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新工科建设?践行新时代美育

2020-06-03苏星星

艺术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工科美育创新

摘 要:为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工科着力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而新时代美育秉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精神,共同培养“五育并举”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均是关乎个人、关乎民族、关乎国家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新工科;美育;人才;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1-00-05

0 前言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开启了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新工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挑战而孕育的战略行为,亦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工科建设也将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1]。各大高校开始从理论上创新、从政策上完善、在实践中推进和落实新工科建设。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美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但是,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2]

有人说,传统的工程师是工具理性思考的模范,那么在新工科视域下培养的工程师,则应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高校美育有三大重点领域: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专业艺术教育和改进艺术师范教育。而在新工科高校推进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则是强化普及艺术教育。

为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工科着力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而新时代美育秉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精神,共同培养“五育并举”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因此,如何“深化新工科建设,践行新时代美育”是各高校亟待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两者的内涵,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以及两者融合的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研究。

1 新工科建设内涵

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3]。

1.1 思想理念新:概念和理念的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而新工科之“新”体现的是一种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即是应对变化,塑造未来。新工科建设率先以理念的变革带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

1.2 设置范畴新:学科和专业的贯通

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教育,虽然仍坚持“以人为本”,但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却不一样,主要是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工科集学术属性和专业属性于一身。新工科建设既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又与学科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考虑到学科建设与就业岗位需求,大学的新工科建设需统筹学术属性和专业属性,而不论就业要求还是课程设置,新工科的专业属性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新工科是将学科和专业属性和谐统一,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以往科研和教学中侧重学科或侧重专业等不平衡的弊端,避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张皮”的现象。

1.3 目标途径新:学科建设遵循并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

新工科建设的新体现在知识和人才两个层面。各学校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将学科建设融入工程教育中,新工科建设为工程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是工程教育往中国特色之路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有力保障;新工科不仅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前进轨迹和发展规律,还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的引领者。因此,新工科的建设需要新的建设途径: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协调推进和共建共享;新工科建设必须将培养满足未来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理念放在首位,脚踏实地,用新理念、新行动有条不紊、协调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2 新时代美育内涵

杜卫在《美育三义》中指出美育的基本内涵不仅是培育丰富感性并使之与理性相协调的感性教育,是以深度体验方式使德性内化的整体人格教育,还特别强调美育应该是激发生命活力和独创能力的创造教育,呼应了新时代要求的创造力问题[4]。

新时代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总任务,与德智体劳(四育)一道,发挥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非人格教育的工具和附屬

美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方面,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人格教育的侧重点在善,即德育,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在一定意义上,美育有着不可取代、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美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完美”的境界。美育旨在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美育的独特功能,是单纯的德育所不能达到的:美育有利于在培养人们健康审美趣味、鉴赏能力的同时,使之受到高尚道德潜移默化的熏陶、滋养,但并不降低为德育的工具和附庸[5]。

2.2 非狭隘片面的情感教育

在践行美育的过程中,情感活动需贯穿于美育的全过程,可见美育离不开情感,必须“以情动人”;但情感教育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美育范畴。另外,美育所激发的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情感。可见,美育并非狭隘片面的情感教育。

2.3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

人们普遍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诚然,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范畴,但除此之外,美育还包括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且这种认知限制遮蔽了美育更深广高远的目的和追求。

美学家蒋孔阳曾说:“艺术教育是要培养艺术人才,培养音乐家、画家等,因此,它着重在艺术才能和艺术技巧等方面的训练。美感教育则不同,它只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活动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和美育并不相同,更不能以偏概全替代美育。

新时代美育的内涵目标是既要普及,又要提高;既要傳统,又要创新;既要统一,又要灵活。各大高校需要设计完善的美育体系,强化美育内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多开展开阔学生思维、解放学生思想的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

3 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的一致性

3.1 思想统一

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均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都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都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立德立言的人才,两者的指导思想是内在统一的。

新工科建设在原有技术层面的基础上富含技术和美育的共同诉求——技术美,而在技术层面,美育通过自身优势,将设计思维引入并贯注教育之中。两者在育人的要求和思想上完美统一。

3.2 方法统一

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其方法都在于一个“新”字。

知识之新,包含过程三要素:一是重构人才知识体系;二是重塑人才培养质量观;三是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知识之新来源于学科方面,且呈现多样化的方式。

人才之新,需要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包含以下三个层面:延展育人平台,教育者应加强教学育人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德智体美劳(五育)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促进育人成果转化,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围绕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尽快将育人成果积极转化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3.3 目标统一

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的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新工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基点,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导、联想、寻觅未来市场需求的能力[6]。而创新思维与美育息息相关,并且良好的美育环境将是创新思维培育的一个崭新的载体。同时,美育理念拥有一种独特的“人”的主体性视角来理解和感受世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新工科之新,则需要打破原来的固有模式(思维范式和体制机制等),如打破原有院系、学科或专业间的单一化壁垒模式,恰恰美育理念能够有效地为其提供现实途径,更好地为培育学科专业等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提供帮助。

4 “深化新工科建设,践行新时代美育”的实现路径

当下美育应该加强工科与艺术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主体的综合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技能,以生产设计者的创新与创造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而个性化的美好需求[7]。

4.1 坚持以人为本,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方向。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都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动工程教育的全面改革创新,加强新工科与美育之间的联系,注重艺术主体的综合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充分展现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战略性位置,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

新工科和新美育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落脚点都是“人”,都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深化新工科建设和践行新时代美育时要有的放矢,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到人的最终关怀上,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2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首在一个“新”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大高校应积极正视变化,引领创新,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高等教育改革模式,培养塑造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牢记重铸与时俱进灵魂,重构人才知识体系,重塑人才培养质量观,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

从美育角度,认为美育将会利用自身优势给予“新工科”建设支撑,即为助力新工科建设亟须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技术美感,实现技术走向生活,同时新工科建设进行顶层规划时要与美育理念完美契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式人才。

4.3 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各大高校都具有风格各异的专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将美育融入新工科建设中,需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把学生培养成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6]。

在深化新工科建设、践行新时代美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不断加强和促进两者的高效融合、协调发展。所以,新工科建设应对在实践中人的异化现状给予足够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回归到以人为本,做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而成败的关键则是全面理解、完美融合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理念。

4.4 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在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中,评价反馈机制是能充分反映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融合的重要环节。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新工科建设之创新,新时代美育之育人,均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而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和反馈两者融合的育人效果,评价反馈机制首要的是科学合理,且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持续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

新工科建设与美育教育不仅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理念完美契合,美育教育的理念思想也一直对新工科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或给予支撑。可见,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均是关乎个人、关乎民族、关乎国家的系统工程。各大高校都需要认真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出一条适合本校新工科建设和新时代美育完美融合之路,担当起新工科建设的时代使命和新时代美育的社会使命,真正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教高厅函〔2018〕1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Z]. 2018.

[2] 教体艺〔2019〕2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 2019.

[3]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 杜卫.美育三义[J].文艺研究,2016(11):9-21.

[5] 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  塑造美好心灵(美育)[N].人民日报,2018-10-19(24).

[6] 朱立元,熊腾.论美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作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102-109.

[7] 胡海.美育的传统内涵和新时代目标[J].艺术百家,2019(1):43-47.

作者简介:苏星星(1986—),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硕士,助理研究员,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教务管理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新工科美育创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