济,经久耐用,可视为文人之好友。”可说是对中国毛笔发展史上一次重大转折的真切写照。

中国毛笔也包括湖笔,到了清代已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特别是皇家宫廷、达官贵人的用笔,笔管、笔套用料贵重,工艺精细,工艺礼品的性质日益突出。每年有大量的毛笔进贡朝廷,乾隆时数量尤其多,其中大部分是湖笔。到乾隆晚期,因为宫中藏笔实在太多,所以朝廷专门下了一道诏令,让各地按例进贡毛笔的数量减掉一半。据说,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毛笔,还有两万多支。

一支湖笔,百道工艺

梳洗后的毛料 摄影/丁璐青

制好的笔头 摄影/图虫创意

从清初到民国,善琏笔工纷纷走向全国各地开设笔庄。这些笔庄一般以创始人姓名为字号,以前店后坊形式经营,大部分产品还是来自善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贺莲青、戴月轩,上海的李鼎和、杨振华、茅春堂,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元堂、杨二林堂,湖州的王一品斋等。还有两家外地人开设的著名笔庄:上海周虎臣,是江西人周虎臣后代所开;杭州邵芝岩,是浙江慈溪人,但是这两家店主要也是经营湖笔,所用坐店的笔工也是善琏人。

湖笔品种十分丰富。传统湖笔品种按笔头毛料,主要分为羊毫、兔毫、狼毫、兼毫等四大类。按毛笔规格区分,有楂笔、斗笔、提笔、屏笔、联笔、对笔及大楷、中楷、小楷笔等。传统常规品种多达100余种,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增加,达到200余种。

湖笔工艺十分精细。2006年湖笔进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作为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一支毛笔多达100多道工序,粗分也有几十道工序。一支笔从来不是由一个工匠完成,而是各个工序的工人分工合作,才能成就一支笔。

笔料的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多个品种。山一样的一堆羊毛,要把它整理出来,变成粗光锋、细光锋,细直锋,盖尖锋、白尖锋,脚抓锋、透抓锋……这需要理毛工的一双巧手和一双善于识别的眼睛,把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羊毛分门别类地进行挑选、整理,分拣出几十个品类和若干个等级。

水盆娘娘则要把脱脂后的羊毛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再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精分、梳理,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再修剪得有披有柱,形成笔毫的雏形。

结头是将笔毫雏形用丝线扎住,再用融化的松香滴在笔头根部,使笔毫不易脱落。蒲墩是对用作笔管的竹梗原料进行逐根分选、加工和检验,因旧时笔工是坐在一个蒲墩上进行操作的,故而得名。

此后还有装套、择笔、刻字等一整套工序。

而其中择笔工序(又称修笔)最为重要。将一个松散的笔头雏形拿线结扎好后,用松香和火烫结笔蒂,再把它装进涂好胶水的笔斗内固定,然后用修笔刀把笔毫有序逐层掰开修整,将不整齐没有毫锋的杂毛剔除掉,对笔头进行修整成形,这是湖笔制作最重要、最关键的技术。修整后的笔肚要圆润饱满,不能有所偏颇,不然写字时笔毫方向会跑偏。一支笔是否善于书写,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完全取决于这道工序,如果这道工序失败了,那么就前功尽弃。

湖笔工艺特征十分鲜明。人们说起湖笔优秀,总会说它具备“尖、齐、圆、健”的特性。“尖、齐、圆、健”是古代文人对毛笔优良品质的集中概括,由明代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篡《永乐大典》的解缙最早提出,他称赞湖州笔工陆文宝的笔是“尖齐圆健良有方”。具体来说,尖是指笔头外形要匀称,笔尖处要尖锐;齐则是指笔毫散开后,外延要整齐;圆是指笔肚要圆润饱满,不失偏颇;健指的是书写要富有弹性,刚柔并济,挥洒自如。

而湖笔另一大特点就是“颖”。“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因此,明代谢在杭在《西吴枝乘》一书中称赞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而湖笔也被称为“湖颖”。

择笔 摄影/丁璐青

湖笔与湖州书画文化

湖笔的原产地善琏镇,由于上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家家从事制笔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笔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也形成了富有自身特点的民间习俗。每年的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有祭祀“笔祖”蒙恬和业内拜师收徒等习俗。它对于维护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保障当地社会稳定有序,以及促进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善琏镇依旧有保存完好的蒙公祠。

湖笔制造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笔工。比如,元代的冯应科、陆颖、温生,明代的张天锡等。冯应科是湖州笔派的领军人物,他所传承的古代“分层匀扎”是湖州笔派的核心制作工艺。其中《吴兴府志》记载冯应科的笔、赵孟頫的书法、钱选的画,当时被称为“吴兴三绝”。如此高的评价,使得笔工也名载史册。也有史料记载,赵孟頫作书作画非陆颖的笔不可。

湖州山水清远,人杰地灵,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再加上有众多书画大家客居或为官湖州,使得湖州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有称为中国“佛画之祖”的三国时的曹不兴,梁代画家张僧繇,宋代山水画大师燕文贵及张先,元代有以赵孟頫为旗帜的书画家群体,明清时期的关思、费丹旭、吴昌硕、金城,现代的沈尹默、沈迈士、费新我等等,这些湖州籍的书画名家,再加上寄踪湖州的王羲之、王献之、智永、颜真卿、米芾、苏轼等人,他们在湖州留下了大量传世杰作,为湖州书画文化增添了极为亮丽的色彩。

他们的书画活动带动了湖州制笔业的兴起。文人名家们的用笔心得,反过来也启示、引导、激发湖笔笔工,促进湖笔制作技艺的不断改良与精进。如此双向推动,引发产业与人才的共同繁荣。

今天,在全球性化的新时代,湖笔正在开拓着世界版图。2017年4月21日,我带着一支色泽幽黑、黑中带红的精美木杆湖笔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文化专委会主席皮萨诺先生拿过这支“天健湖笔”,反复端详,赞不绝口:“最古老的汉字书写工具来到了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现场,恰如其分,这是一支最美丽的湖笔。”

走过漫长岁月的湖笔,创造了无比光辉的历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因为有笔,历史得以延伸,神话不至残缺,诗心不再泯灭。

湖笔甲天下 摄影/丁璐青

猜你喜欢

笔头湖州毛笔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笔头和笔帽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旧毛笔的妙用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