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2020-06-05谈治林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0年2期
关键词:闪长岩矿化石英

谈治林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四队,湖南 株洲 420007)

1 矿区地质背景

金盆金矿位于浏阳—醴陵地区金矿整装勘查区中,为团山背矿区中划分出来的一个采矿权区段。区域大地构造上处于浏阳—衡东华夏系、新华夏系隆起带中段与北西向的萍乡—长沙大断裂带的复合部位(如图1所示)。区域构造以褶皱和断裂为主,并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其成矿条件优越,是湖南“金腰带”上湘东北重要的金矿化成矿集中区段。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小木坪组(Pt2x1)上段。其岩性为灰黑色、深灰色的含菱铁矿,凝灰质的粉砂质板岩和浅变质砂岩。

1.2 构造

矿区主要发育NWW向和NE向的构造,以断层和破碎带为特征,产状300°~20°∠35°~85°。其中NE东向构造以断层为主,是矿区主要的控矿和成矿构造,NWW向构造以破碎带和断层为特征,是矿区次要的控矿和成矿构造。

1.3 岩浆岩

矿区内主要出露花岗闪长岩脉、辉绿岩脉、花岗斑岩脉。

花岗闪长岩脉地表露头有4个,出露面积最大的为60 m × 120 m,最小的为40 m × 20 m。花岗闪长岩岩脉走向长90~120 m,倾向北北东,倾角22°~32°,产出形态不规则。灰麻色~浅灰绿色,残留花岗结构、显微鳞片片状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绢云母、长石、绿泥石,少量碳酸盐和金属矿物(黄铁矿)。岩体中含金石英脉金品位为(0.10~80.53) × 10-6,厚度0.5~1.2 m。石英脉延伸至接触带形成黄铁毒砂矿化蚀变岩型金矿化体,金品位为(0.10~8.69) × 10-6,厚度1.0~10.0 m,为矿区主要的含矿层位。

图1 区域构造示意图

花岗斑岩脉出露于盘石坑坑口,面积约10 m × 25 m,地表有一个硅化帽,其内石英细网脉十分发育,具黄铁矿化、毒砂矿化及碳酸岩化;金品位为(0.01~1.26)×10-6。由此可见花岗斑岩具有较强的金矿化,局部形成矿体[1]。

辉绿岩为后期侵入岩脉,厚度5~20 m,走向长30~80 m,未见矿化。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的形态、规模和产状

在开采过程中矿体的形态、规模和产状与原勘查报告中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均发生了变化(如图2、图3所示)。

矿区中矿脉体有两组,基本上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一组是受区域上的衡阳—浏阳隆起带控制的北北东-北东方向矿脉体;一组是受长沙—萍乡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的北西-北北西向矿脉体。矿体类型有两种:一类是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石英脉型,呈脉状产出;另一类为花岗闪长岩与粉砂质板岩接触部位形成的蚀变岩型,多呈透镜体或不规则状产出。其中在花岗闪长岩中石英脉以北东向脉体多形成工业矿体,而北西西向石英脉多形成矿化体或低品位矿体。

图2 剖面上矿体原产状示意图

图3 剖面上矿体实际产状示意图

现阶段主要开采对象为190中段V4号矿体,以及160中段的V1、V6号矿体等。

在190中段,在花岗闪长岩中V4矿体产状为130°~140°∠30°~34°,厚度为0.75~1.20 m,品位为(0.68~80.53)×10-6,平均品位4.55×10-6;在顶、底板接触带形成的蚀变岩矿体,厚度为1.20~2.20 m,品位为(1.24~8.14)×10-6,平均品位3.69×10-6。在160中段(如图4所示),花岗闪长岩中的V1矿体产状为60°~70°∠25°~30°,厚度为0.70~3.0 m,品位为(0.84~4.76)×10-6,平均品位3.34×10-6;V6矿体产状为65°~75°∠30°~38°,在花岗闪长岩中矿体厚度为0.70 m,品位为1.58×10-6;在底板接触带形成的蚀变岩矿体,厚度为2.20~5.64 m,品位为(2.46~12.45)×10-6,平均品位4.21×10-6。

图4 160中段示意图

总体来说,北东向矿体一般走向长30~80 m,延伸40~70 m,花岗闪长岩中矿体厚度0.7~3.0 m,矿体呈规则~不规则状,具膨大缩小、矿化不均现象(图5)。同时,可以发现矿脉延伸至接触带形成的蚀变岩矿体,厚度均大于在岩脉中的石英脉型矿体厚度,特别是在接触部位呈不规则状、拗陷和突出形态时,厚度明显增大。而接触蚀变岩矿体的品位相对于岩体内石英脉型矿体偏低一点。

图5 花岗闪长岩中石英脉型矿体

矿区内同时开采一组北西西向的矿体,如在160中段的V7矿体,花岗闪长岩中矿体产状为240°~250°∠35°~45°,厚度为0.60~1.10 m,品位为(0.95~1.48)×10-6,沿走向延长32 m。在140中段的V10矿体,在花岗闪长岩中矿体产状为220°∠40°,厚度为1.75 m,品位为0.93×10-6,沿走向延长12 m。因此,北西西向矿体一般走向长10~35 m,延深10~20 m,花岗闪长岩中矿体厚度0.60~1.75 m,产状220°~250°∠35°~45°,品位(0.95~1.48)×10-6[2]。

2.2 赋矿岩层、围岩蚀变

矿区赋矿岩层为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以及接触部位,矿体的延伸、延长严格受花岗闪长岩的控制。矿体在花岗闪长岩中呈脉状,在接触带部位呈透镜体或不规则状。

矿区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绢英岩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硅化、绿泥绢英岩化和碳酸盐化。

3 主要找矿标志

对矿区赋矿岩层和矿体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找矿标志:

(1)花岗闪长岩是矿体赋存的主要层位,也是主要控矿因素;

(2)偏离花岗闪长岩脉的板岩中石英脉基本上无矿化;

(3)石英脉为主要的含金载体,石英脉在岩体接触带附近多与其旁侧的蚀变围岩构成矿体;

(4)花岗闪长岩中北东向石英脉是主要的含金地质体,北西西向石英脉为次要含金地质体;

(5)花岗闪长岩中石英脉延伸到与板岩接触带是形成蚀变岩金矿体的部位,接触界线呈不规则状地段是主要的蚀变岩金矿体赋存部位;

(6)花岗闪长岩中绿泥绢英岩化、黄铁毒砂矿化是成矿的重要标志,矿化越强,金品位越高。

4 找矿方向

矿区经过20多年的断续地质勘查和近几年的矿山开采,积累了一定的地质资料和生产资料。现阶段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在矿床的成矿和地质特征认识上的差异问题,所以需在今后地质工作中进行再认识。

由于金盆金矿原有地质勘查程度有限,只对其中的两个花岗闪长岩脉进行浅部勘查工作,且主要是对盘石坑花岗闪长岩脉进行勘查,没有对矿区中已知的其他小花岗闪长岩脉、花岗斑岩脉进行勘查工作。另外还对已勘查的花岗闪长岩脉中、深部的含矿性进行评价。

根据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以及矿区找矿标志等特征,沿花岗闪长岩脉向中、深部的延伸,以及其他几个已知小岩脉是矿区下一步找矿的有利区段,也为矿区开展中、深部找矿方向。

同时根据矿区中单个矿体规模不大,主要产在花岗闪长岩岩脉及接触带蚀变岩中,受成矿期断裂构造控制及矿体走向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等现状特征,可以初步认为,矿体主要成因为受区域构造控制和岩浆热液等多种成矿作用形成的多成因矿床。因此,在下一步开展中深部勘查找矿时,把控制花岗闪长岩脉以及其接触带蚀变岩作为首选找矿对象,适当兼顾花岗斑岩和其他断层蚀变带,在原勘查工程间距基础上适当加密勘查工程间距,勘查手段选用钻探、坑探相结合的找矿方法。

猜你喜欢

闪长岩矿化石英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10的影响
好氧混菌矿化能力与增强再生粗骨料性能研究
以负碳排放为目标的生物质灰矿化CO2路径研究
间作和施肥对黄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高镁闪长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柴北缘查查香卡铀-铌-稀土矿区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胶东郭家岭序列北截杂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我国石英与长石浮选分离的研究进展
关于RCA改性剂在闪长岩上面层的应用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