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壁画的火焰纹在针织物上的应用

2020-06-02

纺织科技进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针织物背光壁画

司 宇

(常熟理工学院 纺织服装设计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自公元366年,一位高僧在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之后,历代工匠、权贵、皇室开始修建更多的气势宏大的石窟,并在四周和窟顶依据佛经的内容作画。敦煌壁画在每一个朝代都呈现出不同风貌,述说着人类的智慧和时代精神。如今,随着人们对于传统的重视,许多被风霜掩埋的敦煌壁画重见天日,石窟壁画褪去了古老的外表以新的形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

1 火焰纹的发展历程

敦煌石窟位于我国西北部甘肃省的西部,是我国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物资运输的重地。随着佛教的传入,丝绸之路的发展,敦煌石窟于前秦建元二年在浓厚的佛教艺术中诞生,此后历代开凿,至今已有700多个洞窟,其中有2 000多个彩塑,45 000多m2的壁画[1]。敦煌石窟艺术的形成,经历了十六国时期,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等10多个朝代。敦煌艺术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敦煌艺术包括了戏曲、服装、影视、壁画和彩塑等类型,甚至还有洞窟中的藏经卷。如果我们不研究敦煌壁画,就无法全面了解敦煌文化,壁画是“壁”与“画”的结合,它主要依附于建筑本体从而表现出独有的个性,并在于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空间融合的基础上传达画面的意义[2]。研究的火焰纹则多位于佛像的背后,成为佛像背光装饰的一部分。实际上背光早在2世纪就已出现,但纹样尚且简单,到了5世纪出现身光,纹样有所增加,火焰纹就是其中最主要的装饰纹样[3]。

火焰纹是菩萨像头光和背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出现在舟形或圆形的最外一层[4],以表现其燃烧的动势,如图1所示。头光,又作眉间光,即佛或菩萨头部的发光处;背光,又叫后光;光焰,指佛或菩萨背后的光相。佛光大辞典中记载,佛之光明,指佛、观世音发出祥和之相,象征观世音的智能。雕刻和绘画多用弧形表现佛之光明,故称圆相、圆光。此外,佛之圆光其形如轮,故以光轮表示之。

图1 火焰纹背光和头光示图

火焰纹起初是由印度教犍陀罗艺术的焰肩佛发展演变而成,孙机曾在所撰写的《佛像的火焰肩和火焰背光》中提到“公元1世纪后期大乐氏贵霜帝国金币出现肩部带有火焰纹的佛像”,这为火焰纹是从印度传来的说法提供了依据[5]。早期火焰纹层次区分显著,内部组织严谨,内外层层叠套,但层次间缺乏宽窄的变化,而稍显单调,如北凉272窟西壁正中穹隆顶佛龛中的佛像背光中可看出这一时期火焰纹特点,如图2所示。火焰纹饰于头光和身光处,并连续排列,在光环和火纹中间出现了飞天和千佛的连续排列,火焰纹越往尖端越小,减轻了佛像的沉重感。

北魏时期火焰纹进一步丰富,在原有单一的火焰纹基础上有了更多不同方式表现的火焰纹,无论在用色还是在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逐渐摆脱了早期的西域风格样式,而带有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

图2 北凉272窟西壁供养菩萨

隋唐时期是有史以来疆域辽阔、中外交流、民族融合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各门类艺术都出现了新气象,石窟艺术逐渐民族化,曲折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宏伟巨构。就火焰纹来说,其应用相对南北朝有所减少,火焰纹不再作为主体,而是作为背光最外层的装饰,相应的内层出现了诸如莲花纹、团花、宝相花、茶花等纹样[6]。五代是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代,敦煌艺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地方特色。背光形式沿袭唐代的形式,火焰纹在技法上稍有改变,由晕染勾线写实的手法,转回以少量晕染勾线或平涂勾线为主。

2 火焰纹艺术特征

2.1 敦煌壁画的色彩

敦煌壁画初期保留着西域的风格,用色沉着冷静,通常以暖色为底色,如北魏254窟的《萨埵那太子本身图》和257窟的《鹿王本身图》,同时又以黑色、石青、石绿等冷色调做描绘背景的山、树或者草垛,在这些颜色中又用白色或深色隔开,使整个画面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时空中。

在这些颜色中首先存在有互补色对比,红绿青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互补色了,几乎贯穿整个敦煌壁画。中唐时期,随着国力不断强盛,经济逐渐增长,色彩也逐渐带有皇家的威严气息,出现了许多明亮艳丽的色彩如金、黄、橙等。其次还存在有明度对比,与互补色比较而言,比较隐蔽。其过渡的方式不是带有规律的渐进性而是大面积色块的并置,体现出平面的节奏感。色彩中最亮的是白色,最暗的部分是纯黑色,而灰色则处于其他色系之间,一方面保持了光强度两极分化的平面空间,另一方面又丰富了画面。

2.2 火焰纹的形式结构

火焰纹随印度佛教传入而出现,呈现出西域风格,后逐渐与中原文化结合,最终呈现出带有民族特色的中原艺术风格。早期的火焰纹主要是以光焰居多,更多的是采用光圈的方式来表现,严谨和雷同,火焰的表现形式也相对单一。但是到了北朝时期火焰纹成为常见的装饰纹样,通常被绘制在龛楣以及背光之中。其表现形式上为西域与中原的融合样式,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焰纹,火焰的色调和表达方式有所增加,比北凉时期的火纹更丰富生动。出现有三头火焰纹、多头火焰纹、单头套联火焰纹、三头套联火焰纹、忍冬形火焰纹、齿条形火焰纹、波状火焰纹等[7]。

这些火焰纹都是由波形线条构成的,线条向上弯曲,层层相套,每层火焰纹都呈现出不同形态,或是火焰头部更尖,或是色彩为对比色,相互呼应、生动活泼。三半叶状火焰纹,如图3所示,每组纹样从中间向上方和左右方伸出三条火焰,组与组之间相互连接,一气呵成,外焰用单线直接勾勒描绘,外焰与内焰用平涂表现。内焰以概括的形式自由转折,用单线条夸张扭动,越往内明度越低,显示出立体感。忍冬纹火焰纹,如图4所示,每组纹样顶部向内弯曲成弧形,且相互紧挨,中间单线依照纹样动势描绘,展现出强烈装饰感,如波状火焰纹,以简洁手法重复表现波形纹样,富有节奏韵律。

3 火焰纹的再设计

火焰纹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如果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火焰纹进行改造,使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取其长处,与时俱进,一方面给现代设计增添活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3.1 敦煌纹样在当代设计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不管是服装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都发现有大量的敦煌元素。盖娅传说2019年春夏主题“画壁·一眼千年”时装亮相2019巴黎时装周,以传承千年的文化和手工技艺,融合时尚现代的创新设计,为世界演绎了一个神秘璀璨的敦煌,其中运用到了菩萨、飞天、九色鹿等绝美的敦煌元素。设计师还原了敦煌独有的色彩,展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以大面积蓝色为底色,花纹装饰部位集中在服装的正面,以唐代宝相花为装饰元素,并运用了复现与大小变化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以唐代为代表的强国自信的信念和审美意涵,以及对于时代性、又前所未有时代的典雅富贵与胜于装饰的美学价值的艺术(图5)。

图3 北周-428窟-佛光

图4 北周-428窟-彩塑3背光火焰纹

青绿九色鹿系列如图6所示,该系列的主题色调是清新淡雅的青绿色,以九色鹿为纹样主题,以颇具心思的色彩、纹样及款式设计,不仅赋予了敦煌深层的文化涵义,表现了佛教初入敦煌的面貌,而且表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沉郁安逸、飘逸洒脱、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时代审美。其灵感源于北魏257窟的鹿王本生图,画面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讲述鹿王拯救溺水人的故事。在表现技法上体现出南北朝稚嫩的手法,人物和鹿以及树的形状都简要概括。树的大致形状为三角状,鹿类似于卡通形象,人物为早期的西域风格。在设计中,服装由三角形拼接而成,三角形之间又相互组合成方形,极富秩序感,在每个三角形中又有花纹装饰,增添了图形的丰富感。

图5 盖娅传说2019年春夏主题“画壁·一眼万年”的时装秀

图6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绝色敦煌之夜”

3.2 火焰纹选取与重组

火焰纹有三头、多头、单头套联、三头套联、忍冬形、齿条形、波状等。由于前四者在形式上类似,都是有一个中间主体部分,火焰从周围伸出,只不过是数量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带有弧形的纹样,流畅顺滑而带有形式美。选取了忍冬形火焰纹、三头火焰纹、齿形火焰纹进行重新设计,首先提取背光火焰纹中的一部分,如图7所示。

由敦煌纹样在服装中的应用分析再考虑到火焰纹本身的形式特点,采取了多样统一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多样性体现在纹饰的大小、方位、变形等方面,统一可通过连续复现的手法达到。如此一来,不仅赋予了图式节奏感,同时又带有韵律感。节奏感主要由图形的复现表现,而韵律感则是节奏感带给观者的一种内在感受。

图8中第一种纹样变化大小结合方位转换的组合.以方形规范纹样,纹饰可呈现出大小、斜度不同的状态,通过反复、连续排列处理,显示出强烈的形式美和韵律感。然后将此方法应用于其他2种形式的火焰纹样,正方形的方块通过火焰纹的疏密组合呈现出强烈的张力,中部为纹样的中心,向四周逐渐扩散,具有对称美和力量美[8]。设计展示如图8所示。

图7 背充火焰纹

图8 设计效果图

除了对同一图形处理上的连续变化,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各不相同的图形所构成的和谐感和整体感也至关重要,如图9所示。

图9 不同图形设计效果图

4 火焰纹与针织物的融合

4.1 针织面料的特性

要想将火焰纹图案与针织物达到最好效果的融合,首先要考虑针织物的普遍特性。针织物是常见的服装面料之一,因其舒适性和美观性,逐步从内衣,发展到内搭、外套、裤子。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针织物的各种性能得到了改善,应用占比不断增大。

针织物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弹性、易拉伸、手感柔软,因此常运用于家居服或者运动服。此外,针织物由于其弹性而紧贴身体,有利于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简约而不繁复;其次是散脱性强,该性能会影响针织物的牢固性,一旦针织物线圈脱落或纱线断裂后,面料会按照一定方向脱落。但是如果巧妙运用,能够有意地制造出脱线的形式,显示出随意感。比如在服装的底部以一定的规律排布散线,或是服装中部制造出破碎断裂的效果;最后是卷边性,卷边会造成服装的不平整,通常出现在袖口、领口、服装底边。但可运用折边或滚边的方式防止此类现象出现,同时又增加了活泼、俏皮、年轻的特点[9]。

4.2 火焰纹与针织物结合的工艺

通过分析针织物的特性,我们可以运用色彩造型、镂空、肌理的手法在针织物上表现火焰纹。色彩感是人们对于面料最敏感的视觉效果。由于针织物的造型简洁,可以通过丰富的色彩组合增加层次感和色彩感。色彩的对比和分割使图案变得更加醒目,同时又增添了趣味性。对于火焰纹,可以采用敦煌壁画中相对应的绿色、橙色、蓝色等。镂空是设计师常采用的手法,运用白空处构造花纹形状,颇具巧思。不仅增添了服装的设计感,而且体现出女性的魅力。肌理设计可以增加织物的立体感,运用编、卷、钩、折、拼、填、染、叠、撕等装饰方式,在原来针织物上刻画独特的三维肌理,这些肌理不仅可以构造装饰纹样,其本身就具有装饰作用。当然对于同一组装饰花纹,可以采取局部使用肌理,或者在整体中选取几个做肌理都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 结语

火焰纹作为重要的敦煌艺术,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只有了解火焰纹,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通过叙述火焰纹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火焰纹的形式特征,再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将火焰纹进行二次改造,然后与针织物相融合,并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案。新的设计作品既有敦煌独特的艺术魅力,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猜你喜欢

针织物背光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吸湿速干针织物研究进展
针织物组织结构对其热传递性能的影响
壁画上的数学
带有过滤功能的新型集装袋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北朝、隋唐壁画
向日葵的秘密
帮壁画“治病”
低价背光键鼠套装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