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

2020-06-03刘学锋徐红利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稳定型股骨头股骨

刘学锋,刘 晶,徐红利

(1. 唐山弘慈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 唐山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此病患者的人数占骨折患者总人数的3.33% 左右,占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总人数的50% 左右。近年来,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相关的文献指出,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2-3]。本文对在唐山弘慈医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唐山弘慈医院2018 年9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接诊的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 例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置换组(n=50)和比较组(n=50)。置换组患者中有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其年龄为60 ~75 岁,平均年龄(67.83±1.93)岁。比较组患者中有男性24 例,女性26 例;其年龄为60 ~77岁,平均年龄(65.98±1.98)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P >0.05。

1.2 治疗方法

为置换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麻醉,协助其取健侧卧位。在其髋关节后外侧做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在股骨大转子附着点处切断上下孖肌和梨状肌,充分暴露髋关节的关节囊。切开关节囊,使股骨颈充分暴露。在股骨小转子上方约1 cm 处截断股骨颈,然后将股骨头取出。植入合适型号的股骨头假体,冲洗术区,然后缝合切口。为比较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麻醉,协助其取仰卧位。在C 型臂X 线机的引导下,对其骨折处进行牵引复位。在其股骨大转子上方做切口,使其股骨大转子充分暴露。经股骨大转子顶点处向股骨髓腔内置入导针,在C 型臂X 线机及导针的引导下,将PFNA 主钉置入髓腔内。向股骨颈内置入螺旋刀片,然后用锁钉和尾帽对PFNA 主钉和螺旋刀片进行固定。对术区进行冲洗,然后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

置换组患者手术的时间〔(50.25±10.58)min〕、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15.39±9.64)d〕均短于比较组,其术后的VAS 评分〔(2.24±0.54)分〕低于比较组,其术中的出血量〔(185.5±42.5)ml〕多于比较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s )

组别 倒数 手术的时间(min) 术中的出血量(ml) 术后的VAS 评分(分) 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d)比较组 50 62.59±12.54 100.3±30.4 3.59±0.68 38.21±10.09置换组 50 50.25±10.58 185.5±42.5 2.24±0.54 15.39±9.64 t 值 5.3183 11.5295 10.9934 11.5631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 评分的比较

在 术 后3 个 月、6 个 月 和12 个 月, 置 换 组 患 者的Harris 评 分 分 别 为(90.6±5.8) 分、(95.8±10.8)分、(100.2±6.4)分,比较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72.9±8.4)分、(85.4±9.6)分、(90.9±8.8)分。在术后3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置换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均高于比较组患者,P <0.05。

3 讨论

进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5]。相关的文献指出,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为了进一步探讨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笔者对2018 年9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在唐山弘慈医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3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置换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均高于比较组患者,P <0.05 ;与比较组患者相比,置换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均更短,其术后的VAS 评分更低,P <0.05。

综上所述,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良好。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稳定型股骨头股骨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