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对比

2020-06-03项绪强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低浓度臂丛罗哌

项绪强

(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200)

上肢骨折包括手部骨折、上臂骨折、前臂骨折及肩部骨折等[1]。目前,临床上在对上肢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时,主要是对其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麻醉。罗哌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此药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较低。临床研究表明,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时,为其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所取得的麻醉效果不同[2]。本文以近年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 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其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 例上肢骨折患者。这些患者均发生上肢骨折,均具有进行手术治疗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对罗哌卡因过敏、患有精神疾病、患肢发生神经损伤、麻醉部位发生感染及病历资料缺失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这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低浓度组(n=30)与高浓度组(n=30)。低浓度组患者的年龄为28 ~65 岁,平均年龄为(43.76±4.35)岁;其中,男女分别有17 例和13 例;手部骨折患者有4 例,上臂骨折患者有7 例,前臂骨折患者有17 例,肩部骨折患者有2 例。高浓度组患者的年龄为25 ~67 岁,平均年龄为(44.51±4.03)岁;其中,男女分别有16 例和14 例;手部骨折患者有5 例,上臂骨折患者有6 例,前臂骨折患者有16 例,肩部骨折患者有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对其均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方法是: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并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其血压、心电图、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面罩吸氧,合理调节氧浓度和氧流量。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其患肢外展30°左右。找到患者患侧的锁骨中点和锁骨上窝,用超声探头对其患肢进行扫描,定位其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当其臂丛神经的影像位于超声图像的正中间时,将连接有注射器和延长管的7 号注射针头刺入其臂丛神经的后外侧。当针尖接近臂丛神经的根部时,对穿刺针进行固定。在穿刺针回抽无血后,为高浓度组患者缓慢输注30 ml 浓度为0.5% 的罗哌卡因,为低浓度组患者缓慢输注30 ml 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待麻醉起效后,开始对患者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麻醉后其患侧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判定患者患侧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的标准是:在对其上述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进行手术操作时,其未出现疼痛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采用自拟的问卷(总分为100 分)调查两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情况。患者此问卷的评分>85 分、为65 ~85 分、<65 分,分别表示其对麻醉效果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患侧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

接受麻醉后,高浓度组患者患侧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均高于低浓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患侧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n)]

2.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

接受麻醉后,高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短于低浓度组患者,其镇痛持续的时间长于低浓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接受麻醉后,高浓度组患者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长于低浓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s)

镇痛持续的时间(h)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的时间(min)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h)低浓度组 30 8.61±1.24 7.56±1.18 7.13±0.45高浓度组 30 5.36±0.82 8.73±1.24 8.56±1.62 P 值 <0.05 <0.05 <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情况

高浓度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总满意率高于低浓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情况

3 讨论

过去,临床上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者在进行ISBPB 麻醉时,主要是采用盲探法定位其臂丛神经。采用这种方法定位其臂丛神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对其臂丛神经造成损伤,且麻醉的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临床上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此类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时,可清晰地显示其患肢的肌肉、血管和臂丛神经,进针的精准性可大大提高,因此可显著降低其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提高其麻醉的效果[3-4]。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此药可阻断钠离子流入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阻滞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进而可起到镇痛的作用。此药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及镇痛效果持续的时间长等优点[5]。临床研究表明,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者在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时,为其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所取得的麻醉效果不同。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对接受手术的上肢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相比,用高浓度的罗哌卡因对其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提高其患肢神经的完全阻滞率,缩短其麻醉起效的时间,延长其镇痛持续的时间,提升其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率。

猜你喜欢

低浓度臂丛罗哌
低浓度二氧化碳快速集获器面世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低浓度粉尘测量仪检定装置的应用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