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动态课堂,彰显数学魅力

2020-06-05邱燕华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圆柱体动态预设

邱燕华

【摘  要】  小学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小学阶段的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整个课堂呈现全新的状态,构建动态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彰显数学课堂魅力。

【关键字】  小学数学;动态课堂;数学魅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从精神和数学素养方面培养学生,发扬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个性朝健康方向发展。“动态课堂”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只有构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课堂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彰显数学课堂无限魅力。

一、精心解读教材,巧妙生成动态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深入解读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研究,把握教材的精髓,不能单纯地认为让教材重现课堂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和创新,将教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素养及提高创新能力融合在一起,深层次分析学情,掌握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研究,找到了学习圆柱体的已有知识。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体积单位是什么?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一一作答:“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圆柱体笔筒并提问:“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计算公式,你们认为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怎么计算?”教师将长方体和圆柱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根据观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学生1:将圆柱体化为长方体计算体积;学生2:要知道圆柱体的高及半径才能计算体积。根据学生思路继续分析:“如果將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随着学生的进一步分析,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越来越清晰,也就是:底面积×高。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意图,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策划弹性预设,预留自主空间

小学数学教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计划,也就是我们教学中所说的“预设”,教师不仅要从整体上对课堂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还要考虑在某些细节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包括课堂时间分配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及步骤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教学计划时自觉预设,并事先做出弹性化安排,“粗中有细”却不能过于死板,给学生留足自主参与的空间,也为动态教学留足弹性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及单位,随即出示了一个用钢丝围成的圆形,让学生分组谈论研究如何计算这个圆形的周长。学生讨论后给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小组1:将铁丝展开后测量长度;小组2:将铁丝围成的圆形变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计算;小组3:用一根绳顺着铁丝滚动一圈,再量绳的长度。教师表扬了学生的想法:“这些都能测量出我手中圆的长度,那么生活中会有很多的圆形,车轮、地球仪、杯子盖……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我们能否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计算,你们猜一下圆的周长和哪些有关系?”有学生猜测和直径有关系,于是教师让学生找到三个物体分别测量并记录,找到其中的关系,经过亲自测量,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这时教师引入了“π”及圆周长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了自由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交流,教师在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找到规律证明自身猜想,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三、捕捉教学契机,实现灵活调控

小学数学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师事先会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有时难免会出现偏离预设方案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智慧,不能置之不理或一概否定,而要抓住课堂中的某一契机,捕捉学生的疑问,提取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灵活调整原来的预设方案,形成动态的课堂,将疑问有效的融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出示了题目:一个梯形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2米,求这个梯形面积。学生们都给出了算式:(4+6)×2÷2=10(平方米)。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直接写成4+6=10(平方米),算式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计算过程却是错误的,教师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线索,没有直接纠正错误,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先乘以2再除以2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省略了。”面对学生这一“独特”的见解,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很多学生都认为不能省略,如果省略了,那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缺少计算依据。通过这道题学生认识到:应用题中的列式步骤不可以省略,否则不符合题意,但是简便运算时是可以简化的,从而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念。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及时解决学生疑问,让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实施合理评价,分层生成导向

在动态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并善于捕捉互动中的有效信息,发现有探究价值的新问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并及时作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能否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否正确的分析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的评价要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价值,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差异性,实行分层评价,引导优等生创新,后进生跟进,逐步缩小差异,提高课堂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然后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答:全班学生46人去科技馆参观,科技馆的门票是30元一张,团体(50人以上)八折,请你们设计一个合理又省钱的购票方式。针对这种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方式,我首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学生1:可以按照原价购买,总计价款1380元;学生2:我认为可以买50张,按照团队价格优惠后1200元;学生3:优惠价格比原价少花180元,还可以多得到4张门票。教师选择了最优方案,并及时给予学生评价,表扬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小年龄就有了理财的意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及时进行评价并提出表扬,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动态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策略,深入解读课本,优化教学过程,灵活掌握课堂节奏,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赋予课堂更多的真实性、动态性和创造性,彰显数学课堂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韩中海.多角度,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当代家庭教育,2020(01):71.

[2]付培兵.建构有温度的小学数学课堂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0(01):62.

猜你喜欢

圆柱体动态预设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