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胆囊结石与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2020-06-03杜国涛张兆波赵伟伟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乳酸杆菌球菌双歧

杜国涛,张兆波,王 青,孙 悦,赵伟伟

(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有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患者的胆囊功能异常、发生肠道细菌感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罹患肠道疾病、出现机体代谢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1]。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指人体肠道内存在的巨大微生物群落(约包含有15000 ~36000 个菌种)。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由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组成。健康人的肠道微生态能够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当其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其肠道中的菌群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调或菌群失调”的情况。患者的粪便标本是临床上研究其肠道微生态系统状态的主要检验标本,通过对其粪便微生物群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判断出其是否罹患肠道疾病。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胆囊结石与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期间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胆囊结石患者和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 例体检者。将其中80 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其中40 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体检者中,有男20 例,女20 例;其平均年龄为(43.50±10.40)岁。在试验组患者中,有男36 例,女44 例;其平均年龄为(44.80±12.20)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试验组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2)患者合并有肝病。3)患者合并有小肠、结肠或直肠慢性炎症性疾病。4)患者接受过胃肠手术治疗。5)患者合并有内分泌系统疾病。6)患者在参加本次研究的前3 个月内罹患过感染性疾病或使用过抗生素。

1.3 研究方法

对试验组患者均进行胆囊切除术。在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手术前、进行术后随访时对其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对对照组体检者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方法是:1)对对照组体检者采集其进行体检时的排便。对试验组患者采集其进行手术前的最后一次排便和对其进行术后随访时的第一次排便。2)将研究对象自然排出的约0.5 g 的新鲜粪便置于无菌密闭容器中,并立即送检。3)对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后,将其稀释至倍数。将粪便标本稀释液分别接种在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酵母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将培养基平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细菌培养。按照平板活菌计数法对培养后培养基平板上的菌株进行计数和种类鉴定。

1.4 观察指标

检验后,比较试验组患者进行手术前与对照组体检者肠道中菌群的类型和含量,并比较试验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和进行术后随访时其肠道中菌群的类型和含量。

1.5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检验,试验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其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体检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含量,其肠道中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体检者肠道中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含量,P <0.05。试验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其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含量均高于进行术后随访时其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含量,其肠道中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含量均低于进行术后随访时其肠道中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含量,P <0.05。详见表1。

表1 检验后两组研究对象肠道中各类菌群含量的比较(Lgn/g,,±s)

表1 检验后两组研究对象肠道中各类菌群含量的比较(Lgn/g,,±s)

注:* 与对照组相比,P <0.05 ;# 与术后相比,P <0.05。

细菌种类 对照组(n =40) 试验组(n =80)术前 术后随访时大肠杆菌 7.52±0.59 7.96±1.02* # 8.96±0.87肠球菌 6.26±0.97 6.98±1.56* # 7.64±1.39葡萄球菌 3.02±0.48 3.56±0.24* # 3.82±0.86酵母菌 3.24±0.57 3.86±0.84* # 4.56±1.08双歧杆菌 8.36±1.25 7.56±0.62* # 6.63±0.86乳酸杆菌 8.79±1.14 7.69±0.86* # 6.95±0.96

3 讨论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2]。人体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在食物的消化吸收、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合成、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吸收、防止病原体的入侵、控制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3-4]。相关的研究表明,肠道因素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继肝脏、胆囊后可影响胆囊结石形成的第三个器官。Guarner[5]的研究表明,健康人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包括类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及多种革兰阳性厌氧球菌等,含量较少的优势菌属包括肠球菌和肠道杆菌类等,其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是含量较高的有益菌。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梭形杆菌等能够产生β- 葡萄糖醛酸酶(β-G)。β-G 可将人体中的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难溶于水,易与人体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结石[6]。与正常人相比,胆囊结石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均较低,而其肠道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有害菌的含量则较高。因此,可推测人体的肠道微生态和其胆囊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患者在接受胆囊切除术后,其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均较低,而其肠道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有害菌的含量均较高。此情况与胆囊结石患者在接受胆囊切除术后,其肠道功能出现紊乱、发生腹泻有关。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胆囊结石可使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另外,进行胆囊切除术也可使胆囊结石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一定的变化。

猜你喜欢

乳酸杆菌球菌双歧
3种食品中双歧杆菌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与阴道乳酸杆菌关系的Meta分析
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双歧杆菌与肠道疾病及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
酸奶中的“长寿菌团”
临床检验科普之你不知道的肠球菌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乳酸杆菌及其体外表达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