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环境类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0-06-08倪敏刘婷婷刘润东潘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4期
关键词:开放平台一流仪器

倪敏 刘婷婷 刘润东 潘杨

摘  要 针对地方高校环境类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运行的难题,分析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契机下对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体制创新,探讨构建“大平台,多资源,共运作”的共享平台运作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设备、安全、制度等管理体系,科学统筹、鼓励共享、特色创新,以提高共享平台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环境类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双一

流;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003-0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Instru-

ments Sharing Platform for Environmental Laboratories in Local

Universities//NI Min, LIU Tingting, LIU Rundong, PAN Yang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operation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sharing platform of environmental laboratori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sharing platform under the opportunity of

building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our college,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sharing platform operation mode of “large platform, multi-resourc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personnel, instrument, safety, system and other management systems, scientific coordination, encouragement sharing,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use efficiency of large instruments sharing platform to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laboratories; large-scale instruments sharing platform; double first-class; security mana-gement

1 前言

地方高校大型儀器共享平台建设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原因在于:

1)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在区域环境中不够突出,竞争力有限,获得的政府支持和经费资助相对较少,经费来源有限,建设投入较少;

2)地方高校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较弱,限制了平台的资源利用效率,难以支撑和推动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发展[1]。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是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到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验室。加强地方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对推进地方高校发展,实现“双一流”大学的目标意义深远。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领域的举措逐步完善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争取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落实高校发展目标,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决策和部署,迎合苏州区域环境领域的人才就业需求,综合考虑和整合学校的定位、学科的特点,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关注的要点是环境领域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环保类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学院发展的关键任务是建设作为硬件支撑的环境类实验室共享平台。

当前,环境类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的主体是大型仪器的运行与管理,面对越来越多的仪器种类、数量、价值、维护成本等现状,如何高效、安全、有序地加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和利用其资源优势,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构建“大平台,多资源,共运作”的共享平台运作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2 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面临的共性问题

随着我国对地方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视,尽管许多地方高校已开展大型仪器共享管理,但是由于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1)仪器分散不集中,缺乏整体的协调性,重复购置,浪费资源[3-4];

2)投入资金管理分散,购置论证缺乏,高档仪器低用,功能及方法开发少,使用效益低[5-6];

3)激励机制不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反馈不及时,维护维修费用预算不足[3,7];

4)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考核制度不够全面系统,仪器购置与学科长远的发展匹配性有待提升[8];

5)用户来源广泛,专业素养不一,维护保养压力大[9]。

因此,需要推进学院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使环境类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以适应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需要研究发挥和利用学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资源优势,以鼓励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形成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从而突出学院在地方的竞争优势。

3 环境类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举措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实验平台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大。地方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重视加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科学地优化平台环境,合理地提升平台服务水平,研究有效的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举措,助推“双一流”建设[10]。本文以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类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例,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管理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为导向,探索环境类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管理的经验和举措(见图1),为同一水平的地方高校助推“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瞄准建设发展方向  现有的高校大型仪器的管理方式主要为:无开放共享、分散独立管理;集中安置、独立管理;分散安置、统一管理、开放共享[11]。

环境学院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借鉴国内外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和运行模式,结合环境学院实验室设备种类多、价值大、专业广、社会需求服务多等特点,将原先的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中心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和各科研团队的专用大型仪器打通融合,建成环境学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平台包括:有机测试室、无机测试室、物理测试室、生物测试室等集中安置的模块测试平台,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可持续发展城镇生态评价与环境质量监测等研究方向。模块测试平台和研究方向并行发展、相辅相成,领域齐全、布局合理,实现资源的最大整合利用,分散与集中安置并存,统一管理、开放共享。

做好设备购置论证和维护保养预算配比,保证设备运转长效稳定  地方高校需要把大型仪器的采购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在充分探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以学校的定位、学科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建设根本,科学规划采购成本,合理布局维护保养预算[10]。

学院从三个层面进行设备购置论证,每个层面的论证重点不同。学校层面由国有资产管理处核查仪器保有率,設备处评估使用率和效益;学院层面成立大型仪器采购小组,评估仪器购置原因及可行性是否合理;基层共享平台层面,由各学科主任汇总统计设备开机时长、测试样品数、用户满意度及需求反馈等结果,提交购置计划,研讨设备购置计划与使用效益、学科发展、科研需求之间的短期及长期匹配度,以百分制打分,由高到低排序优先购买。同时,学院还制定采购计划满意度调查,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调整采购计划,以防采购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提交采购计划时预留大型仪器正常损耗、故障、配件、维护保养的费用,配比合理,保证其正常运转。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多方鼓励确保共享平台高效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开放共享平台得以正常、有序运转的重要前提,是保证教学实践、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一流学科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10]。学院环境类实验室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的基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环保事业。为确保环保工作客观准确,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推进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为导向,共享平台制定大型仪器“标准操作规程”,批量培训,理论实践相结合。学校就共享平台的仪器管理、药品管理、收费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绩效考核等均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将各规章制度汇编后形成《苏州科技大学管理制度汇编》,具体目录如图2所示,实现制度的体系化、全面化、规范化,有章可以、有据可循。

开放平台新入人员需审核培训,考核通过后,挂胸卡、开门禁方可进入平台领域。在监督各规章制度落实方面,安排人员轮班巡查,违纪者挂开放平台网站通报批评,违规超三次者给予禁用处罚,从而强化过程管理、安全管理、规范管理。

完善大型科研仪器成本核算,有偿收费与鼓励补偿并行  大型仪器的正常运行也势必会产生必然的损耗故障,运行维护成本对于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来说占比越来越大,维护成本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环境实验室共享平台参照国外高校本着不营利、鼓励使用、成本分担的原则,依照《江苏省环境监测专业服务收费标准》制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大型仪器分析测试收费管理办法》,按照规定进行适当收费,收费的标准参考仪器的维修保养、水电消耗、人员鼓励性绩效奖金、试剂耗材费等方面制定。针对科研经费不足、基础薄弱的青年教师和新引进人员制定优惠政策,以测试补偿的方式抵扣测试费用,鼓励其打好基础,良性循环。对校外人员实行开放课题资助项目,鼓励校外人员利用课题的资助经费来开放平台开展科研任务,科研成果挂名开放平台,进一步推进平台的仪器使用率和使用效益,实现开放平台的良性运转和持续发展。

完善大型仪器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提高仪器利用率和效益  为了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发掘共享资源最大的效用,科学、合理地评价大型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情况就显得尤为必要[12]。为此,开放平台特建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信息化预约平台”,提高仪器运转效率,方便人员沟通;依托信息化预约平台设立“后台数据分析评价系统”,针对大型仪器的开机时长、预约次数、测试样品数、保养时长、维修成本等进行分类统计,建立仪器管理档案,为仪器购置论证提供依据;详细登记大型仪器的测试使用范围、送样要求、标准操作规程、联系人员、预约规则等,提高用户与实验技术人员的沟通效率;鼓励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水平、参加学术会议、申请项目专利、进修培训、发表论文,以提高开放平台的服务能力和仪器使用效益。

4 科学统筹,鼓励共享,特色创新

把握区域地理优势,多方统筹、重点建设,形成地方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  平台建设经费的合理投入、高效使用、来源多样以及管理规范有序,对提升共享平台服务能力意义重大[13]。地方高校经费“小而散”的建设投入容易造成重复购置、仪器闲置、使用率低,学科特色不鲜明,对高校云集形势下地方高校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为此,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苏州这一苏南地区的地域优势,即河道多、污水来源广、污染源多,把握地区环境人才的培养方向,环境学院共享平台多方统筹,统一管理财政拨款、重点学科经费、优势学科经费、中地共建项目等用于大型设备采购的经费,重点建设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研究平台,高效低耗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可持续发展城镇生态评价与环境质量监测等平台方向并行,形成地方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发挥地方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争取更大力度的政府资助,为开放平台的更好发展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开拓道路。

全程化科研导师制引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流动编制轮岗,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时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7]高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以环境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依托,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推行“全程化科研导师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4]。科研导师本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团队科研创新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入手,锻炼学生逐步掌握大型仪器操作能力,做到科研创新,是一种高效的为开放共享平台输入高质量、精操作用户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减少了仪器的误操作引起的故障。

一流的共享平台建设是实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一流的共享平台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实验教师队伍[6]。具备高素质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是推动高校实验技术创新、科研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参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日常管理的重要人员,是实验室科技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形势下,环境实验室开放平台鼓励专业操作水平过硬的教师兼任共享平台大型仪器的设备管理员,定期组织大型仪器理论与操作培训,开发仪器的深层次功能以吸引更多用户,对其自身使用开放优先权并免除费用;对于术业专攻的青年教师,利用其專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特长,签订流动轮岗编制协议,入职前三年在开放平台作为设备管理员负责一些大型仪器的管理,三年后可转为教师岗。这种兼职和流动编制轮岗的实验教师队伍组建模式拔高了大型设备开放平台人才的整体素质,解决了开放平台高水平人才紧缺的难题,为开放平台的专业发展补充了新的血液。

鼓励资源共享,安全先行  大型仪器开放平台高效运行的必备条件是安全。在关注共享平台使用率和使用效益提高的同时,平台秉承“资源共享、安全先行”的思想,针对环境类实验室大型仪器覆盖范围广、专业性强、危险源多、用户来源繁杂、管理人员有限等现状,从安全管理的体制建设和设施建设双向着手,确保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安全平稳运行[15]。加强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举措包括:

1)推行大型仪器信息化管理平台,方便用户学习安全常识及规定,管理人员监管安全事故的发生;

2)制定应急预案,对危险源及风险物质可能引起的安全事故提供规范化的应急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安全事故损失;

3)组织多种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丰富齐全,确保教育实效;

4)建立大型仪器开放平台门禁及入室培训制度,规定必要的培训流程及培训内容,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落实培训实效。

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方面的举措有:

1)建立独立的、分区分类的、双人双锁监管的开放平台危化品仓库,做好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回收,做好药品领用存放管理、药品使用台账记录、药品标签张贴、药品柜分类分区管理、安全标识张贴、高压高温仪器培训等工作,细化和落实安全细节,从源头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2)完善灭火器、钢瓶柜、应急喷淋、防火沙、通风系统、新风系统、无菌室、报警系统、指示标志和警示标志等设施,配备护目镜、防护服、防毒面具、双层棉手套、急救箱,预防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装远程监控装置,实时监控仪器运行状态,及时发现仪器故障,降低损失。

体制建设与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相辅相成,组建并优化平台管理队伍,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进步发展保驾护航。

5 结语

高水平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建设“双一流”大学带来新的驱动力,管理体制的创新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实验室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提升了开放平台的服务水平,为开放平台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软件体制、硬件设施的推行完善,人、财、物的合理调配,资源的充分整合,打造了一个“大平台,多资源,共运作”的运作模式,促进科研产出,有助于开放平台良性循环发展。为更好地推进和完善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借鉴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类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运作模式,多方统筹、重点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管理方式,资源共享、安全先行,提高高校仪器设备利用率,促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初旭新,祝永卫,等.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56-259.

[2]杨现民,骆娇娇,刘雅馨,等.数据驱动教学: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3-20,26.

[3]叶晓宪,谢莺燕,邱灼雄,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创新平台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285-288.

[4]王文君,刘淑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6):269-272.

[5]陸文宣.构建校院两级共享平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9):278-281.

[6]赵阳,管利萍.高校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1):70-72.

[7]张欣,岳鑫隆,李文洋,等.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与平台建设思考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2):14-17.

[8]卫飞飞,钟冲.基于“双一流”视角的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3):36-39.

[9]王淑萍,罗自生.食品学科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21(5):200-203.

[10]崔国印,黄刚,聂小鹏,等.“双一流”目标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2):269-271,276.

[11]张家栋,何凌,丁鹏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71-173.

[12]刘婷婷,曹萍,张孝良.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运行机制及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69-272.

[13]张栋华,罗轶,李岩.高校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创新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136-138,217.

[14]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54-156.

[15]刘婷婷,倪敏,袁砚,等.基于风险评估的环境类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259-26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JSJG248);苏州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JGM-02);苏州科技大学校基金(基金编号:XKZ2017001)。

作者:倪敏,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环境类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刘婷婷,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润东,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潘杨,通讯作者,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废水除磷处理理论、工艺研究及环境类实验室管理(215009)。

猜你喜欢

开放平台一流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基于在线开放平台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基于AliGenie语音开放平台的传统家居智联网解决方案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搭建开放平台 收获真情实感——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云计算开放平台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