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鉴赏之误点分析

2020-06-04段敬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细草错例辛弃疾

段敬梅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17

多年来,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中不变的元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诗歌的得分率呢?我不断积累学生的错误答案,经过长期探索,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理解方面

1.被思维定式所束缚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认真的、忧国忧民的、痛苦沉郁的……但此诗却与众不同。

针对措施:要看本诗。答案中的文字要在诗中找到依据。

应对策略:要看全诗。

2.只顾一点,放弃整体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问题: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错例:运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只看了第一句是拟人,如果你答了拟人,第二句就没有必要给了。所以要全面关注后两句,仔细分析发现两句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对比关系。因而手法应该是对比,而不是拟人。

措施:要看全局。把眼光放开,不要错误地集中在某一点。

应对策略:要看全局。

3.过度拔高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问题:古人云“‘乱字意蕴足”,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错例:“乱”字体现了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

解析:“乱生春色谁为主”指的是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满地的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指的都是环境,说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未免过度拔高。

应对策略:要抓词句。

4.对文化常识理解不到位

鷓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析: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这样一看就顺理成章了。

应对策略:要多积累。

二、答题方面

1.措辞不当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错例:远见:能看出作者思乡心切;犹是:体现了内心充满了希望。

解析:诗中并没有任何一点提示我们汉阳城就是作者的家乡,虽然“万里归心对月明”一句确实体现了一种思乡之情,但首句“远见”一词是体现不出来的。应该有的是看到目的地的喜悦,到还有一日程的惆怅。

应对策略:要准确。

2.语多而不准,徘徊不深入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发,愁见河桥酒幔青。

(1)首联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错例:夜:点明时间;夜合花开:点明季节;醉初醒:为话旧做准备。

解析:只差一步,其实所点的东西题目中都有,就是没有明确写出“点题”

(2)这首诗被称为“情文兼至”的佳作,试分析全诗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情感?

错例:往事不堪回首,亲人都已老去,又将与兄别离。

解析:回答的语句非常规范,只可惜答的是事而不是情,只加一点就可以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亲人都已老去的凄凉,又将与兄别离的孤愁。

应对策略:要到位。

3.表述不完整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错例:陌上柔桑、蚕种生些、黄犊细草、斜日暮鸦。

解析:答题时语言要规范而完整,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还要有概括。所以这个答案应该是: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应对策略:要说全。

猜你喜欢

细草错例辛弃疾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春行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细草穿沙
旅夜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