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FMEA护理模式对在ICU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

2020-06-03杨银银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插管气管例数

杨银银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041)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由美国医疗机构提出的对医院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的方法[1-2]。ICU 患者的病情较重,常需要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对在ICU 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的难度和风险较大,其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较高。有报道称,采用FMEA 护理模式对在ICU 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能显著降低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研究用FMEA 护理模式对在ICU 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期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ICU 进行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的100 例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37 例,女13 例;其年龄为18 ~71 岁,平均年龄为(59.63±5.54)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8 例,女12 例;其年龄为20 ~73 岁,平均年龄为(60.28±5.7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在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包括对其进行病情监测、气道护理、用药护理和皮肤护理等。采用FMEA 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方法是:1)成立FMEA 护理小组。由ICU 的护士长和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组成FMEA 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邀请院内的护理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FMEA 护理模式的定义、实施流程、改进方法等,并提高其护理技能。2)评估患者潜在的风险并制定护理计划。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患者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计算其风险值。将患者的风险值用十分制表示。患者的风险值为1 分,表示其存在较低的风险,且风险可被预测;其风险值为10 分,表示其存在高风险,且风险难以预测。根据患者的病情、风险值等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3)落实护理计划。(1)在进行机械通气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情况,合理调节其氧流量、氧浓度、吸气与呼气比、呼气末正压、潮气量等通气参数,避免其出现通气不足或过度通气的情况。为了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应适当将其床头抬高15°~30°。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痰鸣音、咳嗽、呼吸急迫等情况。若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为其吸痰。在吸痰前,应为患者吸入纯氧约5 min。为患者吸痰时,动作要轻稳,避免对其气道造成刺激。(2)遵医嘱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在为患者应用镇痛药后,注意观察其疼痛缓解的情况。定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情分级评分法(face rating scale,FRS)、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等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并及时将评估的结果报告给医生,以便于医生及时为患者调整镇痛方案。另外,可通过对患者进行按摩、冷敷或热敷的方式帮助其减轻疼痛感。(3)对于发生躁动的患者,遵医嘱为其应用镇静剂,并对其肢体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其发生意外拔管或坠床。定期采用ICU 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CU,CAM-ICU)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注意力、意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以了解其是否发生谵妄。若患者发生谵妄,应遵医嘱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并用约束带对其肢体进行约束。(4)在患者意识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其负面情绪。每天定时开放ICU,鼓励患者家属探望患者,使其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安心地接受治疗。(5)每天对患者进行2 次口腔护理,保持其口腔的清洁、卫生。在为患者清洁口腔时,将通气导管移至其嘴角的一侧,先用牙刷为其刷牙,再用棉签蘸取少量的生理盐水擦拭其牙齿、舌部、腭部等部位。之后将通气导管移至其嘴角的另一侧,对其另一侧的牙齿、舌部、腭部等部位进行清洁。4)对护理工作的效应进行评估。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期间,FMEA 护理小组成员每2 d 召开一次会议,对患者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计算其风险值,并对护理工作的效应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护理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治疗的费用及其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性拔管、低氧血症、坠床等)的发生率。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镇痛的效果(用优、良、可、差评估其镇痛的效果)。优:患者的VAS(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严重)评分为0 ~1 分。良:患者的VAS 评分为2 ~3 分。可:患者的VAS 评分为4 ~5 分。差:患者的VAS 评分为6 ~10分。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采用自拟的问卷(总分为100 分)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患者此问卷的评分≥85 分、为60 ~84 分、<60分,分别表示其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2和Z 检验(本文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用χ2检验,患者镇痛效果的优良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用Z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治疗的费用及住院的时间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治疗的费用少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治疗的费用及住院的时间(±s)

表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治疗的费用及住院的时间(±s)

治疗的费用(千元)组别 例数 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d)住院的时间(d)对照组 50 4.69±0.04 30.26±2.68 21.26±1.36观察组 50 3.74±0.04 18.74±2.62 15.84±1.34 t 值 3.274 4.561 7.268 P 值 <0.05 <0.05 <0.05

2.2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与26%,二者相比,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3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镇痛的效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镇痛的优良率分别为92% 与76%,二者相比,P <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镇痛的效果

2.4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分别为96% 与82%,二者相比,P <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3 讨论

ICU 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常需要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4]。有研究指出,在ICU 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的患者发生谵妄、躁动、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因此需加强对其进行护理干预[5-6]。FMEA 是一种新型的对医院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的方法。FMEA 包括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两部分。其中失效模式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找出其潜在的护理风险;效应分析是指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解决对策,并对对策的效应进行分析。王桂兰等[7]研究发现,将FMEA 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和系统性。本次研究中,采用FMEA 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其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与戴月琴等[8]的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用FMEA 护理模式对在ICU 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能显著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其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减少其治疗的费用,提高其镇痛的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猜你喜欢

插管气管例数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