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好教育数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探析

2020-06-05俞昕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20年3期

【摘 要】 国家提倡办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基于美好教育的数学教学呈现出回归本源的生态化教学,深入探析美好教育与数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进而从美好生长、美好养育、美好主体三视角对基于美好教育数学生态化教学的理论进行探析.

【关键词】 美好教育;数学生态化教学;内涵探析;理论探析

1 问题提出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办好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职业幸福、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基于美好教育的数学教学呈现出回归本源的生态化教学趋势.高考改革、选考推行旨在让学生回归自我,寻找真我,这是生态化教学的真切反映.响应一系列改革,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美好教育理念下数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揭示数学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价值.

2 美好教育的内涵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对如何创建更加美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美好教育是顺其自然的教育,需要尊重自然的规律;美好教育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需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美好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基于美好教育的数学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为大众”的思想,体现“学生发展”的思想,实现教材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3 基于美好教育数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与理论探析

3.1 数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

生态化的“三重解读”(如图1所示)有助于教师改变现有教育教学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与重构教育生态,营造新的学习场域,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和人文性.

3.1.1 “生态”的自然解读

“生态”一般而言指的是在大自然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的自然解读体现出世间万事万物的美好和谐,是一种處于动态平衡的美好,万物互养共生.

3.1.2 “生态”的教育解读

“生态”的教育解读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它们在相互之间达到动态适应、均衡和统一的状态[1].教育的范畴很广,教育中的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在此以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为探讨焦点,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导引,师生生态地(美好和谐、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教学与学习活动.课堂就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生态场所,多种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像原生态的大自然.从生态化视角解读课堂教育教学,可以将其理解成:在民主、和谐的美好课堂教学环境中,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使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在共性与个性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积累知识.

3.1.3 “生态”的数学教育解读

数学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涵盖语言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2](加德纳本人还未正式宣布确认).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差异性和组合性等特点,因此不能用单一标准来进行智力水平衡量.这种对于智能的全新阐释为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智能问题打开了一片全新的视野.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数理逻辑智能的优势,选考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寻求学生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平衡点,这正是一种平衡的“生态系统”.数学课堂(更广义地说是数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平衡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在数学教育的生态平衡中,数学展示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游戏,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智能特征的数学知识、能力与素养动态化生成的美好体验.数学课堂教学是生成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流动的自然结果,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持续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未来公民的重要环节,也是践行美好教育的必经通道.

3.2 数学生态化教学的理论探析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践行美好教育,有必要对基于美好教育的数学生态化理论进行深入探析,下面从美好生长、美好养育、美好主体三个视角进行理论探析(如图2所示).

3.2.1 美好生长——“教育是生长”

杜威认为人的未成熟(生物性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3].由“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的认识,而提出习惯是生长的表现,其适应“既是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的适应”[3].杜威“教育是生长”的提出基于“教育是生活”,其根本的考虑是生活背景下的生长,他努力强调生活对人的生长的作用,由此推知生活的教育有助于人的成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美好地生长.

基于美好教育的数学生态化教学在杜威“教育是生长”的基础上,拓展现代数学教育意义下的“生长”内涵,引导教师思考数学教学的生态化,在从困惑走向感悟的过程中,突破已有的思维限制,客观地认识现在数学教育之可能的流变趋势.数学教学与学习的“生长”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生长,数学核心素养既是显性又是隐性,它的生长基于不同的学生也体现出显性生长与隐性生长,从短期成绩的提升看显性生长确实很重要,但是从长远学生发展角度看隐性生长更值得关注;其二是数学个性与情感的生长,美好的个性与美好的情感是数学生态化教学关注的核心,很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未必与数学密切相关,但从数学的隐性影响来看,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会渗透数学的思维与素养,每每回想起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与回忆,数学个性与情感在这种体验中蓬勃滋养.

3.2.2 美好养育——“教育是农业”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教育农业观.“工业化”是一套流水作业,它制造出来的产品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而学生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人,并不是没有生命的零件.拥有不同智能特征的学生像种子一样有自己生命发展的规律,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就好比是种子与阳光、雨露、大地、空气相契合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要解决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问题,这是一种数学学习方式的养育,只要这种具有逻辑性的学习方式得以茁壮生长,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从学生的角度看,数学学习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育,数学学习习惯不仅是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还是科学思维的训练,更是人格的磨练.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如细水长流般地灌溉、滋养,充分体现了自然、生态化的养育.因此,从生态化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是一种“农业化”教育,需要“养育”、“温养”.从更深层面说,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原生态农业,从播种、施肥、灌溉、成熟、丰收,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生态自然的过程,没有任何催化剂和拔苗助长的现象,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方法掌握到的是一种将来生活与工作的某种技能,一种适应环境、融入优胜劣汰的生态环境的必备技能.

数学能够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王蒙先生认为:“回想童年时代花的时间一大部分用在做数学题上,这些数学知识此后直接用到的很少,但是数学的学习对于我的思维的训练却是极其有益的[4].”米山国藏认为“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5].”数学对思维的训练犹如万物的自然生长,有其一定的阶段性、规律性与长期性,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机械化训练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在教师营造的美好生态化数学环境中“农业化”式地温养,潜移默化,将数学的思维与素养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去.

3.2.3 美好主體——“教育是人本”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识每个学生的自身价值、潜能,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概念、达成自我实现的境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为学生自我价值和潜能的种子提供生长结果的沃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使学习者的整体人格得到发展;学习最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本主义关注的就是学生主体,教育追求“人本”,关注“美好主体”——学生.美好教育激发学生本能地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本质与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通过不断的积累又能更深层次地激发深层潜能,或许是不被主体意识到的“另类”潜能,甚至是主体的弱势智能,总之,通过这种螺旋式上升让“美好主体”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与收获.

从数学双基到四基到四能再到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我国数学教育理念从过去注重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重大转变,而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让学生在多元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在生态环境中通过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不仅感受数学的力量,而且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存在感和成就感,这就是美好教育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4 尾声结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教育的向往,丰厚美好教育建设内涵,深入践行素质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夯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基础.基于美好教育数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与理论探析是第一步,后续可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与展望,结合具体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建议,并在实践中积极检验、修正.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

[3]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 朱正.字纸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俞昕(1977—),女,浙江湖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硕士.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派名师,多项课题荣获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主要研究数学文化、数学校本课程,数学选修课程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