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鹿角胶传统炮制工艺探讨*

2020-06-10于大猛

陕西中医 2020年6期
关键词:鹿角本草辅料

于大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古人应用鹿角胶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鹿角胶。《神农本草经》收载的白胶即为鹿角胶,《名医别录》载:“生云中,煮鹿角作之。”南北朝时期,鹿角胶还主要用作角弓类的粘合剂,很少作为药品使用。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白胶”载:“今人少复煮作,惟合角弓,犹言用此胶尔。方药用亦稀,道家时须之”[1]。直到宋代,鹿角胶的药用价值才逐渐被认可,明清时期应用逐渐普及。本文就鹿角胶的传统炮制工艺分述如下。

1 截断与破碎

鹿角由于枝叉较多,难以整枝煎煮,需要先进行切制。切制又有截断与破碎之分。截断的长度不一。如隋代雷斅《雷公炮炙论》载:“采得角了,须全戴者,并长三寸,锯解之”[2]指出截断的长度为3寸。明代郑宁《药性要略大全》卷十“鹿茸”载:“用新角成对者,以锯寸截。”指出截断的长度为1寸。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卷四“制鹿角胶霜法”载:“锯为半寸长。”指出截断的长度为半寸。可见,鹿角截断的长度从半寸到3寸不等,并非固定规格。还要参考煮胶锅的大小,以提高煮胶效率。多数医家认为鹿角的切制只需截断即可。亦有医家为了使鹿胶更容易煮出,提出还要进一步破碎。破碎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为切碎。如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白胶”载:“细剉角。”文中“剉”为用刀斧等工具切、砍的意思。唐代孟诜《食疗本草》“鹿茸”载:“若欲作胶者,细破寸截”[3]。第二种为火焙酒淬捣碎法。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鹿角胶”载:“造胶法,取新角寸截,水浸七日,洗净,焙燥,酒淬七次,捣碎”[4]。文中用火焙酒淬的方法是借用了鹿角成粉的方法。无论截断还是破碎,均是为了使胶质容易煮出。实践体会,鹿角坚硬,直接切砍的方法非常费力,火焙酒淬的方法虽省力,但是损失胶质。鹿角的切制只需截断即可,并不需要再行破碎。

2 浸泡、刷垢

去除鹿角表面的污垢比较简单。经短时间的浸泡后很容易就能去掉。如明代涂坤《百代医宗》“煮炼鹿霜胶法”载:“取长流水浸三日,刷净垢土。”文中水浸后用刷子刷去泥垢,主要是指鹿角基部,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明代吴球《诸症辨疑》“制鹿胶霜法”载:“却以新汲水浸一宿,次早洗剥,去角上尘垢。”亦明确指出浸泡后洗去尘垢即可。明代郑宁《药性要略大全》“鹿茸”载:“流水内浸三日,刷净腥秽。”以上为了祛除鹿角表面的污垢,只需简单浸泡刷净即可,但是要祛除鹿角的粗皮,就复杂地多了。

3 去粗皮方法

从笔者煮制鹿角胶的经验看,并不需要刮去鹿角表面的粗皮。这是基于煮制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鹿角胶,而鹿角霜只是副产品。在明代以前,煮制的目的往往是得到鹿角胶霜复合物,因此需要去粗皮。首先将鹿角表面的粗皮变软,然后用刀具、磁片、竹刀等刮去粗皮。使粗皮变软的方法有四种。

3.1 水 浸 与清洗祛除鹿角表面的污垢不同,浸泡时间明显延长。如隋代雷斅《雷公炮炙论》载:“以物盛,于急水中浸之,一百日满出”[2]。文中百日的时间太长了。可能有损于药效。正如明代黄承昊《折肱漫录》卷三载:“闻善制此胶者,将角入竹篮内置长流水中任其流涤,候净,尽煎之,则毫无渣滓,照之色如琥珀可爱。然渣滓涤尽,血气亦无存矣。亦何益于治病,徒为观美则可耳”[5]。文中长流水久涤,得不偿失。为了减少浸泡时间,古人发明了利用米泔或蒸米水中的微生物发酵的方法。

3.2 米泔浸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先以米渖汁渍七日令软,然后煮煎之。”文中“米渖汁”即是米泔。宋代陈衍《宝庆本草折衷》“白胶”载:“并顶皮以米汁久渍令软。”文中的“顶皮”,即鹿角表面的粗皮。笔者实践发现米泔浸的鹿角粗皮确实会变软。

3.3 蒸米水浸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鹿”载:“以饙水浸七日,令软方煮也”[3]。文中“饙水”指蒸米水。如《说文解字》:“云饙,一蒸米也。”文中令软的标准同上。

3.4 水 煮 古人发现将鹿角稍煮后,粗皮变软。如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载:“再旋旋添水煮一日,候角软,乘热削去粗皮。”文中先将鹿角煮软后再刮去粗皮。这也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4 木篦防焦

煮鹿角胶的方法,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煮煎如作阿胶法耳。”指出鹿角胶的煮法与阿胶相同。参考同时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法”一文,其主要论述的是用动物皮毛为原料的煮胶方法。

煮胶过程中由于胶质黏稠,如粘到锅底容易焦糊。《齐民要术》的解决办法是:“长作木匕,匕头施铁刃,时时彻搅之,勿令著底”[6]。即用一个带有铁刃的长柄木勺,贴着锅底不停地搅拌。这种方法用于搅拌驴皮、牛皮等皮片固然有效,但是用于搅拌寸截的鹿角却不适宜。因为鹿角质地坚硬,搅拌困难且费力。而且鹿角在煮的过程中骨质逐渐疏松,搅拌会使骨质不断脱落,沉到锅底容易焦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给出了很好的办法,原书“白胶”载:“仍于锅内如前安桑木篦,勿令着锅底,篦子上铺桑皮一层。却,将鹿角层层铺,注长流水八分。以人参、茯苓、楮实子用夏布袋盛之,同入锅内。下用桑柴火,再旋旋添水慢煮”[7]。文中的方法是在锅底置一个桑木做的小篦子,篦子上面铺一层桑皮。桑皮上面铺多层鹿角,加水没过鹿角。这样将鹿角与锅底隔开。鹿角下面铺桑皮,使煮胶过程中出现的碎渣不至于脱落到锅底,避免了焦糊现象。

5 热水频添

对于添加药物的复合胶中添加药水,亦要求将药水加热。如明代吴球《诸症辨疑》卷五“制鹿胶霜法”载:“用二砂罐,一罐盛角,一罐盛药珠,皆入新汲水,以桑柴烧煨。如无桑柴,以白炭煨之。二罐俱沸,如角罐水干,则徐加入药水;药罐干,则加入新汲水,如法煮三昼夜,以鹿角酥为度。”文中盛药的罐中每次添加的都是新汲冷水,而盛角罐中每次添加的均为煮沸的药汁,乃热药频添。

笔者在实践操作中发现,煮鹿角时杂质析出的很少,胶液比较干净,不需要像煮阿胶的“打沫“工序。热汤频添也是煮制鹿角胶的特色。

6 角软胶成

鹿角胶与阿胶的成胶火候是不一样的。阿胶煮法是尽量将皮中的胶质煮出,剩余的皮子胶性全无,弃用。而鹿角煮制后胶液浓缩为鹿角胶,骨质为鹿角霜。古人对鹿角胶煮制的火候大致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角软如粉,胶在霜中。隋代雷斅《雷公炮制论》载:“日足,角软如粉,捣烂”[2]。从文中可见,鹿角霜中的胶质并没有完全煮出去,煮的目的只是将鹿角煮软。第二种是角软为度,霜胶分离。明代许希周《药性粗评》卷四“鹿角霜”载:“桑柴火煮七昼夜,以软可切为度,切片,日干,研末收贮。其汤慢火熬成胶,以匙挑不断为度,谓之鹿角胶,亦谓之白胶。”文中鹿角煮制的火候为“软可切为度。”并没有考虑鹿角的枯荣与汤汁的稀浓。其重心在鹿角霜。这种鹿角霜中仍有大量的胶质成份。相应由胶汁浓缩而成的鹿角胶中,胶质成份则较少。第三种是角质酥松,煮汁成胶。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卷十八“鹿角胶”载:“入大锅内煎,以水二大担,煎十去其七,滤出汁,其渣再用净水煎,如前法。其角酥松,即成鹿角霜矣。其汁合初次汁入砂锅内慢火煎熬,以桃柳枝不住手搅,以凝为度,即成胶矣”[10]。文中鹿角煮至酥松的程度,其中的胶质成份已完全煎出。

7 添加辅料

本草文献中鹿角胶的煮制大多没有添加辅料。如唐代苏敬《新修本草》载:“但煮浓汁重煎,即为胶矣”[11]。《齐民要术》“煮胶法”中亦没有添加辅料的记载。但是,有些文献记载煮制鹿角胶的过程中会添加一些辅料,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8 复合胶

古人在煮制鹿角胶时有添加药物的经验,以增强鹿角胶的功效。添加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人参、茯苓、楮实子。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卷二四“白胶”载:“以人参、茯苓、楮实子用夏布袋盛之,同入锅内,下用桑柴火,再旋旋添水慢煮。”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茯苓淡渗利湿,楮实子补肾益精,三者配伍增强了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之功。

第二种是熟地、天冬、山药。明代吴球《诸症辨疑》卷五“制鹿胶霜法”载:“用二砂礶,一礶盛角,一礶盛药珠,皆入新汲水,以桑柴烧煨。如无桑柴,以白炭煨之。二礶俱沸,如角礶水干,则徐加入药水;药罐干,则加入新汲水,如法煮三昼夜,以鹿角酥为度……熟地黄四两、天门冬三两,脾胃不足入干山药三两。”文中以药汁加入胶汁中,增强了鹿角胶固肾益元阳,益精血,暧腰膝的功效。添加的方式也独具特色。

第三种是楮实子、桑白皮、黄蜡。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卷九“鹿茸”载:“加楮实子、桑白皮、黄蜡各一两,同煮,以桑叶塞罐口,勿令走气,炭火猛煮三日。”文中添加楮实子补肾益精,其煎液色红。桑白皮、黄蜡可能使胶液更容易成胶。这三种药物的添加客观上改善了鹿角胶的品相,是否增加了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第四种是麦冬、熟地。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卷四“制鹿角胶霜法”载:“其角汁不退火,量加麦门冬、熟地黄入内,烹至三分过二之干,滤去二药,将胶倾取净器内,若不甚稠,再熬少刻,置土地上一日夜去火毒任用。”文中加麦冬、熟地添精补肾,与鹿角胶相伍达到阴阳双补的效果。

第五种是鹿茸。明代黄承昊《折肱漫录》卷三载:“世上通行鹿胶,不甚效,须加毛角数枝方有力”[5]。文中“毛角”指鹿茸,在煮制鹿角胶的过程中加入鹿茸,补肾精,壮元阳。

9 实践体会

笔者准备整枝马鹿角3对,重量大约10 kg,用小锯截成10 cm长的小段。凉水浸泡2 d后,用鬃刷刷去表面的泥垢。取大号不锈钢桶,底部置一个旧煤气灶支架。上面坐一个不锈钢网桶。将截断的鹿角置网桶内,加水漫过鹿角,用蜂窝煤炉子加热开始煮胶。由于鹿角很干净,基本上没有什么杂质泛出。当水减少时,添加热水。白天煮,晚上封上炉子。这样煮到第3天,不锈钢桶中的胶液就比较浓了。将胶液倒出,趁热过100目网筛,滤去杂质。重新添加热水再煮,这样又重复了2次,总计用了1周的时间,胶液清晰,说明胶质基本煮出。剩下的鹿角霜表面颜色黑黄白相间,黄黑色是鹿角表面的粗皮,白色是部分粗皮脱落露出里面的骨质。将滤出的胶液合并在一起,开始浓缩。待胶液浓缩至较少时,倒入不锈钢锅内继续浓缩,要不断用木铲搅拌,以免出现焦糊。待滴水成珠时,浓度大约是1.18 g/cm3,这时加入10%的黄酒。加大搅拌的频率,并将木铲立起,顺时针紧贴锅底,平行搅动。并将蜂窝煤炉子的火减少,方法是将炉底进风口或炉子与烟筒连接处的阀门,关上一部分以减少空气进入量,降低火力。随着胶液的浓缩,挂旗的程度会越来越明显,这时要将炉子盖盖上,甚至要将炉盖上的小孔用煤灰塞上,进一步降低火力。在不出现焦糊的前提下,挂旗越明显,胶中的水份越少。相应晾胶的时间越短。准备两个长方型不锈钢盘,内表面涂上薄薄一层香油。将煮好的胶液倒入盘中。静置一夜后,鹿角胶已凝固,取出,用刀切成三大块。再切成厚约0.5 cm的薄片。平铺在6个盖帘上,置阴凉通风处开始晾胶。晾胶的方法与阿胶相同。即每日翻1次,待胶片表面干燥,将其收集起来置箱子中封好。每天要倒箱、立箱以改变胶片在箱中的位置,防止粘连。大约过3~4 d取出,会发现胶片再次变软,摊在盖帘上继续晾晒。如此反复操作,大约1个月,胶片完全干燥,制作完成。

10 结 语

综上所述,古人在鹿角胶的炮制工艺如截断与破碎、浸泡与刷垢、刮粗皮、木篦防焦、热汤频添、角软胶成、添加辅料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代学者对鹿角胶的炮制工艺研究较少,在CNKI检索近10年的相关论文不到10篇。如在净制与切制方面,李博闻等[14]研究结果发现,经过水洗和不烫淬及加压蒸馏加工过的鹿角胶汁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在晾胶方面,李民等[15]通过正交试验和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发现鹿角胶的最佳晾胶工艺为温度25℃,湿度40%,翻胶时间36 h。在切胶方面,闫晗等[16]研究发现在控制水不溶物量的同时,将混合浓缩胶液的水分控制在25.0%~28.5%之间,以便于切胶。以上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与传统炮制关联不紧密。笔者认为,现代鹿角胶制作工艺的研究不能脱离传统,反而应从传统炮制中找到入手点,列举如下。

第一是刮粗皮问题。由于古人早期煮鹿角的目的是使其易于粉碎,所得为鹿角霜。刮去粗皮的本意是为了使鹿角霜品相更好,但是粗皮中是否有对鹿角胶有影响的成份,应进一步实验研究。

第二是热水频添问题。古人在煮鹿角胶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添加热水的重要性。这点在《齐民要术》“煮胶法”[17]及后世煮制阿胶、黄明胶等均没有类似的记载。应在现代生产工艺中继承这一传统,并研究其中的机理。

第三是添加辅料问题。辅料添加历史最久的是黄酒,其温通活血通经之功也与鹿角胶之功契合。所以自《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一直将黄酒作为鹿角胶的辅料,这是有历史传承的。但是,1963年版[18]开始加入冰糖,1977版[19]又加入豆油。自此至今历版《药典》均将二者作为添加的辅料,缺乏历史传承。这种经验可能是根据当时某些厂家生产的经验。虽然《药典》表述为“或加”、“可加”[20],但是现行市场上销售鹿角胶均添加了豆油、冰糖。笔者曾在研究阿胶辅料过程中,对比试验过添加与不添加的区别,发现添加了冰糖者胶体的明亮度与脆性均增加,添加了豆油者胶体油润久置无绺裂。二者均改善了阿胶的品相。鹿角胶的添加亦是如此,而且豆油与冰糖会一直留在鹿角胶内。这显然是有利于商家而不利于患者。因此,笔者认为《药典》应该明确标出添加辅料的量。对于科学研究使用的鹿角胶,应使用未添加豆油与冰糖者。另外对于古方中添加黄蜡的问题。应进行实验以研究其机制。

第四是开发复合胶。文中列举了古代一些鹿角胶的复方,应加强研究开发。以增强其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以上为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还请同道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鹿角本草辅料
酷虫学校·鹿角虫同学的对手(第二章)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哪里来的鹿角
热销面料及辅料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