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与缓解对策

2020-06-06王一涵刘华锦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存在问题对策

王一涵 刘华锦

【摘 要】家庭伴随人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目前仍然有一些父母对孩子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课题组分别从孩子的学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探究了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理解与尊重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加强家校沟通的解决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内容用于家庭教育实践,促进孩子积极、健康发展。

【关键词】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44-03

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家庭采取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各不相同。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日常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子女的惯性行为方式和倾向。它由父母的教育态度决定,并且受到父母个性、行为习惯以及教育信念的影响,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1]。目前人们普遍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漠不关心型[2]。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当下最为推崇的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和漠不关心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专制型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掌握着过多的权利并对孩子高度的控制,孩子必须努力学习和工作,父母与孩子几乎没有温情和双向交流,有的多是指责、命令类的单向指令。这类父母喜欢给孩子设置绝对的标准,要求孩子对权威和传统要表现出服从与尊重。他们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非常不满,一旦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就给予严厉的谴责、打骂或者惩罚。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引发孩子的学业、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内心深处生出对父母权威的惧怕感,這种惧怕感加剧后会形成对孩子生活的控制,甚至延续至孩子的一生,也会拉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基础是惩罚,很容易引起孩子在情绪上的愤怒,从而使孩子想要躲避父母,而父母很少或根本不宽容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到理解,从而在心灵上远离父母。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到孩子的学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

(一)孩子学业上不理想

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通常都很高,如孩子在学业上表现得不太好,大都会遭受斥责或是挨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害怕失败进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拒绝学习。高英男在《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叙事研究》中提到,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负影响显著[3]。陈培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以上海S初中农民工子女为例》中指出,父母惩罚和严厉与语文、英语的总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对孩子越是惩罚严厉,越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提高[4]。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对孩子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纠正时,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出发点往往是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发展出一种外部学习动机。因此,他们无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形成的控制力。专制型的父母常常将关注点放在对孩子的控制和指责上,忽略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加上孩子长期听家长的命令,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时会出现思维不活跃,思考没有深度的情况,由此导致孩子在学业上表现不理想。

(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在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父母在生活中会对孩子进行超出限度的干涉,对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有许多强制性的规范,孩子的自尊心常常无法得到保护,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卑、焦虑、懦弱、依赖等,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5],甚至当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遇到问题时,也比一般人更容易选择放弃和退缩。其心理发展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那些生性懦弱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约束和强势而变得更加胆小懦弱,心理承受能力更差,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和沟通技巧。另一部分生性倔强的孩子不怕打骂,容易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形成偏执反抗的性格,进而对身边的一切产生攻击性,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反社会型人格,而且由于性格暴躁,在今后的家庭中极容易变成下一任专制型的父母。

(三)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由于父母长期的约束和打压,孩子会变得不爱与他人交流,不愿敞开心扉,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在社会交往上产生退缩行为。当孩子在充满否定和暴力的环境中长大后,逆反心理会很强,对他人具有攻击性,容易对他人实施暴力。欧阳爱辉和刘旋在《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以依恋理论为中心视角》中指出,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会阻碍青少年性格的良性发展,其内心的独立人格与防御人格在不得不与社会交际过程中出现身份转化矛盾,可能会导致某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6]。加之当前因家庭因素而导致孩子产生情绪问题,进而产生违法犯罪或极端行为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一种居高不下的态势。因此,提出针对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的缓解对策也迫在眉睫。

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产生原因

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一些人不幸的童年往往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由此可见,改变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问题时,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更要挖掘其产生的原因,这样才便于从源头遏制问题的产生。

(一)对传统观念的认识有偏误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好孩子的定义往往是顺从父母的意愿、听父母的话,这样的孩子就是大部分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当下社会中大部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是充满命令和强制性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接受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认为传统观念中的“孝”就是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正如《弟子规》里提

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许多父母片面地看待传统观念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只有完全按照老祖宗的建议才能培育出好孩子。也正在这样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父母都认为采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种单向行为,而不是自己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双向过程。

(二)父母受教育水平有限

通常情况下,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强,这使得他们的育儿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会相较于其他家长高一个层次。潘文雅在《“80后”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关系研究》中指出,相对高中学历的父母,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父母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得分最高[7]。

目前教育界中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意识到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缺陷,也针对这种情况做了许多研究,这些学者生成了许多对教育孩子有实际性作用的成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则越有可能接触到这些研究成果,也越有可能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梁春光在《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指出,经过对比天津市的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越容易釆用否认、拒绝等消极教养方式[8]。

通常情况下,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父母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缺乏科學的方法与子女互动。而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会主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理解与支持,在培育孩子上也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缓解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策

在面对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时,家长可以考虑采用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要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一)理解与尊重孩子

爱的前提是理解与尊重,父母应尝试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采用一种更为平等的方式,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父母。作为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以关心、爱护为基础,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发掘孩子的独特性和爱好来进行互动和教育。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自己无法代替孩子进行感受和思考,需要以一种平和且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孩子只有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尊重、接纳时,才会主动和家长沟通交流[9]。要和孩子平等沟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不要把他们当成是时刻需要听从自己的安排、没有主见的附属品,不能采取包办、控制的教养方式。

在家庭做决定时,可以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他们提出了一些在成年人眼中较为简单幼稚的想法,也要及时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和父母是平等的。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约束也要有关爱,尽量在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平等的对话交流环境,增加有效交流沟通的次数,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工作之余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注重亲子之间的互动,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条约,并通过交流沟通,逐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沟通时,父母可以尝试蹲下来与孩子对话,父母蹲下来的那一刻,意味着父母与孩子处在一个平等的姿态上,父母能透过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10]。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做到严格而不失关爱,重视而不溺爱,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持鼓励引导而不是命令强迫。

(三)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还应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班主任是学校里最了解孩子情况的人,要及时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多了解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状况,在校期间是否开心,与同学的相处是否融洽,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心理发展以及行为上存在的潜在问题,并与教师一起应对处理。当教师向父母提出教育方面的建议时,父母要积极听取,借鉴合理之处,与教师相互配合,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上形成家校合力,促进良好家庭教育的实施。

总的来说,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就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关心和陪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要及时指出予以纠正,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明智的家长会成为子女的学生,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对孩子多鼓励、多夸奖,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模式。同时也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在孩子的成长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努力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家庭教养方式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参考文献】

[1]龚艺华.四种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46).

[2]李雪.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影响的探究[J].科教文汇,2019(19).

[3]高英男.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叙事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8.

[4]陈培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戴安娜·鲍姆林德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54465db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9.html,2020-02-02.

[6]欧阳爱辉,刘旋.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以依恋理论为中心视角[J].青少年学刊,2019(5).

[7]潘文雅.“80后”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8]梁春光.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4).

[9]杨丽娟.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策略[J].甘肃教育,2020(9).

[10]孔灿.关爱与控制:改善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一涵(1995~),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家

庭教育等。

刘华锦(1977~),女,汉族,四川蒲江人,成都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家庭教育等。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