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互文性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09李思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互文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李思园

摘 要:在互文性理论的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构建起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拓展相关作品,挖掘文本的意义空间,引领学生在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中开阔文学视野,获得阅读审美体验。

关键词:互文性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读者因个人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不同,对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与体悟,读者既是文本内容的接受者又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为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互文性理论就是这样的尝试。

互文性最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是文本之间的呼应,互文性因素不仅指先时、同时的文本,还应该包括后来的文本。读者要想构建互文空间,就要善于倾听回响在文本中的各种文化声音。

一、互文性理论的教学意义

1.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刻

作者在创作时,以往的阅读经验会渗透到作品中,赋予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情感,甚至还会反用其意,拓展语言符号的文学意义。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大量互文性案例,如古今中外名句的引用、典故的使用、作品的改编等等。《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对《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一脉相承。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鬼雄”化用了屈原《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通过互文,文学作品更富有人文内涵与历史厚重感。如果这些解读的线索被忽略,对作品思想情感、审美意蕴的体悟就会大打折扣。互文性阅读教学将文本立体化,古与今对照,文学与文化血脉相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审美意蕴,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刻。

2.使文学阅读走向广阔

通过互文,作品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透过这种关系,我们便找到了走进文本的线索。互文性阅读,正是架起不同文本之间的桥梁,通过相关性文本的补充对作品进行延伸,在文本意义的集体构建中拓展作品的意义空间,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学视野,更提高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基于互文性理论的教学实践

1.挖掘典故,走进历史

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古人之言、古人之事抒发当下之情、当下之思,这就需要学生去追溯作者的“言外之意”,挖掘典故背后的故事,并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理解作品思想。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便是借用嫦娥奔月的神话,如果学生了解嫦娥的故事,再结合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会更容易理解李商隐心灵的孤独、高洁以及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挖掘到诗歌背后更深厚的意蕴。

文学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深深印着时代背景之烙印。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题临安邸》这三首诗都写于两宋之交,金人南下入侵,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统治者骄奢淫逸,文人士大夫长歌当哭,发出呐喊与喟叹。了解了历史背景,学生对于这一类诗都触类旁通,对于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会有更深的体悟。

通过挖掘历史典故,构建互文性阅读,学生会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呼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查阅资料、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的习惯。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思考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解读意象,传承文化

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讲求含蓄之美、隽永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象正是这无穷情思的文化载体。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诗人的思想情感与作品的艺术风格都蕴含在意象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演化,一些典型意象被文人墨客不断抒写、反复吟咏,意象的象征意义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小学生必背诗词中,月意象出现的频率最多。如果我们从互文性阅读的视角,将《静夜思》《古朗月行》《关山月》《月下独酌》《舟夜书所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蕴含月意象的诗词整合起来,以月为切入点,挖掘其中月意象的异同,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学生对于月之美好、月之凄冷、月之孤独、月之圆满、月之超然等象征意义产生更诗意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进而触类旁通,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会透过意象建立起与意境、与情感之间的联结。当学生再次遥望月光,自然界中的月、文学作品中的月以及文化长河中的月交融在一起,映入眼帘、温暖人心。

3.旁征博引,建立“互文性”议题

从纵向看,作品是对先于它的作品的继承和创新;从横向看,广博的作品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交集。我们可以在一个作品中找到另一个作品的影子,因此,单个的作品不再是平面化地叙述了,而是立体化的呈现,文学作品的厚重感和深刻性往往就在于此。例如,《古人谈读书》选取了《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中关于读书的古训。学习之时,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更多关于读书的古诗、古文、古训。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议题,交由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古人对读书方法的异同之处和传承之道。在探究过程中,读书之道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互文性阅读的教学任务便是建立“互文性”议题,拓展文本的广度与深度,挖掘文本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在探究文本互文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作品咬文嚼字,深入思考;同时,还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论证、判断。在旁征博引、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文学史的发展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总之,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构建起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拓展阅读的意义空间,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审美体验。互文性阅读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学储备与文化积淀,方能对作品中的互文性元素保持高度的敏感。同时,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从课堂的讲授者转变为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当然,在互文性阅读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平衡时间、学情、文本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因时、因材施教,如何兼顾文本的深度与广度,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刘英《语文课堂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构建》,《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4期。

[2] 李洪先《互文性视野中的语文解读》,《教育评论》2005年第6期。

[3] 孙冬香、胡奎平《互文性阅读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互文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