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传承与再生的思考

2020-06-04王良兵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再生传统建筑中国特色

【摘要】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其中就包括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这一分支。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对于传统建筑的设计元素应当如何运用在现代建筑之中,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而展开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再生

无论是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是提到中国与中国建筑,留给人们心中的便是青砖碧瓦、红漆高檐,这这些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东西便是代表着“中国元素”。随着设计词汇世界化与文化形式民族化的不断发展,设计师通过利用这些传统符号来表达它所赋予的具体文化内涵,但是在事实上,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的文化却是从设计师的文字说明或者是大众心理本身认知来体现的。传统建筑设计的文化应该通过建筑本身来体现,所谓“观其形而知其意”,这就是建筑与文化的深层次关系。本文就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再生进行研讨,以期师古不泥,在传承中创新,在设计中发展,更好地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建筑也了解中国历史传承。

1、“中国元素”的具体表达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热兴起,建筑设计师为了追随时代潮流,贴合人们的思想故而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文化的标识不假思索组合在一起,例如飞檐斗拱、仙人走兽、雕梁画栋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但是这样固定化的格式,失去了建筑本身的传统之美,不过是简单的罗列、堆砌,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合理利用这些建筑形式,利用仿古、改良等方式对这些传统的建筑设计文化进行重新设计,而不是对传统形式进行照搬,表象的复现。这种刻意表达形式不能让人们引起对历史的共鸣,只是追忆历史并不能走进历史,而应将传统融入生活。

伊利尔·沙里宁也在《形式的探索》一书中否定了人们以过分轻率的态度认可的与创作意识无关的三种形式,即肤浅的装饰性形式、写实主义的模仿性形式和枯燥的实用性形式。他明确指出,仅仅是巧妙的形式手法的运用和真诚的艺术创造完全是两回事[1]。我国梁思成先生也提出过这样的建筑标准,他指出真正优秀的建筑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第二,要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时代性;其三要将二者融合兼顾。这就充分表明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师古不泥,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进行创新与再生。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同样也提出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观点[2]。也就是说对于建筑文化的继承,应当不拘泥于造型,所谓形体的相似并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内涵,这就是老子提出的观点“无形”。在现代建筑当中,应当将传统建筑设计观念当中的建筑文化与空间、建筑情趣与意境都继承下来,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进行创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建筑设计”是无形的,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物”是真实存在的。设计师应当把传统建筑当作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将现代化审美融入其中,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堆砌古典建筑符号。这种无所用心的表现形式不利于促进建筑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反而容易给人们带来误解,阻碍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应该只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单一效仿,应当对其思想和精神进行传承,要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也要尊重现代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民情,通过对古典建筑艺术的改良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再生,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与古典东方之美的当代中国建筑。

2、建筑文化的呈现手段

设计的形式是通过设计意图进行表达,同样也是建筑设计结果的具体表达。依托于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应当充分注意建筑本身的设计表达,通过对建筑本质的追求来生成建筑形态,实现由器物到写意的转换,从而打破传统建筑文化只继承表象的错误思想观念。

建筑的“意境”生成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其需要融入建筑师的思想创新,也要融入思想理念,同时还要将传统建筑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融入现代化建筑当中,充分做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同样这种建筑意境的生产也要与建筑技术、建筑材料与建筑手段进行融合,在建筑选材上要符合材料其本身的特性,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合理运用,充分表达出建筑设计手法。运用建材的建造过程中,应当注重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及结构的可实施性,将建筑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最后的建筑意境。

建筑设计的起点是建造,建造是通过对建筑材料、方法以及建筑意境的有机整合。也就是说通过对建筑形式的表达,通过建筑材料、建筑技法进行呈现。从而得到建筑形式的具体表达形式。

3、合理運用传统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的实际应用是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具体表达来实现,通过设计师的主观意识,利用现代化建筑手段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符号进行整合。从而来表达其思想情感,对艺术的表达应该是用客观事实来具体呈现,而不是对传统形式的套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建筑文化运用当中将这种形式得以呈现。

人是空间的主体,而当建筑空间独立的时候,它的意义并不能得以体现,

只有当人们的活动在空间中展开时,经历一个从感觉、知觉、想象直至审美活动的心理体验过程时,空间才具备一定的意义[3]。人们应当对区域进行赋予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空间。妹岛和世也在策展威尼斯双年展——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 时说,建筑的呈现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合理利用空间就是传统文化建筑的具体应用。

要始终强调建筑艺术本身源于本身,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再生和创新不断发展,结合时代意义赋予其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结语:

现如今,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的继承应当是注重其精神文化的,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化建筑当中,以历史元素为灵魂,在历史中构建传统文化的建模。从而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生,将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从而提升民族自信。运用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建筑手法对现代建筑进行改良,通过传统文化的再生进行发展,这样才是建筑本体的意义,高度表达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与内涵与理念,诠释了新时代的艺术建筑水平和发展。综上所述,只有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有机融入现代化设计理念当中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时代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普顿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董雅,王艺桐.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传承与再生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5(11):130-131.

[3]陈高明,董雅.从历史中建构未来——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再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3):217-220.

作者简介:

王良兵(1981.11.17--),男,汉族,湖北省黄冈市,中级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再生传统建筑中国特色
追寻“红色”足迹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大学化学实验用氟离子选择电极的再生处理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