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桂莪棱乌汤加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研析

2020-06-03喻小燕章雅琼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行经月经周期异位症

喻小燕,章雅琼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教研室,江西 上饶 334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该病常发生在育龄期女性人群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异常、盆腔包块、下腹胀痛、不孕等。该病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其子宫内已经发生病变的内膜组织可向其卵巢、宫骶韧带等部位进行转移和浸润,从而加重其病情。以往,临床上常为患者使用孕三烯酮、达那唑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此类药物较易使患者出现头痛、恶心、毛发增多等不良反应。本文主要是探讨用桂莪棱乌汤加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8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68 例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这68 例患者分为西药组(n=34)和中药组(n=34)。西药组患者的年龄为19 ~42 岁,平均年龄为(30.01±1.23)岁;其月经初潮的年龄为12 ~16 岁,平均月经初潮的年龄为(13.39±0.34)岁;其病程为1 ~10 年,平均病程为(5.39±1.25)年;其中,AFS 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13 例,为Ⅱ期的患者有8 例,为Ⅲ期的患者有12 例,为Ⅳ期的患者有1 例。中药组患者的年龄为18 ~41 岁,平均年龄为(29.68±1.28)岁;其月经初潮的年龄为13 ~17 岁,平均月经初潮的年龄为(13.65±0.41)岁;其病程为1 ~11 年,平均病程为(5.88±1.34)年;其中,AFS 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14 例,为Ⅱ期的患者有10 例,为Ⅲ期的患者有8 例,为Ⅳ期的患者有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

为西药组患者使用孕三烯酮进行治疗。孕三烯酮的用法是:让患者在月经过后的第1 d 和第3 d 口服此药,2.5 mg/ 次。从第二周开始,让患者继续服用此药,2.5 mg/ 次,2 次/ 周。持续治疗6 个月。为中药组患者使用桂莪棱乌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该中药方剂的药物组成为红藤、败酱草各50 g,桂皮、桃仁、薏苡仁各25 g,附子、延胡索、丹皮、丹参、赤芍、乌药、三棱、莪术各15 g。为其中存在腹痛症状的患者加用乳香、没药各10 g ;为存在腹胀症状的患者加用香附20 g、木香5 g;为存在气虚症状的患者加用党参、白术、茯苓各15 g ;为存在血虚症状的患者加用生地20 g、当归15 g、川芎10 g。将上述中药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每天服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患者的病情若较为严重,可将其每天的用药剂量调整至两剂。持续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月经周期异常的发生率、行经天数异常的发生率及痛经的发生率。将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1)痊愈:治疗后,患者痛经的症状完全消失,其月经周期及行经天数均恢复正常,其盆腔内的包块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痛经的症状得到缓解,其月经周期及行经天数基本恢复正常,其盆腔内包块的体积明显下降。3)有效:治疗后,患者痛经的症状得到缓解,其月经周期及行经天数基本恢复正常,其盆腔内包块的体积未发生变化。4)无效:治疗后,患者痛经的症状未得到缓解,其月经周期及行经天数未恢复正常,其盆腔内包块的体积有所增大。月经周期异常的评估方法是:患者的月经周期小于24 d 或者大于35 d。行经天数异常的评估方法是:患者的行经天数小于2 d 或者大于7 d。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06%)高于西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3.53%),P <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月经周期异常的发生率、行经天数异常的发生率及痛经的发生率

治疗后,与西药组患者相比,中药组患者月经周期异常的发生率、行经天数异常的发生率及痛经的发生率均更低,P <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表2 两组患者月经周期异常的发生率、行经天数异常的发生率及痛经的发生率

3 讨论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分为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阴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等[2]。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痛经、体寒、气短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则。本次研究中所用的中药方剂中,乌药具有行气宣通、疏散凝滞的功效;桂皮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红藤、败酱草、丹皮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莪术、桃仁、三棱具有破瘀散结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乌药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松弛内脏平滑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功效。本次研究的结果说明,用桂莪棱乌汤加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痛经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行经月经周期异位症
体外高频热疗仪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的疗效观察
miR-145通过调控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OCT4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怎样引起的?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常跷二郎腿,易患子宫异位症
三峡行
明天,天一亮
明天,天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