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依从和认同阶段及相应对策

2020-06-05顾雅晶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认同学习对策

顾雅晶

【摘  要】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都是处于依从和认同之间,家长、老师、社会决定了他们依从和认同的程度和对象,他们的行为还未具备自己的想法,对学习、课堂、教师、学校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更好地学习,需要我们恰当地引导。

【关键词】  学习;依从;认同;对策

心理学家凯尔曼将态度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或是免于惩罚而采取的与其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顺从行为;认同是指人们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而内化指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真实地转化成为自己的态度。

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完全遵从这三个阶段。学生对学习、课堂、教师、学校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态度的阶段以及相应对策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多的帮助。本文着重分析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依从和认同阶段的表现及其对策。

一、学习态度依从阶段表现及对策

对于小学生来说,依从就是迫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暂时性行为。小学生依从态度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在7~14岁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内化成人的观念,经常性、重复性被迫屈服于家庭教育、老师教导以及社会的舆论。

1.依从家庭教育。据调查,大部分的小学生学习的原因是因为家长的要求。为什么要上学?因为家长要求我去学校。为什么上课要认真听讲?因为家长要求我们好好听讲。大多数小学生在这个态度阶段只有单一的学习动机。那就是爸爸妈妈怎么说,我就只好怎么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发生“恐怖”事件。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受到父母的指责,长此以往,爸爸妈妈就变成了敌人,“学习就是痛苦的”这样的消极情绪占据了学生心理。这种情绪上的逼迫的状态,让他们形成了不爱学、不愿学甚至逃避学习的态度。而一些听话的孩子,也是依从家长奖励性的态度。考试成绩好可以买玩具,物质性的刺激让学生懵懂地认为学习等于奖励,抱着这样简单的想法对待学习,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态度。

2.依从老师教导。学生学习的另一大因素就是老师的教导。学生将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有家长反映,老师说的话,孩子都信。老师说的事,孩子都做。老师认为对,学生不会说错。家长要求学生晚上阅读15分钟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做,但是只要老师把这个任务布置为作业,那部分学生肯定认真完成。所以某些学生学习的态度是依从老师的教导,为什么上课要多举手发言?因为老师要求多举手。为什么得完成作业?因为老师要我们把作业都做完。

3.依从社会舆论。不单是家长、老师要求学生学习,整个社会也在要求学生学习。亲戚、父母的朋友碰到小孩子都会问:“你考试考几分?在班上表现如何?一定要好好学习啊,长大才有出息。”“有出息”成了社会对学生的大方向要求。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学生依从于人们的普遍想法,要好好学习,要取得好成绩,要出人头地。好好学习的学生被视为乖巧、听话、优秀;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被视为叛逆、不务正业。

对策:首先,改变家长、老师对学习的认知。父母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外在表现绝大部分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什么是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价值是什么需要家长和老师甚至是整个社会改变观念。学习的概念是宽泛的。学习不等同于学书本、学知识。一切技能的提升、思想的改变、行为的改善都属于学习。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目的绝不是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欢心,而是不断更新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语言、思维、体格等技能水平,每天的进步获得全新的、更好的自己。

其次,改善家长、老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成长需要家长、老师仔细体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日常表现实际上都反映了孩子的各种心理。我们需要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属于依从,是暂时性的简单顺从,还是内心不认可的敷衍;是为了想获得奖励的假努力,还是没有自我思考的绝对服从。我们做学生的“摆渡人”,以正面教育为主,努力做学生的“知己”,将“大道理”变为“小锦囊”,协助学生清扫学习中的障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再次,改变学习评价的方式。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立刻显现成果的,学习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有些学习体验是瞬间發生的。我们习惯于用培育花苗来形容教育学生,那么每一颗种子都有不一样的花期、不同的绽放姿态。家长、老师、社会要能够接纳“不一样”的学生,不同性格、不同想法、拥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多样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不以学习分数论英雄。

二、学习态度认同阶段表现及对策

认同是以一种对榜样的学习模仿。学生在认同阶段表现为对他的模仿以及在同伴之间竞争时产生的标榜意识。

1.对他人的模仿。模仿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方式。小学生模仿自己认可的榜样已经比依从阶段上升了一个台阶。小学生会模仿身边的人,比如家长、老师、同学,从语言到神态,从行为到做法都会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这种模仿深深刻画在学生每个生活细节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视、电影、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将会更多地主导学生的模仿,在意识形态上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同伴之间竞争时产生的标榜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引出的小游戏、小比赛通常都会让学生拥有积极的竞争氛围,实际上正是学生在态度上已经达到认同阶段的体现。认同的另一面就是比较,比较之后才会有优秀、良好之分。所以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竞争关系。在学习成绩上,在课堂表现上,在班集体活动中都要一争高下。对于竞争的认识,既有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尽管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孩子们对竞争的认识会有所不同,但老师都要尽力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引导到良性竞争这一健康的形式中去。

对策:模仿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意义。要发挥模仿的正面价值就要克服学生模仿的盲目性,引导他们明确模仿什么、追求什么。为他们树立好的模仿对象,推荐优秀的模仿人物。例如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新闻为学生讲述新冠疫情期间的医务工作者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故事;老师在晨班会、思政课和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去除模仿的负面影响,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模仿并加强教育。

此外,教师更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学生拥有自我的个性、性格特点。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竞争。竞争前要引导学生有敢于参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把竞争看作是前进中不可缺少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把竞争看作是激发一个人潜能的一种手段,是反映一个人某方面的水平和各方面实力的一种方式,不要以为竞争仅仅是超过对手,获得胜利。为此,可采取多方面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公平参与竞争。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都是处于依从和认同之间。他们的行为还未具备自己的想法。这种依从和认同都是能让家长、老师加以引导的。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获得正确的价值观。相反没有引导或是不恰当的引导会让学生的依从于认同变质,变得没有思想或被负面思想荼毒。所以要让学生能顺利度过依从、认同阶段并过渡到内化阶段需要家长、老师、社会等多个方面创新多种方式方法来对学生加以引导。

猜你喜欢

认同学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