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长版”寒假中的线上学习指导与反思

2020-06-08顾晓梅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阿廖沙外祖父读后感

顾晓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得到了深入应用,数字终端和互联网成为推动课程学习创新的强大外力。2020年初,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生的寒假因延迟开学而变成了“加长版”。为了更好地度过这段特殊的宅家战“疫”时光,线上学习与指导便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方式,这进一步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案例回放】

五年级下册习作二的要求如下:

本次习作请你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那些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内容。

选择一两个让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自己的感想表达清楚,再和同学交流。

本次习作的题目要求一目了然,于是,在寒假中,我们班举行了一次以“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后感征文竞赛。活动发布之后,学生纷纷将读后感发至云平台参赛。仔细阅读后,笔者发现,虽然习作要求中对写读后感的步骤和方法都做了相应的指导,但要把教材上的这些要求都内化为学生的习作能力,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帮学生搭建习作支架,我决定利用QQ群开设读后感专题帖,根据学生习作中暴露的问题,重点拟定了以下三个话题,每天定时和学生在线讨论,帮助他们突破习作难题。

话题一:“读”和“感”形成共振

所谓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之后产生的感受、想法等。一般来说,一篇读后感应包括“读”和“感”两个方面的内容,“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華。写读后感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读”与“感”并非随意叠加,正如习作要求中所说,要“选择一个让你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仔细揣摩这句话,就是所“感”要与所“读”密切相关,要让“读”和“感”之间形成共振。请看我班一位学生的习作: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黑暗天地里。可是,悲惨暗淡的童年并没有让他就此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后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读完《童年》这本书,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阿廖沙坚强乐观的精神。

在外祖父家,在那个阴暗笼罩的家庭里,他备受欺凌,但是他依然很坚强。他敢于挑战外祖父的权威,鞭子暴打也不会让他屈服。他懂事能干,很小的时候就能自食其力,在街头捡破烂养活自己……

他的童年也有温情的一面,外祖母的呵护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阿廖沙依然能发现这些阳光——生活中的真、善、美。正是这些,让他变得坚强、乐观,让他在饱受磨难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儿童的美好天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他更加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和阿廖沙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温馨的家庭、快乐的校园、

和谐的社会,但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却从不知道珍惜,总是觉得一切是那么平平淡淡,不足为奇。读完《童年》,我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幸福。

尽管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少苦难,但我们也要像阿廖沙一样——坚强乐观!

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文中有关“读”和“感”的内容,学生发现,从“读”的内容来看,小作者显然是认真读了《童年》这本书的,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阿廖沙这个人物形象:坚强、乐观。再看“感”的内容,小作者觉得最值得她学习的是阿廖沙面对逆境有坚强乐观的精神,而自己却不懂得珍惜美好生活。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篇读后感中,所“感”未能承接所“读”来写,因此,“坚强乐观”不过是给人物贴的标签而已。

像这样,“读”与“感”脱节的例子在学生的作文中并不鲜见,究其原因,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关。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常有孩子在写作文时,信马由缰,写着写着就脱离了文章的中心。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个话题的探讨:如何让“读”与“感”形成共振?

我特意在群里播放了一段蜘蛛织网的视频。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蜘蛛是先织好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同样,写读后感也应该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这个中心就是“读”与“感”的共振点。

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习作:中心是否明确?无论是概述书籍、文章的内容,还是写自己的感受,是否都能围绕同一个中心来写?在此基础上,上面那篇习作的最后两段修改如下: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要像阿廖沙那样坚强乐观地面对,才能克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了全中国。面对疫情,医护人员毫不退缩,奋战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治愈患者!多少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为了不让疫情扩散,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我不能按时开学,宅在家里感到寂寞时,一想到阿廖沙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还坚持学习,就会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虽然病毒十分猖狂,但我绝不屈服,更不会停下网上学习的脚步,不会荒废美好时光。我也坚信这场战“疫”的胜利马上就会到来!

众多周知,教者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笔者以为,减少束缚不等于放羊,教师精心的指导更有助于学生达到有规则的自由。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思维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一篇作文,如果能做到中心明确,表达聚焦,至少能说明小作者的思路是清晰顺畅的。因此在习作指导时,除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外,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必不可少。

话题二:题好一半文

记得2019年春节,根据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贺岁片《流浪地球》创造了票房纪录。地球怎么会流浪呢?光看标题,就能吸引不少人的眼球。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这句话强调了标题的重要性。标题就如同眼睛一样,对于一本书、一篇文章而言,拟定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眉目传情的作用,还能给读者提供阅读的独特视角。

小学生习作大多是话题作文,一般是提出某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题目来写作文。话题作文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审题立意和概括表达的能力。在平时的话题作文中,常能见到小学生拟定的精彩标题,但是对读后感的拟题,不少学生就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了。由于教材的习作提示中对读后感的拟题要求较为宽泛,因此大多数学生都直接用“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作为文题,千篇一律,令人觉得索然无味。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又开展了第二个话题的讨论:如何让读后感的题目吸睛?我先出示了一些新闻稿的拟题方法,让他们感知主标题与副标题组合的好处;然后分别出示两个不同的标题,让他们进行比较:同样是读《童年》,一位同学的标题是“读《童年》有感”,另一位同学的标题是“苦难中生长的倔强——再读《童年》”,你更欣赏哪一个呢?学生通过比较不难明白,读后感的主标题和平时的习作要求一样,要求做到确切、精练、生动、含蓄等,副标题则是对主标题的补充说明。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个个新的题目便争先恐后地出现在屏幕上:“19世纪上叶法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读《红与黑》有感”“天才是这样炼成的——《名人传》读后感”……

话题三:自我追问中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分享至云平台,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发表方式。学生在交流讨论彼此习作的基础上,互评互改,可以充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笔者也认为,他人的点评与修改建议固然可以指点迷津,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但读后感的写作是每个人借助语言文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自主修改更为重要。我把《惶然录》的作者葡萄牙著名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名言“写作是对自己的正式访问”送给学生,教他们用高度自省的态度来检阅、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就是我提出的第三个话题:如何在自我追问中修改习作?

关于修改习作的方法,高年级学生在平时的实践中,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逐渐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小到标点符号、字词,大到谋篇布局,大多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但与其他类型的习作相比,读后感更注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除了要说真话、诉真情外,还兼具阐述观点、好书推荐等功能。因此,在读后感的修改过程中,作者应转变角色,把自己当成读者、采访者,不断地进行自我追问。可以自我追问哪些问题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除此之外,对于读后感,还要再追问:自己的感想有没有写清楚……

一位学生自主修改之后的习作:

苦难中生长的倔强

——再读《童年》有感

郭品仪

再读《童年》,不禁又一次潸然泪下。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它讲述了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经历。阿廖沙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被迫和母亲随外祖母投奔外祖父。在外祖父的家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仇恨气息,两个舅舅为了继承财产而动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而外祖父的脾气也极差——谁犯了错,就把他捆在板凳上狠狠抽一顿。有一次,阿廖沙因为好奇把过节用的大桌布拿去染色,被外祖父抽得失去知觉,在床上浑身是伤地躺了好几天。读到这里,我就感到伤心,在如此可恶、令人害怕的家庭里,谁能受得了呢?的确。没几天,阿廖沙的母亲就离家出走了。从此,唯一能给可怜的孤儿阿廖沙带来温暖的,只有善良和蔼的外祖母一人。谁知道后面还有什么苦难等着他呢?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父母的离去对他的打击很大,除了外祖母带来的一丝安慰,没人会来关心他,更别说会有人来爱他,这让我对他感到十分同情。但是小阿廖沙却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可怜,他依旧顽强地面对着困难,毫不示弱。在外祖父抽他的时候,他还不停地对外祖父又抓又踢,表示反抗。如果有人欺负外祖母,他还会站出来还击,或是偷偷地狠狠报复那人。在艰难困苦中,阿廖沙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顽强,苦难把他磨炼成了一个男子汉。

啊,阿廖沙,读着你的童年,我仿佛看到了——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你就是那只海燕,那只在大海上高傲地飞翔、与暴风雨勇敢地搏斗的海燕。生活给予你无尽的苦难,你却在这无尽的苦难中生长出了倔强。

要是我变成阿廖沙呀,我可连想都不敢想!我一直生活在一个温暖的、衣食无忧的家庭里,我可不能接受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啊!前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了阿廖沙,外祖父正拿着树条做的鞭子向我逼近……我吓得一下子惊醒过来。我想,要是换任何一个人去做阿廖沙,都会受不了的。

阿廖沙,我真的很佩服你!

【反思】

以上是我对学生进行习作线上指导的一次简单尝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线上学习指导有哪些特点?操作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在实践中,我也在不断追问,并产生了如下几点反思:

一、每节课都是公开课

“互联网+”时代,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新资源、新形态,但线上学习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对于通过线上教学来实施“停课不停学”,不少人最初是持谨慎观望态度的。为了使学生的线上学习简便易行,笔者选择了大家常用的QQ群作为指导平台,组建了班级学习群,用群组聊天的方式代替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并通过云平台来让每一位学生上传作品,由后台自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由于年龄尚小,不少孩子没有自己的QQ号,只能用家长的号进入群组;还有的孩子即便有自己的QQ号,也会受到家长的严格监管。这样,我们每天的线上学习内容、过程以及成果等都是开放的,换句话说:每节课都是公开课,这就给我们的线上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学习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的安排,还是指导与反馈,都要比传统课堂准备得更为充分,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

二、小步子,勤练习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与传统教学相比,同样的学习时长,线上教学内容安排的容量较小。这是因为隔着屏幕,教学中的互动、反馈等都没有传统课堂来得直接、迅捷;同时,为了使学习与思考的过程更清晰,我们要求在线发言全部发文字,这样,也在客观上降低了信息传输与接收的速度。对此,我针对本次习作难点,采取了“小步子,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小步子”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编写程序化教材的主要原则,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许多“小步子”,通过完成这一系列的“小步子”来达到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小步子”原则同样适用于线上学习指导,通过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做中学,多追问,勤修改,循序渐进,可以有效地提升线上学习指导的实效性。就拿本次读后感指导来说,在传统课堂上,三个话题的通常只用1课时就能完成,但是在线上讨论,我们共花了3个课时,每课时专门探讨一个话题。每次在线讨论结束后,学生又都通过实际行动来回应,并将修改后的习作再次发至云平台共享,为新的话题研讨做好充分准备。

三、关注“每一个”

在面对面教学的传统课堂上,老师可以及时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动态,课堂参与度普遍较高。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学习的重要优势之一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但参与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效度往往与自主学习的强度、深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容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正如一句戏言:有的同学宅着宅着就会了,有的同学宅着宅着就废了,因而线上学习更需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为他们推荐更多的学习资源,供他們自主选择;而对于学力较弱的孩子,应更多地进行“私聊”,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

综上,疫情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更多的课程及教学新样态。疫情是暂时的,但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将是永恒的主题。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促进线上与线下课程之间的互补互通,达成两者之间教与学的协同方式,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阿廖沙外祖父读后感
高尔基的童年
灵感不是等来的
灵感不是等来的
父亲的群星
如何写读后感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大闹天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