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2020-06-04祝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共生古诗词诗词

祝贺

摘 要:开展古诗词教学就要从保证教学深度入手,发挥共生理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提升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共生理论 古诗词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46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古诗词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通过分析古诗词,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丰富的内涵与意境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从共生理念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意境,实现情感的升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前期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分析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准重点,创新教育方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悟空间,让学生产生主动思考的欲望,实现共生目标。

因为语文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引导、启发入手,展现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古诗词内容,为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讲述《短歌行》时,教育目标是希望学生能感受诗人对招贤纳才、建功立业的渴望,同时也可以通过古诗词感受到作者的忧患意识。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将古诗词内容表述出来。通过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创设了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演讲中,可以从励志、教育、忧愁等方面出发,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因为每一个人的感悟与理解不同,所以对古诗词的意境与内涵也有着不同的感受。学生只有领悟了古诗词的情感与内涵,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才能产生共鸣,不断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整合单元内容

由于语文教学属于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需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确保学生能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产生准确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古诗词后,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保学生学习的完整性。比如,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一单元中,你认为哪些诗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请说出你的想法。通过探讨,能够让学生在品味与对比中体会诗词的内涵,实现思想共生。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感受诗词的内涵与思想,实现情感的升华。想要学好古诗词,就要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尤其是对于一些诗词来讲,因其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教师需要从诗词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方面进行教学。而进行单元内容的整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鉴赏能力。如在讲述《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建功立业、归隐田园方面进行分析,在品味与比较中感受诗词的意境,从而真正理解诗词内容。

三、开展多元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探讨,而探讨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与共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完成思想共生。

如在讲述《短歌行》时,就可以从寓意丰富的诗句出发,讲这些诗句单独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在不断地探讨与学习中,使学生加强对诗词的掌握程度。而且,教师也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习,让学生找出不足,实现共同进步。只有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保持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学生角度来讲,通过不断探讨与教师的启发,能够在借鉴他人观点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

四、挖掘背景资源

由于古诗词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漫长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只有学习好古诗词,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提升人文修养。因此,教师需要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在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古诗词其实就是距今年代较远的诗词,而正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很容易出现误区。从文体上讲,诗词的情感是直接的也是跳跃的,所以只有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因背景涉及很多方面,如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思想以及传说故事等。而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来讲,教师不能将所有的背景资料都展示出来,如果全部告知学生,很容易让学生出现难以完全消化等问题。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在选择特定的背景资源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如在讲述《江雪》时,就可以从诗人所表现出的寂寞、孤苦的意境出发,引入作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刺激与压抑。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现诗歌创作的背景,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

五、实现情感共鸣

由于古诗词蕴含深厚的情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情感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阐发情感主要以解读、启发等方式为主,如教师可以从关键字词入手,与学生一起从细节上进行分析,在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时,实现情感共鸣,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述《独坐敬亭山》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孤单无助的内心情感,并利用作品中的关键字眼“独坐”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想象孤独的场景。

在使用问题导入法时,可以从培养学生领悟情感能力的角度出发,如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可以借助问题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同学们是否经历过父母因工作原因要去不同的地方,且离开我们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你是否会想念自己的父母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在今天,我们想念家人时,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但是在我国古代,没有这些便利的条件,那么他们是怎样与自己的家人沟通的呢?通过问题,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也为古诗词的讲述奠定了基础。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阅读欲望,与作者产生共情。

由于古诗词具备韵律优美与规整等特点,所以作者习惯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字词中,而组织学生领悟这些字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吟咏,让学生在吟咏中把握诗词中的情感,逐渐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做好情境构建,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与内涵。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就要从共生角度出发,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与引导,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幫助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给学生创设互动活动,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佟凤《“共生”视域下古诗词课堂教学探微》,《语文天地》2016年第11期。

[2] 王兴柱、闫友彪《多元文化共生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微》,《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15期。

[3] 张永彪《读写相济 美美共生—以〈春中田园作〉为例谈古诗词教学》,《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

[4] 唐爱平《“文言共生”:古诗文教学的应有之境》,《江苏教育》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共生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关注诗词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