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自己的路”:邓小平道路自信探析

2020-06-05彭波

邓小平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社会主义邓小平

〔摘要〕 “走自己的路”是邓小平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完美回答,即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两大基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历史关键时刻,“走自己的路”为中国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以坚定的道路自信,切实拓展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关键词〕 邓小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2—0018—09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项目“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对策分析”(DZX201912)

〔作者〕彭波,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1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厚重的实践成效证明,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真正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发展所需的“自己的路”。回溯过往,这条道路的开辟极为不易。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由此吹响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作为这一道路的主要开创者,邓小平始终以“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带领党和人民进行道路的开拓,并围绕“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怎样走出自己的路”作出了丰富的阐述,彰显出坚定的道路自信。在这一道路自信的指引下,邓小平帶领全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在国际共运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40多年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能够走通,而且还能走远、走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走自己的路”进入了新征程。在这样的历史新阶段重温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信,对我们凝聚前进定力,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走自己的路”是邓小平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头号课题。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纷繁复杂的声音甚嚣尘上。这引起了邓小平的深刻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当时,新中国成立已近三十年,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已经陷入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状态。“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邓小平对此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他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在于“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表明,邓小平已经对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有了明确认识,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摆脱普遍贫穷的状态。

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切实发展生产力,逐步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切入点。作为参与者和领导者,邓小平在亲历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毛泽东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给邓小平留下深刻印象。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但在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可资借鉴,但十月革命本身不能在中国复制。于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创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成功结合,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前提。亲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的邓小平,对“走自己的路”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邓小平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开创新路的历史依据和思想底气。邓小平对此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还面临着如何快速平稳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一员,邓小平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他担负起繁重的任务,提出了诸多正确的主张,也历经了曲折。这为他此后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提供了最直接的主观认识。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更是首次在国际共运史上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变为现实。这让邓小平印象极为深刻,他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避不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建设任务,除了要解决物质上的困难,中国共产党人还面临着经验的匮乏。此时唯一可资借鉴的,就是苏联模式。在这一时期全面学习苏联,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苏联建设经验也在此时给予了中国极大的帮助。但随着建设实践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也逐渐认识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根本性转变。在同年党的八大上,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力争以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实现对苏联模式的突破。这一可贵的探索十分艰辛,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得到了失败的教训。最终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中国在这一阶段未能成功走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对此有着深刻的反思,他相继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对于改革开放前由毛泽东所领导的道路探索,邓小平认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这一表态,体现出邓小平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体现出他对中国“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这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自己的路”的伟大实践,是在深刻总结既往道路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开始起步的。不管是过去的成功或是错误,邓小平认为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财富。因为这些经验教训都告诉中国共产党人一个明白无误的道理:“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可以说,“走自己的路”的提出,体现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一贯性,可谓是由历史而来的高度自信。

二、“走自己的路”是邓小平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完美回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拉开了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大幕,吹响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这次大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邓小平又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在新时期“走自己的路”保驾护航。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走自己的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他进一步明确提出,“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为中国道路破题铸魂。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将改革开放提升至“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高度加以看待,足以彰显他希望通过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进而开创并拓展中国“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他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改革开放是中国在这一时期“走自己的路”的奠基石。不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对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进行改革,不打开国门进行开放,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无法得到提高,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将难以为继。

在对内改革方面。在经济层面上,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此前长期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思路,改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均衡发展,并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经济体制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两地试点并在全国落地开花,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更是成为邓小平口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农村经济的盘活,带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使我国的经济改革重心成功地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最终目标的改革浪潮由此掀起。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渐深入的改革进程中,邓小平也从理论上冲破了以往的固化思维,将不属于制度范畴的经济发展手段剥离出来,打破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相继明确指出:“至于管理方法、科学技术,则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资本主义在管理方面好的东西,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为党在改革进程中确立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在政治层面,邓小平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就正视党和国家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大胆进行改革。他毫不讳言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正视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后,邓小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思路并付诸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如修订“八二宪法”,奠定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制基础;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加速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相继四次出访,考察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等国家。一系列的出访,特别是对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的访问,主要围绕这些国家的先进工业和高科技项目展开。考察期间,这些国家经济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邓小平留下深刻印象。在访日乘坐新干线时,邓小平更是颇为感慨地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这体现了他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紧迫感。邓小平对出国考察的益处深信不疑,他不仅本人亲自出访,还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1978年9月会见金日成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同年在日本访问期间,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率地说道:“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这些考察让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深感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更找准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定位。在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邓小平认为,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就必须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而加快步伐的重要方法,就是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邓小平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的主题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身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放世界中,中国的发展只有打开国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落伍。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些认识促进了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初步形成了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大思路。因此,邓小平将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走自己的路”当中的一项基本国策。

“走自己的路”道路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短短几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1983年12月28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欣喜地说:“经过五年的实践,已见成效,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支撑点,也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强大动力。

三、“走自己的路"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坚定自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中国能否在这一时期继续坚持“走自己的路”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次时代大考。面对考验,邓小平信心满满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在国际局势剧变中,中国顶住压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社会主义是中国“走自己的路”道路自信的根本支撑,也是维护这一道路自信的根本底色。回溯过往,邓小平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立足现实,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走出自己的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曾经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误区。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徘徊在温饱线上,综合国力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这让邓小平十分痛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坚信,相较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具有优越性的,这一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只是目前的体制机制不能让其充分发挥更大的优越性。因此,他将改革开放视为“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以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回答了“为什么改革”、“向哪里改革”这些关乎中国道路的目的和性质的原则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是会遭遇各种杂音的干扰和冲击,否定社会主义的论调更是沉渣泛起。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邓小平都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断排除杂音、直面冲击。邓小平强调,中国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这一表态,彰显出邓小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表现出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自信。

“别的路”指什么?一为“回头路”,一为“邪路”。所谓“回头路”,即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考验和曲折,但这些不能成为中国重回老路的理由,要以发展的态度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成果,证明中国改革开放这条路是行之有效的,“谁也不能阻挡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下去……走回头路,人民生活要下降。改革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所谓“邪路”,就是改旗易帜的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伴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一些人开始迷失方向,资产阶級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对此,邓小平予以了坚决的批驳。他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还不完善,但跟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却有着先天优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已经是被证明了无法走通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垒)。在中国社会主义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关键是自己要搞好,自己搞好了,本身就是对国际共运的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的贡献”。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为确保中国道路不封闭僵化、不改旗易帜,始终坚持正确道路所奠定的两大基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过程也不难发现,每当重要的历史关头,每当社会出现或“左”或“右”的错误倾向,甚至出现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苗头时,邓小平总是以这两大基石旗帜鲜明地表达对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念,为人们解惑答疑,为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走自己的路”道路自信对今天的启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并且不断拓展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道路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活力,这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从道路自信的角度来看,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关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我们要以改革开放拓展道路纵深、维系道路活力,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道路基本底色,坚定政治定力。在这对关系中,前者能够不断强化道路自信,后者能够坚定道路自信;前者是手段和根本动力,后者是底色和战略支撑,二者不可或缺,成为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发展就会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就会踏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不管缺少哪一环节,“走自己的路”都将难以为继。这一重要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启示。

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无论如何改革,都有一条红线必须坚守,那就是坚定社会主义自信。决不能因改革而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曾对此明确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现行体制机制中的弊端才能被革除,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日渐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为成熟,中国“走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用不断的实践成就回答“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就是要用不断的实践成就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也充分说明,中国“走自己的路”,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行,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中国道路的高度自信。中国道路成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从本国国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破解现代化发展阶段性难题。不断拓展道路纵深,以丰硕的经济建设成就带领国家迈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台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就明确地回答了,中国“走自己的路”,是一条不断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也明确地强调出,中国能以无比的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且能在这条光明大道上越走越好,根源就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这两大基石上。

(责任编辑 付国英)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社会主义邓小平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