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非遗文化

2020-06-08张君娜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满江红文化传承校本课程

张君娜

【摘要】《满江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大型民歌套曲,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把“满江红”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合,开发《满江红》非遗课程,既是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保护,也拓宽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满江红 校本课程 文化传承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这颗璀璨的黄海明珠孕育着古老淳朴的民歌——《满江红》。《满江红》是鲁南五大调中的一个曲牌,和流行于郯城的《大调》《淮调》《玲玲调》和《大寄生草》总称为鲁南五大调。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江红》曲调优雅婉转,细腻古朴,表演形式上亦唱、亦奏、亦演,被当地人称为“雅词”“细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大型民歌套曲,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笔者思考如果能将日照本地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把“满江红”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合,开发《满江红》非遗课程,让小学生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既是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保护,也拓宽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满江红》课程开发的优势

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引导学生学习本地区非遗文化,对传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满江红》最早可追溯到元、明时期,主要流行于日照市石臼所沿海一带,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出海打鱼归来后,三五好友围聚在一起饮酒助兴,兴之所至,拿起碗、碟、酒盅、筷子等敲击节奏作为打击乐器,配上二胡、三弦、柳琴、钱琴(一种用铜钱串起发出清脆声响的乐器)等伴奏乐器,曲调轻快活泼,旋律起伏,载歌载演,一派其乐融融的渔家庆丰收景象。

1.表演形式

《满江红》演唱形式别具特色,独具风格,有坐唱和群唱两种主要的演唱形式。群唱一般是10人左右,围拢在一起或站成两排,演唱者手持碗、碟、酒盅、筷子等打击乐器站在后面,二胡、三弦、柳琴等伴奏乐器演奏者坐在前面。除了吹管乐器的演奏者外,其他表演者均边唱边奏。坐唱是三五人围坐桌前,一人拿三弦伴奏,其他人手持碗、碟、酒盅、筷子等打击乐器敲击节奏演唱,形式较自由随意。《满江红》活泼的表演形式表现了人们无拘无束、纵情快乐的情绪,感染力极强,深受当地人喜爱。

2.歌词语言

《满江红》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原生态大白嗓的唱腔,原汁原味的展现地方特色。歌词内容来自渔家生活,用词直白、随意,字少腔多。衬词丰富,多是“哎”“咳”“呦”“呀”等,字里行间表达的是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近些年,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作为曲牌名的“满江红”被填入歌唱新时代、歌颂美好家乡的歌词,如《日照是个好地方》等曲目。借古曲谱新词,赋予“满江红”时代气息,在非遗传承保护上,“满江红”也在跟着时代与时俱进。

3.伴奏乐器

传统的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柳琴、琵琶、笛子、萧、钱琴(一种用铜钱串起发出清脆声响的乐器)等。加入碗、碟、酒盅等生活用品作为特殊乐器,使“满江红”极具乡土特色,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实际表演中,碟子表演者起到指挥的作用,所有表演者以他的节奏为准。最具技巧性的是酒盅的颤盅演奏,两手各拿两个套叠的酒盅,两手轻轻摇动,酒盅会发出铃铛般清脆的声响。这种颤音演奏一般在长音时出现,会颤盅表演的老艺人们越来越少,面临失传的局面。

二、《满江红》课程开发的意义

1.丰富学校课程体系

将“满江红”文化纳入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使命感和认同感,还有利于学校课程的发展。《满江红》校本课程的加入,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使三级课程处于和谐统一的学校课程体系中。通过非遗文化传递把丰富的校外传统音乐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赋予“满江红”新的生命力,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

2.挖掘学生艺术潜能

开设《满江红》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地过去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古老淳朴的音乐文化能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习《满江红》的过程中,唱、演、奏三者合一的表演方式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满江红》融入校本课程的途径

《满江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亦唱、亦奏、亦演的演唱形式和特殊的伴奏技法,自由、轻松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魅力。《满江红》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为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对“满江红”文化的兴趣,传递“满江红”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满江红”文化内涵,真正愿意参与到“满江红”学习中来。

1.明确课程目标,凸显育人价值

开设《满江红》课程的目标不单单是非遗文化的学习,而是将“满江红”文化转化为课程价值,不断挖掘“满江红”的现代魅力,滋养当代学生的发展。明确课程目标,用“满江红”文化表象后的人文内涵去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感素养。

2.编写校本教材,研发校本课程

课程学习离不开理论指导,加强对“满江红”非遗文化的理论研究,明确《满江红》校本课程的理念。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编写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科学、合理的研发《满江红》课程,创学校特色课程。

3.聘请非遗传承人,“活态传承”

《满江红》是表演的艺术,为了深入开发“满江红”卓越资源,学校聘请“满江红”国家级传承人贺娟林为艺术指导,每周四下午到校为学生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承人手把手的传授、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切身感受到《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2019年,学校成为“满江红”国家级传承人贺娟林的传承研习所,这成为《满江红》校本课程资源的补充,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之外更深入的领略“满江红”的艺术之美,也能在研习所里耳濡目染“满江红”的艺术氛围,坚定学好“满江红”并将之传承下去的信心。

4.展示课程成果,登台表演

自成立“满江红”校本艺术团以来,学校积极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2017年11月的校本课程展示活动月,“满江红”艺术团的学生们第一次登台亮相,演唱的是《满江红》经典曲目《四盼》,学生们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演唱引发家长们连绵不断的掌声。2018年的庆六一联欢会,“满江红”艺术团的学生们载歌载舞载奏的表演,引发全校学生的共鸣。在一次次的舞台表演中,学生对“满江红”表演越来越驾轻就熟,“满江红”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粒传承的种子。

以上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欣赏、实践中深入了解“满江红”文化,感受家乡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只有做到了真正的热爱,才能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中国的非遗音乐文化才能展现出勃勃生机。传承“满江红”艺术,一批“满江红”传承人正在慢慢孕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融入学校课程,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进学生心田,有利于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在艺术教育的天空下,我们努力让学生去感受美、體验美、表现美、传承美。让每个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承载过去,寄望未来。让“满江红”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路遐.对民间乡土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1):90.

猜你喜欢

满江红文化传承校本课程
满江红
岛内盘点蔡上台周年“满江红”
重释爱国主义经典《满江红》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