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分析

2020-06-03刘爱萍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补阳患侧偏瘫

刘爱萍

(贵航集团302 医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中风后偏瘫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1]。目前,中医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中。本文主要是探讨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收治的46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有12 例、11 例,其年龄为45 ~75 岁,平均年龄为65.5 岁;其发病的时间为5 h ~7 d,发病的平均时间为3.5 d。在试验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有13 例、10 例,其年龄为46 ~76 岁,平均年龄为65.0 岁;其发病的时间为4 h ~6 d,发病的平均时间为3.0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是: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和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治疗。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的用法是:取0.25 ~0.5 g 的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将其加入到浓度为5% 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滴注1 次,共治疗6 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的用法是:在治疗的第1 周,每次静脉滴注100 mg。自治疗的第2 ~第3 周起,每日静脉滴注20 ~40 mg,共治疗6 周。在此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配合针刺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是:生黄芪60 g,桃仁、当归尾、赤芍各6 g,红花、川芎、地龙各3 g。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该方中的药物进行加减。对于出现阳虚症状的患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肉桂和附片;对于出现气虚症状的患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增加黄芪的用量,并加用党参;对于出现阴虚症状的患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沙参和生地;对于出现血虚症状的患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增加当归尾的用量,并加用鸡血藤;对于患侧肢体明显肿胀的患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猪苓、茯苓、防己、泽泻;对于出现四肢麻木症状且存在蚁行感的患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乌梢蛇和木瓜。将该方中的药物用清水煎煮,取汁200 ml。每日服200 ml,分2 次服用,共治疗2 ~3 周。进行针刺治疗时选取的穴位是:1)患者患侧上肢的肩髎穴、肩髃穴、尺泽穴、曲池穴、曲泽穴、外关穴、手三里穴、合谷穴。2)患者患侧下肢的风市穴、环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悬钟穴、丰隆穴、太冲穴。3)患者的隐白穴、太白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2]。对患者的上述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15 ~25 min。每日治疗1 次,连续治疗2 ~3 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疗效判定标准是:1)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其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2)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3)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ADL 的评分均更高,P <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表2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3 47.61±1.67 68.05±1.17对照组 23 46.87±1.75 52.42±2.28 t 值 1.4671 8.1780 P 值 >0.05 <0.05

3 讨论

中风患者可出现活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临床上应加强对中风后偏瘫治疗方案的研究,以便为该病患者提供及时对症的治疗。在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过程中,用拜阿司匹林或波立维对其进行口服治疗,可抑制其血小板聚集;用可定类药物或立普妥对其进行治疗,可调节其血脂,并可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用叶酸片、维生素B6 及甲钴胺片对其进行治疗,可降低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诸多临床研究均证实,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上述治疗的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中医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常采用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疗法对其进行治疗[4-5]。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应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使用“补健侧、泻患侧”的方法对其进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治疗,以改善其患肢的活动功能。在治疗的中期,应采用泻法针刺中风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相关穴位。在治疗的后期,应采用补法针刺该病患者患侧肢体的相关穴位。有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其患肢的肌张力及其免疫力。

综上所述,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改善该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补阳患侧偏瘫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PFNA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研究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