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电开发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2020-06-03李川北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需水量栖息地电站

李川北

(四川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综合体,其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盲目的发展和无节制的利用给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湿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2]。工业建设的侵占和污染,导致湿地的面积大量缩减,湿地生物和植被群落,尤其是濒危物种的减少,湿地退化严重。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栖息地减少,湿地鸟类资源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能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在我国能源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和作用。如鲜水河电站建成,将有效缓解炉霍、甘孜2县用电困难,也将标志着鲜水河流域梯级开发正式拉开序幕。

1 研究区域概况

鲜水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由北向南,在雅江县境内注入雅砻江,是雅砻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流域地理位置界于东经99°15′~101°27′,北纬30°12′~33°25′之间。鲜水河全长541km,落差1340m,流域面积19338km2,河道平均比降13.9‰,河口流量202dm2/秒,干流水能理论蕴藏量111万kw。鲜水河拟进行电站建设区域从道孚县瓦日区的牙村开始,向上到达尼渠上游炉霍县的夏娃子、尼渠的根达。总开发长度约180km。

2 电站拟建设概况

鲜水河拟进行电站建设区域从道孚县瓦日区的牙村开始,向上到达尼渠上游炉霍县的夏娃子、尼渠的根达。总开发长度约180km。鲜水河流域开发正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发方案未完全定,初拟4种方案,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电站数量和坝雍高度上。

3 鲜水河流域湿地调查方法

收集1:100000地形图,将拟建电站标注在地形图上。现场调查记录湿地类型;根据地形图,沿着建设区域现场调查,记录湿地类型、典型类型分布地点并用GPS精确定位。通过卫片遥感解译进行不同类型湿地的面积计算;在湿地典型地段选取样方,用土钻在湿地取土,记录湿地深度、并按照上、中、下层分别取土样,秤重,并用土壤盒带回实验室,经75℃恒温烘干至恒重,秤量。

3.1 区域动植物、植被调查方法

野外工作内容包括植物种类调查、植被群落类型调查2个方面。

植物种类调查:沿鲜水河主河道和泥曲、达曲河道,在工程涉及区的湿地上确认每一种植物的名称、丰富度、海拔等信息资料。

植被调查:根据调查区域的植被状况,在每一种群落类型内的典型地段布设若干个5m×5m的样方,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动物调查主要观察湿地上的动物遗迹,如:食迹、足迹、粪便、等,对湿地小型兽类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下夹的方法进行调查,鸟类和两栖类主要观察实体。凡发现的珍稀、特有动物实体和痕迹,凡是所做的样方都在野外用GPS定位。

4 鲜水河流域的湿地现状

4.1 鲜水河流域湿地类型

根据调查结果,鲜水河流域湿地主要有3种类型: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其中河流湿地是流域内的主要湿地类型。

鲜水河流域以河流湿地为主,在炉霍县城以下河段,河流湿地充分发育,该段河流河谷宽阔、比降很小、蜿蜒迂曲;在宽阔河道中间往往形成“河心岛”,岛上长满灌丛,洪水季节,河心岛被洪水淹没,因此“河心岛”实施上是季节性泛洪湿地;在两河交会处,经常形成宽阔的河口滩涂,是河口滩涂湿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典型的河口滩涂湿地位于道孚县城附近。由于鲜水河流域的湖泊湿地不在电站建设及影响范围之内,本次评价没有对湖泊湿地进行调查和评价。

4.2 鲜水河流域湿地面积

经遥感图像分析,得到鲜水河流域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鲜水河流域湿地的动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4.2.1 鲜水河流域湿地植物多样性

根据野外植物种类调查结果,按照<<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2003)和<<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专辑>>(1991)植物分类方案,鲜水河湿地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共有29科59属98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蕨科植物,仅有木贼科(1属3种);其余为被子植物(无裸子植物),共计28科58属95种。被子植物中所含属种较多的科有毛茛科(6属11种),菊科(6属10种)、蔷薇科(5属7种),此外,蓼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莎草科所占比例也较大。北温带分布类型为鲜水河湿地植物属的区系的重要特征,这与该地地处高海拔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4.2.2 鲜水河流域湿地植被

按照《中国植被》和《四川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对鲜水河流域湿地主要植被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植被大致可以划分成2个植被型,5个群系组和9个群系。

4.2.3 鲜水河流域湿地的动物多样性

(1)兽类多样性。鲜水河流域的湿地中,兽类种类贫乏,以湿地为主要栖息地的兽类非常少,仅12种。在河流湿地中仅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小爪水獭1种。在季节性泛洪湿地中,主要是一些常见鼠类,如社鼠、姬鼠类等,在沼泽湿地中,干旱季节能见到鼠兔、姬鼠等种类。在河流的源头地带,还有白唇鹿、水鹿等。但依赖湿地的兽类很多,因为它们从湿地生态系统中获得水,因此,所有兽类均于湿地有关,湿地是它们的永久或临时栖息地或活动场所。

(2)湿地鸟类。鲜水河流域的湿地鸟类种类较多,总计有26种。但真正以湿地为主要栖息地的种类较少,主要包括游禽(鸭类)、涉禽(鹤类、鹬类等)及少量雀型目种类(河乌类及鸫亚科的水鸲类)。鸦科、百灵科、鹡鸰科及戴胜等均是在湿地觅食、饮水等,不是以湿地为主要栖息地。

(3)湿地两栖级爬行类。鲜水河流域水电开发区域内有4种爬行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其中的两种:大眼斜鳞蛇和高原蝮,均主要活动在沼泽湿地,调查和访问发现该两种爬行类数量不大,且并非主要以湿地为栖息地。

(4)湿地两栖类。由于两栖类动物的生理特点,所有两栖类均离不开水,因此,在电站建设及影响区域内有分布的所有两栖类均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在鲜水河流域,调查发现有两栖类 7种。其中西藏山溪鲵主要分布在河流生态系统的源头地带、支流支沟中,调查发现,在尼曲和达曲的上游西藏山溪鲵数量较大。在河流湿地中,主要有四川湍蛙,数量较大。其余中类均以沼泽湿地为主要栖息地。其中西藏蟾蜍、倭蛙、高原林蛙3种种群数量较大。西藏蟾蜍和高原林蛙还分布于草甸甚至灌丛中。

4.3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

一般认为生态需水是指为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所需的水量。目前河流的生态需水量研究较多,而湿地的沼泽湿地的生态需水量研究较少。

鲜水河流域的河口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道孚县城附近的河漫滩上,没有形成群落的高等植物覆盖,情况和湖泊洼地湿地类似,可以用湖泊洼地湿地生态需水量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为:

(1)式中,ΔW1为湿地蓄水量的变化量,P为降水量,Ri为入湿地水量,Rf为出湿地水量,E为蒸发量,ΔWg为地下水比那户变化量。

4.4 鲜水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

据本流域内道孚县气象站1961至今年气象统计,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3.6mm;多年平均蒸发量2125.4mm。多年平均流量131m3/s;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2.4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286.4mm。

王金锡等(1995)在流域内作过迹地水分亏缺的研究。其结果表明蒸散发量年平均为538mm。根据公式算出:沼泽湿地的生态需水量为:444540m3;其植被需水量为:161400m3;土壤生态需水量为:24797.13。总计为630 737.13m3。折算为流量为:0.02m3/s。3类湿地的生态需水量较大,但折算为流量非常小。需要强调的是,这是这三类湿地维持正常生态功能必须的实际需水量,我们没有考虑流域的生态需水量。

5 水电站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对研究区域内湿地生境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分级描述"法及模型预测,表明电站建设前研究区域湿地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功能较为完善。但水电站建设可能导致研巧区湿地生境破碎化、湿地面积减少;生物整体数量减少,种群空间分布随适宜生境改变而改变,但物种种类基本不变;湿地功能整体影响较小。若不采取有效的水电开发管控措施,研究区湿地生境将向逐步恶化的趋势演变。

6 湿地生态系统水电开发管理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影响系统平衡。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设置健全的保护措施,如:(1)增强湿地区域内及附近企业的管理和控制;(2)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对湿地开发的管理,不盲目开发,保障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3)增强宣传力度,借助各种方法,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程度,全员一起参与湿地资源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需水量栖息地电站
径流季节变化对清水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
建三江主要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与关键影响因子识别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北疆地区棉花生育期需水量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发改委:加快新能源车充/换电站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BEAN SCENES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豫北地区参考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比较与评价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