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话语创新

2020-06-04刘羚

中国德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国家

国家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和外部势力的干扰。比如发生在香港的违法暴力事件,香港高校学生表现出的过激和不理智行为,再次凸显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提升高校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实效,必须建立起与时代和实际相呼应、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的话语表达困境

(一)表达内容上曲高和寡,过于抽象沉闷,缺少吸引力

高校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内容曲高和寡、过于抽象沉闷。具体表现在:

第一,部分思政教育者直接用浓厚的官方话语进行授课,忽略了课程是否生动具体、是否吸引学生的问题,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学生总是听得云里雾里,其积极性大打折扣,所以在课堂中出现低头玩手机、上课睡觉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国家认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内容,具有抽象性、规范性、政治理论色彩浓厚的特点。但有的思政教育者存在对国家认同感的认识不够、立场不坚定、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因此,思政教育者是否具备强大的知识内化能力和语言表达功底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大部分已经属于“00”后,更加个性张扬和充满活力。他们自出生就际遇互联网的环境,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西方外来思潮和新型流行词汇,例如柠檬精、我太南(难)了、996、硬核人生等等,这些非主流话语逐渐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分散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直气壮地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将书本中晦涩难懂的官方理论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主动靠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听学生想说的话,说学生想听的话,让课堂话语表达的内容大众化、通俗化,让思政课堂管用且充满吸引力,避免话语失声。课堂讲得好说明有能力做好正确的引领工作,努力用心地备课,更是体现着一名思政老师的责任感和担当。

(二)表达方式上自言自语,习惯于单向度灌输,缺少感染力

高校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方式自言自语,习惯于单向度灌输。具体表现在:

第一,自言自语的政治性官方话语,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不会用心去倾听,从而出现学生听不懂、不回应的现象。教师说的话生硬难懂,往往在课堂中唱独角戏,缺少感情流露和理论精神实质,高深莫测的纯理论话语走不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无话可说也无问题可问,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力感。例如,很多老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批判和指导,教育他们应该怎样爱国、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等等。单向度的机械话语,不仅没有吸引到学生,反而还会使大学生形成对学习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理论的强烈抵触心理。学生没有受到启发、没有获得感,创新意识受到制约。

第二,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是一个有自由意志、人格尊严的自主个体,任何外在事物的意义必须经过他们自己的主观理解才能变成受教育者的经验,才能真正被认可。教育者必须相信受教育者是一个拥有自由意识、丰富内心和独特判断力的人,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当成物对待。在很多思政课堂中,存在老师和学生关系不对等的现象。老师说学生听的命令式话语,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似乎变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话语霸权,常常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没有思考时间、丧失批判能力,学生变成了只会盲听的机器,逐渐对学习内容丧失兴趣。课堂氛围用什么样的话语才能活跃起来,理论要怎么样去说才能让学生理解并有收获,怎么样说才能深入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领地”,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表达效果上缺情少彩,存在“生冷硬”现象,缺少亲和力

高校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效果缺情少彩,存在“生冷硬”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由于思政教育者表达内容的抽象沉闷和表达方式的单向度灌输,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处在不同的话语语境,同时加上对思政课程死板的刻板印象,会使学生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很多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经常例举一些遥不可及的先锋模范代表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往往都是索然无味的介绍事件的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没有感情融入、没有生动表达、没有中国特色、没有民族味道,致使饱含热血自豪的国家认同教学案例不能触及学生心灵,存在概念生拉硬拽,故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的现象。

第二,很多的高校辅导员只注重结果,忽略个体的差异性。对待所有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沟通方式,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没有因材施教,没有用情动人,思想工作效果不显著。

第三,与时代热点脱轨。国家认同教育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思政教育者应联系时代热点问题和地方特色,让课堂中的话语语境与时俱进,在课堂表达话语变得大众化的基础上,用心用情用功,增加课堂的亲和力。

二、新時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话语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思政教师应牢记初心使命,坚定责任担当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着力当好教育对象的“翻译”,努力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提升国家认同教育在课堂中的话语魅力,化解言之有理变为言之无物的尴尬境地。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书育人的初心,回归本真。国家认同教育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高校思政教师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自身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娴熟掌握主流话语和生活话语的转换能力,熟能生巧地进行自由切换。只有将思政话语和生活话语内化于心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合理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只有自身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有能力去让学生信服。内化于心后的理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假大空的话语,而是冲击学生灵魂深处的、意味深长的精神食粮。运用整体性思维和高超的语言功底,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用强大的语言逻辑体现出来,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最后,善用新思维创新课堂教学,让理论话语贴近大众话语。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社会,新一代大学生都属于网络原住民,面对这样的群体,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善用网络话语、网络热点词吸引大学生,将大学生从网络的虚幻世界拉回现实。多使用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的流行网络词语,用学生爱听、贴近学生生活的、通俗易懂的、接地气的语言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善于运用接地气的话语、贴切的比喻,将语言、文字、表格、文字、影像相结合,使信息传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在用词上灵活使用各种语气词和修饰词,言简意赅,促使感情深厚饱满,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讲解,声声入耳。与此同时,连接学生日常的生活,将高大上的国家认同教育变得更加日常生活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二)高校思政教师应创新话语方式,加强课堂感染力

针对教师表达方式上自说自话的问题,推荐使用互动性话语方式。独白劝导性的单向话语表达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让国家认同教育的传播更加形象生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意愿,尽量使用互动性的话语表达,在沟通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融合,形成有效沟通。

其一,通过提问的方式,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围绕问题意识,明确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思路,搭建坚实的内容框架,关注社会民生、社会热点话题,立足于现实说话。其二,话语是工具、是语言、是沟通渠道、是一种交往活动。语言用于沟通,沟通需要互动。互动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及时反馈和积极回应,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不让学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赢得大学生受众。其三,通过引经据典避免无话可说。要直面问题,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启发学生廓清迷雾、去伪存真。马克思说: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与学生分享学习中的体验和生命中的感动,语言字字珠玑让人动容,才能使学生们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多读书、多读经典,书中的文化和经典养分只有结合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启发性教育。”[4]让学生产生敬畏感的同时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对祖国的爱本就是一种真实的情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深化学生心中对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識。

(三)高校思政教师应增强课堂亲和力,提升话语效果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道: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把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结合起来,找准情感的触发点,追求“走心”的教育。有理有据,说话张弛有度,让所说之话更有力量。

一是通过讲经典故事来吸引学生。用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更有益于开展国家认同教育,通过讲述过去和身边鲜活的故事,采取让学生感到轻松的聊天方式带入故事,用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以情动人,增强课堂的亲和力。通过好故事吸引到学生,好情节感染到学生,增强亲和力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话语创新方式。与此同时,不仅要讲国内的故事,还要讲国外的故事,让学生有比较的视野和思维,用心去体会国内外核心价值观的异同,在文化兼容的背景下,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辩证看待国内与国外发生的事件,理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二是平等对待学生。要让不同层次、不同接受水平的学生,都有得到尊重的感觉。教师作为引路人,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和聊天谈心的方式去感化和说服学生。通过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习和生活需求,及时解决心中的疑惑,促进师生交流。与此同时,教师的话语风格要靠拢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让大学生为收获知识而满足,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真情实感真流露,站在以学生为本的立场,平等地跟学生交流,时刻把学生挂在嘴边、记在心上。

国之强大,我之幸福,安全感就等于幸福感。教师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话语创新,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总舵手的引领作用,不断从教学话语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上进行话语创新,让正确的国家认同教育根植新时代大学生心中。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升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意识,让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入脑入耳更人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 (2):30-31.

[2][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 (4):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37.

【刘羚,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国家
画与理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