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浅析

2020-06-03韦明永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李时珍自学目标

韦明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必须引发学生情感的投入,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活生活积累,唤起生活体验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很多语义丰富而又深刻的句段,其语义和领悟是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凭借,以学生的人生体验为依据的,却难得到感性的领悟。只有把课文意境与生活實际结合起来,带学生走出书本,步入生活,依靠自我体验,语言情境才能内化为学生生活的真切感悟。例如《亲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我在讲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想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这时,学生脑海中出现了许多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画面,有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的是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孩子们悟出了答案,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凭借阅读积累,感受语言内涵

在阅读中,以有效的方法沟通课内外阅读的练习,就能使学生凭借阅读积累,加深对语言内涵的感受。因此,我们不仅仅想办法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引向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要把握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系,调动其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如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一课时,文中最后一句话“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来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先给学生说说洪水来临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讨论:为什么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通过已有的知识,很快说出乱砍乱伐树木的危害性。最后,我又问:除了乱砍乱伐树木外,我们还知道那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学生纷纷发言:捕杀动物、排放废气、废水等。

课文语言,在学生面前,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组合,而是多彩的形象画面——以学生语言库存、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形象画面,充实了课文语言形象画面的空白。

三、延伸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中心

在课文阅读后,抓住课文的延伸,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想象,深入探究,创造新的形象,这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感悟课文的中心,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李时珍那不怕劳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为加深学生对李时珍形象的感悟,我引导他们:李时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们有的说:“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用了这么长的时间,真了不起!”有的说:“李时珍能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品尝药,我十分佩服他!”可见,学生对李时珍的印象是深刻的。

四、通过角色转换,进入课文情境

为促进学生阅读感悟,可围绕教学目标,引导扮演角色,通过角色转换,进入课文情境,促进心理揣摩情感转换为自我流露情感。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时,我让同学们扮演文中人物(周恩来总理、小杨眉、乘务员),模拟当时飞机遇险的情景。为了表演成功,学生们认真读课文,抓住了文中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重点词,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全班同学都进入角色。在表演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周总理在最危急的时刻,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让学生充当文中角色,可以使学生忘记课堂、忘记学习、走进现场、走进生活,淡化了他们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他们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他们全身心的参与课文生活,介入课文情境,就会在情感上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想法相似,情感相近。

五、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用“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个体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穷人》这课时,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各人应该有很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最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提到本课索要学习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心理活动苗写得特别精彩”等等,老师可以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你对这篇课文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盯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六、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由于解决当前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教育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中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如学生在阅读《小音乐家杨科》的最后一段时,学生提问:“杨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杨树哗哗地响,在号叫什么意思?杨科为什么睁大眼睛?杨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杨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在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了学生的问题不到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的解决问题为成功地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猜你喜欢

李时珍自学目标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李时珍问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