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3徐华娟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岑溪文化

徐华娟

【摘 要】地方戏是地方文化和地方精神的最佳体现,几千年来,优秀的地方文化滋润了千家万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优秀的地方文化在悄然消失,或者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比如岑溪的牛娘剧,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之下,发展变得越发缓慢。找到保护与传承这些濒危的地方文化的方法至关重要,也势在必行。牛娘剧在岑溪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它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在地方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岑溪牛娘剧;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017-02

岑溪文化多种多样,牛娘剧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岑溪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种文化杂糅的综合体。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岑溪牛娘剧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机。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牛娘剧的发展逐渐与新时代脱轨。作为曾经与岑溪大众朝夕相处的精神伴侣,它在革新方面还没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对当地文化保护不力的表现。所以找到合适的方法,使岑溪牛娘剧得以向前推进,并使岑溪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一、传统牛娘剧和现代牛娘剧的区别与联系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语言特点、不同的民族区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人群种族决定了不同的戏剧品质。[1]岑溪牛娘剧属于地方性戏剧,在它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岑溪牛娘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人文环境。岑溪牛娘剧历史悠久,源于秦汉时期,[2]是在岑溪民间歌舞——舞春牛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就会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岑溪牛娘剧是以岑溪为中心,辐射到广西和广东各地区的。后来,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岑溪牛娘剧呈现出了两种类型,分别是传统牛娘剧与现代牛娘剧。

传统牛娘剧主要是表演牛娘剧中的一些传统剧目,比如《三婿拜寿》《女巡按怒斩亲夫》《冯边月》等。现代牛娘剧主要是表演一些经过加工或者新时代创造出来的现代剧目,如《鸡笼》《准媳妇探家》《村官》等。一般情况下,传统牛娘剧主要是在岑溪附近的各个乡镇演出,因为牛娘剧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主要是运用当地方言来进行人物的传情达意,所以其演出与传播也受到一定的局限。不过这也是从现场表演方面来说,如果传统牛娘剧能与新兴的各种数字媒介结合传播的话,这种局限也能打破。因为语言导致的传播限制,配上字幕,再通过电视、网络,或者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那一切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现代牛娘剧主要是负责牛娘剧的对外宣传,它表演的是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牛娘剧故事。现在牛娘剧的表演形式比较灵活,它可以穿传统的服饰进行表演,也可以穿其他任意一种服装上台。同时,现代牛娘剧可以用当地方言进行传情达意,也可以把传统剧目编排成粤语或者普通话进行演出,以达到向外推广的目的。但是当地的一部分人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改革,他们认为,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娘剧了,这只是披着牛娘剧外衣的另一种娱乐方式而已。虽然这种现代牛娘剧的表演模式与表演规范都与传统牛娘剧有重合的部分,但现代牛娘剧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或者为了适应当代人的口味,在性质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牛娘剧本是祈福性的表演,但现代牛娘剧逐渐往娱人的方向发展,这是让人们难以接受的原因所在。现在很多地方看到的大多都是现代牛娘剧,传统牛娘剧已逐渐边缘化。其实,传统牛娘剧和现代牛娘剧作为牛娘剧的两大部份,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3]没有传统牛娘剧就没有现代牛娘剧的出现,没有现代牛娘剧那传统牛娘剧的革新就变得不太可能了。

二、岑溪牛娘剧的发展现状

岑溪因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岑溪牛娘剧文化。牛娘剧在发展初期只是一种即兴表演,后来才演变成为戏剧,更成为了岑溪当地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随着一代代人的传承,牛娘剧更成为了岑溪文化的对外窗口。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样,这个对外窗口被很多人忽视。

在新媒体时代还未到来之前,岑溪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只要有人在就可以有戏台,随便择一高处便能进行戏剧演出。那个时候的舞台比较简陋,但人们的热情从不消减。牛娘剧对于以前的岑溪人民来说就像是刚开始举办的春晚一样受欢迎,只要好戏开场,人们就会自发地从家里搬出小板凳观看表演。形成了一幅无论是80岁高龄的老人,还是8岁以上的小孩,脱口就能吟唱一番牛娘剧的景象。[4]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各家各户逐渐富裕起来,广西的各個村寨基本都搭起了戏台,为各种表演提供场地,但人们对牛娘剧的热情不复从前。

现在,在牛娘剧戏台前观看的人逐渐变得稀少,或者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个观众也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主要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各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被颠覆,对神灵的崇拜与信仰也日益淡化,人们的娱乐方式更是日益多元化。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方式太多,牛娘剧就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了,如果不进行革新,那它只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下。

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求学和谋生,他们长期接触不到家乡的文化,所以对家乡文化缺乏了一份自信,更使得他们对家乡文化的保护意识越来越薄弱,对牛娘剧的传承与保护就持不理解也不参与的态度。最终,岑溪牛娘剧传承人中年轻力量严重流失,这是岑溪牛娘剧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岑溪市的叶伦小学已经建立了一个牛娘剧小班,但学员年纪尚小,真正要成长到独当一面的地步,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这一段空窗期是岑溪牛娘剧发展最艰难的时候,扛下去便能使其向前发展,扛不下去便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或者消失,或者变味。

三、岑溪牛娘剧的发展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岑溪牛娘剧的传播也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新媒体技术方面寻求新的策略,运用数字艺术手段更好地进行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2018年12月18日,岑溪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融媒体产品不但可以在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上传播,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各大新闻客户端、直播平台、网站等网络媒体进行图文、视频、直播内容的分发传播,形成多渠道传播、多方位覆盖的立体化宣传格局。岑溪的相关管理人员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这一融媒体中心,在其微信公众号里专门为岑溪牛娘剧开辟一个栏目,相信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岑溪牛娘剧的魅力,被岑溪文化所折服。

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它在新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5]目前,岑溪牛娘剧的传承与保护并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岑溪牛娘剧的发展必须运用好数字技术,培养好相关的人才,或者是引用高科技人才,才能为岑溪牛娘剧找到新的出路。一个地方的戏剧事业是否繁荣,无不与当地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毕竟要让戏剧活起来,关键还得靠人才。人才引入之后,可以着手打造岑溪牛娘剧精品。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对岑溪牛娘剧的经典剧目进行重新录音、编辑和整理,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各位老艺术家们的流派特色。精品制作成功之后就可以进行出版发行,把岑溪牛娘剧推向新的高度。

岑溪牛娘剧的发展,可以植根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要利用好当地的广播电视台、报刊和各大网络推广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再推出一些有趣的戏曲类知识竞赛,或者是戏迷擂台赛等活动,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提高岑溪牛娘剧在民间认知度和吸引力。同时,生态旅游与岑溪牛娘剧有机结合,也是推广和普及岑溪牛娘剧的有效途径。岑溪牛娘剧的文化魅力可以更大地开发岑溪生态旅游的内在潜力,生态旅游也能使岑溪牛娘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可以在岑溪的旅游经济发展中注入牛娘剧文化因素,实现岑溪牛娘剧与生态旅游资源相融合。在旅游经济中促进岑溪牛娘剧的传播,同时又利用岑溪牛娘剧来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除此之外,实践也很重要。“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这句话告诉人们,做事要注重实践。可以闭门造车,研究出精品,但也要出门合辙,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岑溪牛娘剧要想向前发展,就要在引进相关人才,联手打造牛娘剧精品之后,多去参加各种地方性或者国家性的比赛和演出,在实践中提高与改进,才能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不仅能够提高自己,还能让不同地方的人看到岑溪牛娘剧,看到岑溪文化。

四、结语

“山高而小曰岑,水注于川曰溪。”岑溪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传奇。从唐朝开始,这片被北回归线横穿的土地,就有着属于它的历史风情。经过几次浴火重生之后,岑溪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石。岑溪的牛娘剧在岑溪文化中有着独领风骚的意味。岑溪牛娘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美学品位,是我国戏剧文化花丛中的一株娇嫩的花朵。目前它在新媒体时代的飓风中摇曳,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它永远绽放在风雨中。当然,在保护这朵娇花的同时,不能忘记可持续性原则。要坚持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6]在保护与传承岑溪牛娘剧时,要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指导下,使岑溪牛娘剧“活态”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快彩.客家文化视野下广东汉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J].文艺评论,2015,(03):157.

[2][4]陈智锐.走进岑溪听原生态的牛娘戏[J].当代广西,2010,(20):57.

[3]林汝德.论牛娘戏的源流沿革、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J].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2010,115-116.

[5]黎卫.基于数字艺术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01):65.

[6]吳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法律规制问题[D].重庆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岑溪文化
文化与人
第五届中国(岑溪)石材建材博览会成功举办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南部(岑溪)石材循环生态产业园举行盛大开工奠基仪式
广西岑溪:绿云村的“旅游经
广西岑溪切实把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岑溪三宝”有真味
岑溪抢花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