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吲哚布芬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20-06-09周小欧揭英纯郑国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吲哚稳定型心绞痛

周小欧 揭英纯 修 静 郑国燕

东莞康华医院心内二科,广东省东莞市 523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可逆转为稳定状态,也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上升,并呈现出一定的年轻化趋势,临床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研究表明,炎症在冠状动脉硬化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炎症介质的不断释放,促进了冠状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1]。C-反应蛋白(CRP)是常见的炎性因子,其水平的变化对冠状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3]。有研究认为,CRP水平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测价值[1-3]。抗血小板药物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对患者的病情稳定有良好的作用,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炎症介质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6]。阿司匹林和吲哚布芬是两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二者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价值如何,仍有较大的探究空间。本文纳入我院2018年9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至样本中,探讨分析吲哚布芬治疗对CRP的影响,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6.38±3.54)岁;合并症方面,高血压35例,高血脂21例,糖尿病16例,吸烟26例。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6.40±3.55)岁;合并症方面,高血压34例,高血脂20例,糖尿病14例,吸烟28例。两组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7];(2)经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等确诊;(3)患者及家属同意使用吲哚布芬。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2)合并恶性肿瘤者;(3)合并陈旧心肌梗死或梗死后心绞痛;(4)近3个月内使用过免疫药物者。

1.2 方法 两组均于治疗前接受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性治疗,包括吸氧、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他汀类药物等药物,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估是否植入支架等冠脉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长春普华,国药准字H2202538)治疗,口服,100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吲哚布芬(杭州中美华东制药,国药准字H20163311)治疗,口服,100~200mg/次,2次/d。两组均以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用药1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CRP水平。(1)疗效判定[8]: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显著减少(幅度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表示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有所减少(幅度减少30%~79%),心电图大致正常,病情有所减轻表示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有所减少(减少幅度<30%),病情无明显改善表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C-反应蛋白(CRP)检测:①标本采集: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周静脉血5ml,2h内及时送检。②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检测,试剂盒为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仪器为:AFAIS-50 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检测,做好质控工作。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8,P=0.038<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的比较 在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CRP水平方面,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少于治疗前,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具体表现,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一旦治疗不及时,病情会不断加重,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加以治疗,以此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抗血小板药物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治疗药物,其治疗效果已被临床研究证实,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阿司匹林是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应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通过使环氧化酶失活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剂血栓素AZ的合成。但是内皮细胞具有重新合成酶的能力,因而常规剂量下使用该药物并不能够起到预期或理想的效果,常需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使用,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该药物是一种相对较弱的血小板拮抗剂[6]。吲哚布芬属于非类固醇类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够抑制环氧化酶,以此达到降低血栓素B2水平的目的,进而实现抗血小板的目标[4,9-10]。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吲哚布芬的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阿司匹林,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抗血小板药物。

冠状动脉硬化疾病患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在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而研究表明斑块破裂的内因在于斑块结构不稳定与炎症反应,尤其是炎症介质在斑块的破裂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CRP是反应机体内部炎症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心肌缺血的预测因子,加强对该因子的检测和分析,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预测性作用。本文结果显示,在CRP水平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吲哚布芬对于CRP因子的抑制作用强于阿司匹林,这可能与吲哚布芬稳定血管内皮细胞效果更佳,从而抑制炎症介质表达效果更好有关。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吲哚布芬的应用疗效显著,对患者机体CRP水平的降低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组研究纳入病例数偏小,不排除存在一定的误差,需大型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吲哚稳定型心绞痛
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氧代吲哚啉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抗氧化剂2-吲哚啉酮衍生物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