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角弓制作及其发展研究

2020-06-04沈亚琦汤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展

沈亚琦 汤琪

摘 要:随着传统弓箭文化的复兴,角弓制作技艺也随之逐步恢复。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现有资料进行了梳理,从制作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角弓的发展历程,思考角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社会大众对角弓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角弓的制作技艺出现的断层期是导致角弓文化普及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保护重要的中国角弓文化,可以建立角弓保护档案、持续推动角弓研究、加强角弓知识宣传多方面、多角度推动角弓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角弓;制作技艺;发展

弓的历史非常悠久,人类在走出非洲之前便已使用木弓狩猎。进入文明时代后,东方发展出了古埃及和亚述的三角弓,中亚草原的斯基泰弓和鞑靼弓,蒙古高原的长弰弓,中国的汉长弰、明小弰和清弓,日本的和弓,朝鲜半岛的韩弓,北印度的螃蟹弓,小亚细亚的土耳其弓等弓种;西方发展出了英格兰长弓、美洲长弓等弓种。而细究材质,西方的传统弓主要是以木材剖削而成的单体弓。但在东方,除和弓由竹木拼粘而成外,其余典型的传统弓种均由动物筋腱、竹木、牛羊角等多种材质三层黏合制成,这便是角弓。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很早便已掌握了角弓制作技艺,并发展出了复杂的角弓品种。

1 角弓的制作原理

角弓一般短小灵活,在古代战争中,特别在战车或战马上作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最早发明的弓都是竹木长弓。但若要使弓力大幅增强,则必须将竹木弓加长。一般而言,古代作战的竹木弓力道在80磅以上,长度约等于人的身高。随着古代战争技术的发展,战车与战马成为重要的作战装备,较大长度的竹木长弓难以在战车或战马上灵活使用,短小灵活的角弓便应运而生。角弓长度一般为1.1~1.6米,以1.3米左右最为常见。角弓短小灵活,但弓力依旧可以做成百磅以上而不折断,这与其制作原理密切相关。

角弓主要原料为动物筋腱、竹木、牛羊角和动物胶。筋腱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制弓一般使用牛、鹿等大型食草动物的蹄筋或背筋。筋腱的断裂伸长率较高,为8%~25%,非常抗拉伸,每100单位长度的筋腱能被拉伸到108~125单位长度。这十分符合弓背的性能要求,因弓背在弓臂弯曲部靠外侧,所受之力主要就是拉伸力。硬木的断裂伸长率仅为1%~1.5%,角的断裂伸长率为4%,弓背若无筋的保护,木或角的弓臂较易被拉断。弓胎由竹或木制成,如桑木、柘木、榆木、硬枫、楠竹等坚韧兼备的材料。竹或木的弓胎旨在建构起弓的整体架构,使弓弰、弓臂、弓弝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此外,角弓用竹或硬木的相对密度一般为0.65克每立方厘米至0.90克每立方厘米,而筋与角的相对密度为1.20克每立方厘米,以竹木制作弓胎能夠有效降低弓臂自重,从而提升了动能输出效率,使箭射得更快。没有竹木弓胎的角弓为无胎弓,在同等弓臂长度、宽度、厚度情况下,自重更大。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制弓一般使用水牛角,历史上古埃及人采用剑羚角,草原民族采用北山羊角或盘羊角。角的分子结构紧密,能够有效承受压力。弓腹位于弓臂弯曲部位的靠内侧,所受之力主要就是内侧材料挤压时的压力。因此角是弓腹材料的良选之材。胶的主要成分是明胶肽蛋白质,一般提炼自黄鱼、鳘鱼、鲟鱼等鱼类的鳔,或牛、鹿、猪等畜类的皮或筋。

角弓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第一,制作弓胎。弓胎由竹木料顺纹劈作长条,同时用木料锯出弓弰与弓弝。将弓弰、弓弝和长条胎料通过“V”形插接的方式插接黏合成一体,历史上也有搭接后以筋横缠的。第二,黏合胎角。牛羊角需选取外弧侧锯下并打磨成片,侧弯的角一般不能使用,外弧弧度较大的角(特别是绵羊角)可以通过蒸煮等方式加热压平,以便打磨加工。弓胎弓腹侧和角片需纵向用刮刀刮槽或打毛黏合,目的在于增加接触面积以增强黏合强度。黏合的方式有平粘或凹凸粘两种,其中凹者为角,凸者为竹木胎。第三,铺筋。筋需阴干后经锤砸撕成细丝,糊胶后铺在弓背上。具体铺筋手法有两种:一种直接在弓背上用干筋丝糊上胶梳理铺就,另一种先在一块板上将筋丝润湿胶液梳理成一长片而后再完整铺在弓背上。一般而言,铺筋需三层,对应三次铺筋过程,具体层数需按弓形、弓力、筋角木三材比例等因素确定。第四,盘弓干燥。全部铺筋结束后胶需较长时间干燥,一般需3个月以上。干燥时,因筋不断收缩,会将弓臂反曲加大,最后盘成大“C”形。第五,上弦调整。干燥完成后,角弓正式上弦调整。上弦时需用一对挪子辅助训弯弓臂,并在长凳上垫高弓弰挂弦。古代弓弦由蚕丝、牛皮或棉线等多股缠成,延展性不能太大。最后,装潢防水。为了防水,弓最后一般包以羊皮或桦树皮,并施以彩绘。

2 中国角弓的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出土发现最早的角弓是斯基泰弓。“斯基泰”一词音译自希腊语“Σκ?θη?”,是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3世纪从黑海北岸到中亚草原一带游牧的一支白人,中国古代称之为“塞种”①。其善于弓马,所携之弓呈蛇形双反曲状,即斯基泰弓。斯基泰弓的形象曾出现在古希腊陶器上②,我国在新疆鄯善县约商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的洋海古墓群中也发掘出土了斯基泰弓实物③,为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角弓。中国的角弓制作技艺即由斯基泰等早期游牧部落传入。该弓构造复杂,两根木条夹粘北山羊角条为弓胎,而后再贴角、横缠筋制成。同时期殷商甲骨文中的呈夸张双反曲的“弓”字、“射”字等字形即是依据斯基泰弓象形所造。

长弰弓在我国历史上流行的时间最长,自汉至明前后出现约15个世纪。长弰弓,得名于其较长的弓弰,相对应弓臂较短。将弓弰制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古代北方地区长而宽的角甚为难得;二是较长的弓弰利于发挥杠杆效应而省力,同时便于稳定射击。我国新疆民丰县汉代尼雅遗址、尉犁县汉晋时期营盘墓地、甘肃嘉峪关汉代遗址等出土了多批长弰弓实物④。汉代长弰弓多由木片搭接成胎,两片或三片羊角片拼接粘贴到弓腹上,为加固搭接等关键结点强度而横缠筋丝。唐代长乐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中壁画所绘《仪卫图》、唐代梁令瓒所绘《二十八星宿图》、辽代李赞华所绘《获鹿图》、宋代《大驾卤簿图》、元代刘贯道所绘《元世祖出猎图》、明初《明宣宗射猎图》等古代绘画中所记录的弓均为长弰弓。

小弰弓也是重要的古代弓形,广泛流行于明代。相较于长弰弓,小弰弓的弓弰小、弓臂长、箭速快。据笔者分析,我国历史上的小弰弓可分为两类:小弰竹木弓与小弰角弓。汉画像石所见部分射猎图中弓弰较小,外形确属小弰弓一类,但结合同时期马王堆等汉墓所出土竹木弓实物,可推测此类小弰弓当属小弰竹木弓。我国小弰角弓出现的历史较晚,元代以后方才逐渐普遍性出现。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水牛约在宋代才开始普及⑤,为长度与宽度俱佳的水牛角原料供应奠定基础;二是蒙元西征活动大大促进了东亚与西亚角弓技术交流,鞑靼弓等小弓弰型角弓制作技术引入中国。因此,明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小弰角弓,又被称作“明小弰”。明小弰的弰头极富特色,弦口两边修成较大叉口,呈线条柔美的枝梢状。《出警入跸图》生动记录了明神宗骑马腰悬小弰弓的场景;明代王鸣鹤所著《登坛必究》、茅元仪所著《武备志》和高颖所著《武经射学正宗》也都对小弰弓进行了记载。

清弓是我国古代最后形成并得到普及的弓型。清弓得名于清朝,由满族人带入中原并普及到全国。清弓的弓弰和弓臂长度均较大,即明末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中记录的大弰弓。清弓除狭义上的满族用清弓外,清及以后的蒙古弓、青海弓均属于清弓系。虽箭速不快,但可凭借巨大的尺寸射发重箭,实战讲究“长弓巨矢,近人而发”,杀伤力强悍。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较多清弓实物,清代诸帝王御用弓保存完好,部分依旧可上弦射箭。清弓是我国传承最直接、保存最完善的传统弓,在当今国际上往往代表了中国弓。

3 中国角弓的发展现状

3.1 社会大众对角弓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受大型赛事影响,社会大众对弓的认识已固化为现代竞技反曲弓,角弓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现代竞技反曲弓由玻璃纤维、烘干木片、环氧树脂等现代材料制作,加之弓形设计单纯出于射准需求,其高度非常精准、稳定。新中国成立后现代竞技反曲弓逐渐取代了传统角弓成为比赛场上的主角,目前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比赛用弓皆为现代竞技反曲弓。因此,在社会大众的已有认知中,弓即为现代竞技反曲弓,而角弓是什么很少有人了解。二是社会大众缺乏对角弓知识的正确了解。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曾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部分语文教科书上对于角弓的注释为“一种兽角作装饰的弓”,整句理解为“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但根据角弓的制作原理可知,角在弓体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抗压支撑作用,并非单纯的装饰品。且角弓在不同的湿度、温度条件下会出现一定变化。温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弓力的强弱变化,温度越高,角片越柔软;温度越低,角片越刚硬;胶干燥后亦如此。制成弓后,角弓也是如此,天气越热,角弓的力道越小;天气越冷,角弓的力道越大。因此,在寒冷的边塞,将军主要并不是因为自己手冻得拉不开弓,而是由于角弓因低温而变得更为有劲。教科书上的注释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对角弓的认识,应当更加谨慎。又如,很多古装影视剧中拍摄所用到的弓箭道具,严重背离历史实物、粗制滥造。这些现状都会影响社会大众对角弓知识的正确认识。

3.2 角弓的制作技艺一度断层

中国的角弓在鸦片战争后的100余年时间里逐渐走向没落,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过断层,角弓制作技艺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受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老一辈角弓制弓师逐渐故去,或改行谋生,导致中国角弓行业出现了30余年的断层期。以全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弓箭铺—聚元号为例,老一辈制弓师杨文通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停止了角弓制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方重新开始恢复。但彼时杨老先生已年迈体衰,其子杨福喜始学制弓技术并重开店铺。但受漫长断层期的影响,现今聚元号的角弓制作技术与其历史巅峰时期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而其余承载着历史的弓箭铺都已消失在了时间长河之中。

近十余年来,国内个别传统弓爱好者开始学习、探索角弓制作技艺。如高翔、热带龙、周晓初、李青阳等人潜心研究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仅是个别角弓爱好者开始重拾角弓技艺,传承角弓文化。

4 如何发展中国角弓

4.1 建立角弓保护档案

历史遗留的角弓是珍贵的国家文物,其制作技藝是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角弓均由竹、木、筋、角等天然材料制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多已降解风化,消失无踪。目前所有见历史遗留的角弓主要分为高古出土角弓与清代传世角弓。高古出土角弓零散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因上述地区气候干旱,天然材料不易完全降解,年代一般为商周时期至汉唐。清代传世角弓主要保存在故宫、北方民间与青海地区,其中部分依旧可以上弦。由于国内一直以来并未对角弓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时间逐渐流逝,历史遗留的角弓越来越少,或毁损越来越严重,有必要专门及时建立保护档案。同时,由于角弓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性,文献较少,方法多存于制弓师脑海中,如果不加以收集、整理,这些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再度断层或消失。因此,同样有必要将角弓制作技艺纳入保护档案中。具体而言,保护档案可通过实地清点、文献记录、影像资料、实物复刻、口述史采集等方式开展,以便保存与研究。

4.2 持续推动角弓研究

角弓在我国经历了3000年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新时代应当进一步展开挖掘,并继续提升我国角弓制作技艺水平。角弓在国内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步开展研究至今仅十余载,相较于其3000年的发展历程而言依旧远远不足,较多历史真相与制作技术还需深入挖掘。对此,应当持续推动角弓与角弓制作技艺的研究活动。一是建立角弓研究共同体。通过协会、定期座谈会、研究刊物、联系群等方式将研究学者与制弓师凝聚起来,在频繁、及时的交流过程中实现研究信息与研究成果共享,从而快速提升研究水平与制作水平。二是相关部门与机构需加大对角弓及其制作技艺的重视与支持。相关文化部门与机构应当对角弓及其制作技艺提升重视,保护好、展览好角弓文物,方便研究学者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应对相关优秀制弓师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称号,支持其角弓制作技艺传承与研发工作。

4.3 加强角弓知识宣传

通过开展角弓知识宣传,提升社会大众认识,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角弓知识宣传,利于社会大众正确、准确认识角弓,进而吸引更多社会人士爱好角弓,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将正确的角弓知识纳入教材与相关书籍,改正错误注释与理解,在中小学阶段就进行角弓知识启蒙。其次,要提升相关影视剧弓箭道具布置水平,正确反映历史中的真角弓,纠正粗制滥造甚至不能实际使用的道具弓错误。再次,要提升部分博物馆相关角弓文物的展览水平,正确布置张、弛状态各异的角弓文物,准确标示角弓文物年代、材质、形制等基本信息。最后,相关体育部门或机构应当积极推动传统弓箭运动的复兴,增加角弓运动的群众基础,如组织开展传统弓箭赛事特别是角弓赛事,以赛为宣,让社会大众实地实景、实物实操地接触角弓、使用角弓、乐于角弓,从而推动角弓技艺的恢复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