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0-06-03赵永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卡韦代偿乙型肝炎

赵永芳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上海 201499)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进展为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指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出肝功能的代偿能力,此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目前,临床上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抑制HBV 的复制、抗肝纤维化、改善其肝功能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等[1]。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是一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本文以近年来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收治的48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用恩替卡韦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期间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收治的48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病情均符合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关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且其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对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过敏、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存在意识障碍、患有精神疾病、在近期内服用过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病历资料缺失及不能坚持用药的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平均分配法分为ETV 组(n=24)与ADV 组(n=24)。ETV 组患者的年龄为42 ~71岁,平均年龄为(56.89±3.46)岁;其肝硬化的病程为1 ~10年,平均病程为(5.46±2.09)年;其中,男女分别有14 例(占58.33%)和10 例(占41.67%)。ADV 组患者的年龄为44 ~72 岁,平均年龄为(57.34±3.69)岁;其肝硬化的病程为1 ~11 年,平均病程为(5.70±2.34)年;其中,男女分别有15 例(占62.5%)和9 例(占37.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保肝、降酶、利尿、退黄、降低门静脉压力、营养支持及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用恩替卡韦分散片(生产企业: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64)对ETV 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每次服0.5 mg,每天服1 次,共用药6 个月。用阿德福韦酯片(生产企业: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073)对ADV 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每次服10 mg,每天服1 次,共用药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LT)和总胆汁酸(TB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AU5800 ;生产企业: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对患者上述肝功能指标的水平进行检测。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仪(型号:SLAN-96P;生产企业:广州东盛科技公司)和配套的试剂盒(生产企业:上海蓝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患者HBVDNA 的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消化道反应、皮疹等)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

治疗后,ETV 组患者血清AST、ALT、TBLT 和TBA的水平均低于ADV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s)

表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s)

组别 例数 血清AST(μ/L) 血清ALT(μ/L) 血清TBLT(μmol/L) 血清TBA(μmol/L)ADV 组 24 147.62±137.25 266.16±1.41.17 61.08±11.14 34.21±8.06 ETV 组 24 99.33±20.12 121.39±29.45 30.85±3.31 15.37±8.24 t 值 13.159 16.428 15.133 17.654 P 值 0.004 0.002 0.003 0.001

2.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 的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BV-DNA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ETV 组患者血清HBV-DNA 的水平低于ADV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其HBV-DNA 的水平(log10copies/ml,±s)

表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其HBV-DNA 的水平(log10copies/ml,±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ETV 组 24 5.14±1.03 2.31±0.64 11.4330 0.011 ADV 组 24 5.21±1.16 4.39±0.98 2.6454 0.046 t 值 0.2211 8.7058 P 值 0.947 0.019

2.3 对比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用药期间,ADV 组患者中发生头痛、胃肠道反应和皮疹的患者分别有1 例、3 例和1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83%(5/24);ETV 组患者中发生头痛和眩晕的患者各有1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33(2/24)。用药期间,ETV 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ADV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可分为肝硬化代偿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两个阶段。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情较重,其病死率较高。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 年内的病死率高达50%[3]。如何延缓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的发展、降低其病死率是近年来临床上研究的焦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功能下降明显,其肝脏内的HBV 会大量复制。因此,临床上应对此病患者进行积极的保肝和抗病毒治疗[4-5]。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抗HBV 的机制是:1)可抑制HBV 多聚酶的启动。2)可抑制前基因组mRNA 逆转录负链的形成。3)可抑制HBV-DNA 正链的合成[6]。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ETV 组患者血清AST、ALT、TBLT、TBA 和HBV-DNA 的水平低于ADV 组患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ADV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与艾池波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恩替卡韦对其进行治疗能改善其肝功能,降低其血清HBV-DNA 的水平,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卡韦代偿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信用卡余额代偿的美国经验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