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性视角下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园林景观要素社区渗透研究

2020-06-01惠文云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平江互文性园林景观

惠文云

运用互文性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观察和照片分析,研究平江历史街区的园林景观要素文本生成,解释最终渗透到街区的园林景观要素文本是与其他苏州地方文本吸收、转换、发展和结合的结果,并分析其渗透的方式和特点。

引言

1966年,法国符号学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词、对话、小说》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互文性指“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文本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的符号之间、文本与其他文本间是相互引证、吸收、更新、转换、发展的互文生成关系。克里斯蒂娃最初受到俄国后形式主义学者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影响,后来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她的影响超过了巴赫金,在弗洛伊德的启示下,将“二分主体”理论引入语言学观念,互文性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型时期,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互文性理论的研究之中,推动了理论发展。如克里斯蒂娃的老师罗兰?巴特提出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等广义互文性理论解释,对互文性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作者之死”的论述也影响深远,他认为文本从离开作者起,作者就已经死亡了,从文本意义生产的角度,打破了作者话语的垄断地位;法国批评家热奈特提出了一个区别于“互文性”的新概念——“跨文本性”,指使某文本与其他文本发生或隐或显的关系的一切要素;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费尔克拉夫将互文性引入自己的社会文化分析法、解释话语实践的过程等。

目前,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对互文性理论的介绍和深入探讨,如辛斌、李玉平、王慧等学者的研究;二是从应用层面的研究,将其作为研究修辞学或符号学的工具,常用于对诗歌小说电影新闻等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如赖彦、刘泽权、肖飚等研究。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运用互文性视角,尝试从非文学领域进行跨学科探索。如谢旭斌运用互文生成理论,分析湘西传统村落景观文本生成的原因、机制和过程,其后又解读了湖湘传统村落景观与湖湘文学、宗教艺术、湖湘精神的互文性;曾從炜借鉴互文性理论,以当代建筑的屋顶设计为切入口,重新阐释了建筑文化意义的产生与表达方式;吴蓉引入互文性理论来解释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传播与关系网络,并通过广深两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等。

克里斯蒂娜2012年于复旦大学的演讲中也提到互文的功能不局限于语言学,符号、语意的扩张也促使我们关注语言学之外的领域,关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确实,如果把互文性理解为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的一种性质,那么互文性并非文学艺术所独有,而是人类智力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说明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景观文本的研究具有合理性。

本文将互文性理论引入旅游领域,探究平江历史街区中的园林景观要素文本生成过程,解释园林景观要素通过与苏州其他地方文本的吸收、转换、发展和结合如何渗透到历史街区中,并分析其渗透的方式和特点,对历史街区类旅游资源如何发挥地方文化优势、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开发和目的地营销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

苏州的古城、古桥、古民居、古寺庙、古典园林等“古”字开头的丰富遗产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现存的这些园林是我国和世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长期受到园林文化的熏陶,苏州人得天独厚的园林审美已经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脉搏中。园林景观成为苏州城市景观重要的、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苏州的街头巷尾,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园林景观要素的应用,这种社区渗透在历史街区中。

平江历史街区采用“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由一条主街和17条主要支巷构成,是迄今为止苏州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区域。街区保留了苏州古城的原貌、历史建筑和原汁原味的苏州生活。本文以平江历史街区这一丰富、多种地方文化共生、兼具居住和旅游功能的场所作为案例地,有利于后续对文本间性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本研究采用实地观察法和照片分析法,笔者于2019年4月18日、2019年5月4日、2019年5月24日、2019年5月29日—2019年6月1日、2019年7月2日、2019年8月16—2019年8月26日等多日、多次在平江历史街区进行调研,走街串巷,记录并拍摄园林景观要素在平江历史街区中的应用。观察的要素按照刘敦桢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的介绍,将园林景观要素分为理水、叠山、花木和建筑4类。调研的范围为东起仓街,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由于位于小新桥巷的世界文化遗产耦园本身就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观,所以仓街以东的胡厢使巷(部分)、小柳支巷和小新桥巷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巷子的观察主要集中在17条街巷街面、公共场所和部分开放的居民家中,主街观察的对象包括街面和各商铺内部。

二、平江历史街区中园林景观要素社区渗透现状

平江历史街区距今已拥有800余年的历史,不大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控制保护建筑47处,有古桥13座、古牌坊3座、古井20余口。街区目前依然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吴地风情、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既有独特性,又有代表性。与其他文化景观集聚的场所相比,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与现代要素共生的场所,多种文化景观符号在此叠加形成新的景观。

旅游景观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想象和社会内涵,呈现出愈加鲜明的符号化、文本化、象征化特征。在旅游游览中,最重要的因素也许并非景观或景物本身,而是与景观或景物相关的信息,也就是代表景观或景物的符号。吴文化是苏州文化精髓所在,是吴地人民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平江历史街区是吴文化凝聚的重要场所,吴文化包含的水文化、船桥文化、工商文化和育人文化在平江历史街区这一场域内充分得到展现。在平江历史街区中,园林景观要素的文本生成也离不开街区原本的景观元素与文化因子的语言符号。

照片不仅能反映园林景观要素的组合情况,还能反映景观要素所在的环境信息,便于本文对景观要素互文性生成所吸收的其他文本进行分析。剔除或重新拍摄模糊照片、无园林要素、多张相同地点、拍摄角度不恰当等照片,最终共获得平江历史街区调研范围内含有园林景观要素的照片879张,进一步对要素分布和组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街是该区域主要的消费空间,多种商业业态在此集聚。支巷以居民居住空间为主,从统计结果看,主街的园林景观要素渗透的场所主要是商铺,且要素分布较分散,多为单或双要素应用。巷子中要素分布更加均匀,三或四要素组合的园林景观相较增加,以博物馆、居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最集中。

三、平江历史街区园林景观要素社区渗透形式及其特征分析

(一)居民生活空间园林景观要素渗透

在苏州每一条街巷都埋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每一个古宅、每一座寺院和园林都能与一个或几个历史名人联系起来,共同诉说着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传说。明清时期,就曾有4位状元出自平江路一带,他们分别是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四朝元老”宰相潘世恩、嘉庆年间状元吴廷琛和清末著名外交家洪钧。除了状元,这里也出了不少大官僚和文化名人,如北宋宰相丁谓、明代大儒王敬臣、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清代金石家韩崇,近现代的历史学家顾颉刚、美术家张辛稼、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中科院院士顾翼东、苏肇冰等,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名人大家,延續着平江路的文脉,充分体现了苏州“崇文”的精神特质。园林本就是文人诗意的栖居地,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化,同时这些名人的故事和作品又成为园林新的叙事文本。

平江历史街区中的部分名人故居、历史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控制保护建筑被保留下来,现多为民用住宅,如东花桥巷汪宅、曹胡徐巷郑宅、悬桥巷查宅等,院落布局和部分建筑要素是对园林景观要素的自然继承。“土生土长”的苏州居民在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小巷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满足了游客原真性体验的需求,走进小巷成为游客摆脱“舞台化”景观生产的主动性探索。调研结果表明,居民在门前和院中喜种枇杷、芭蕉、竹子等园林造景常用植物;平房民居多是槅扇窗与白墙青瓦的搭配,相得益彰;家中有院落的居民还会选择一些体积不大、太湖石立于院中,极具观赏价值等,这种对园林景观要素的主动选择体现出居民对苏州园林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居民生活的公共区域普遍运用园林景观要素强调地方性,街面绿化带多用竹子和假石组合,如南石子街街心花园中园林景观的打造;巷子中分隔空间的墙面也不忘用上漏窗和洞门,如小区围墙、单元楼楼层间的窗户等,处处都体现着园林设计的审美追求。

(二)商业空间园林景观要素渗透

保继刚等基于城市地租和集体选择理论,指出若无外来预见性干预,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不可避免。出于各种原因,政府、开发商等主体也是历史街区旅游商业的重要推手,因此,平江历史街区的商业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从调研结果分析,平江历史街区的商业空间普遍存在4种形式的园林景观要素渗透。①现代化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场所的融入性探索,如星巴克的苏式装修风格、院内种植的竹子、翰尔酒吧门口的假石和漏窗、木桫珠艺设计店铺的粉墙黛瓦、槅扇和门前栽种的竹子等,这些商铺有的甚至是全国连锁,在丰富历史街区的商业业态、满足游客休闲旅游需求的同时,不能脱离平江路的空间话语,于是选择运用园林景观要素进行地方性“化妆”,以增加游客的亲切感和与街区的协调性。②与吴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结合,经过数年的产业培育,平江路已形成多种精品文化休闲业态聚集,将昆曲、评弹、苏绣、苏扇等吴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催生出一批有10年以上经营历史的优质商家和口碑品牌,如蔡金兴砚雕、伏羲古琴文化会馆、羿唐丝绸、荷言旗袍、清语堂等商铺,是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有的品牌甚至已代表中国走上国际舞台。这些商铺作为历史街区中的“本土选手”,在园林景观要素的运用上更加自然和大胆,如平江路上的3家羿唐丝绸商铺,在内部装修时都用到了园林建筑装修手法,利用空窗、洞门分隔空间,其中创意设计体验中心店更是在商铺中设计了廊、铺地、天井等,而平江路上的昆曲评弹茶座将声音景观与园林景观要素结合,多模态化打造苏式生活意境,增强地方文化的话语强度。③主街商铺公共区域的渗透,与巷子中的居民区相似,也用园林的造园手法,如沿河而建的单面廊、沿河栽种的柳树、街角的芭蕉树、绿化带中的太湖石和竹子等,但同时与长椅、石凳、标识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搭配,受到旅游环境“舞台化”的影响,自然度降低。④历史建筑活化在传达建筑本身深邃文化内涵的同时具备新的使用功能和活力,适应了现代需求,是取代僵化保护的创新做法。平江历史街区中部分历史建筑通过修缮、改造成酒店和民宿,是古宅保护再利用的新尝试。如位于南石子街的潘祖荫故居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古宅,是苏州首批老宅试点保护修缮古建筑,经过3年修缮,现已改造为一家独具特色的园林式精品酒店——花间堂·探花府,酒店尽可能尊重原有的格局,按照历史资料遗存恢复楼厅、船舫、花园等,并增加了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游客可在此游园观花、喝茶赏曲,在粉墙黛瓦、咫尺山林间体验苏式园林的美感和“大隐隐于市”的雅趣生活。除花间堂外,由明清时期建筑改建而成的明堂国际青年旅舍,在2018年入选《苏州园林名录》的墨客园基础上打造的墨客园酒店等,都保留了完整的园林院落空间,是对园林景观要素的自然继承。总体来说,商业空间的园林景观要素呈现出一定的表演性,4种街区渗透的方式表演性依次减弱。

(三)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园林景观要素渗透

平江路中坐落着4个专题博物馆,分别是位于钮家巷的状元博物馆、卫道观前的苏州苏扇博物馆以及中张家巷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苏州评弹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是专门介绍和研究一种学科中的单一物质或事物产生、发展、变化及新的研究成果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收藏、展示和保护的单方向信息传递和单主体话语构建不同,新博物馆学认为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完成了物品意义和展览意图地实现,观看是文化资本和符号价值的交换,是博物馆的赞助人、策展者和观众之间的权力博弈。园林景观要素对参观者的解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状元博物馆的前身是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故居,苏扇博物馆前身苏州的卫道观、中国昆曲博物馆利用古建筑全晋会馆建成,而评弹博物馆则是在清末民初的沈宅旧址上修建。4个博物馆皆利用古建筑,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对旧址的院落式布局进行恢复和重建。虽已用作他用,但仍保留旧址的苏式园林风格。以中国昆曲博物馆为例,全晋会馆虽然沿袭山西省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但不可避免地受到苏州地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园林文化。展馆内以建筑和墙面作为围合,形成了4个大小不一的庭院空间,昆曲生活馆、高马得戏曲艺术观和临特展厅围成的庭院空间尺度较大,有一处水池,周围缀以若干凹凸相间的湖石,形成叠石岸,花木掩映,倒影丛生,水池西面亭廊相伴,廊上辅以花窗,增加了园景的深度和层次,另外池内碧波游鱼、荷花睡莲,为园景增添生气。这是一处典型且完整的苏州古典园林景观。在这里,园林意境和昆曲的曲境是互通的,都为地方叙事服务。

街区中的专题博物馆以展示和保护地方文化为初衷,这里的园林景观作为苏州地方氛围的营造者,深化了昆曲、评弹、苏扇等地方文化形象,有助于专题博物馆形成特定的故事环境,从而完成独特的叙事主题,对于游客解读的广度及展品意义生成的深度也有推动作用。除博物馆外,平江历史街区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利用古建筑、古园林进行造园的空间,如昭庆寺旧址上修建的平江区文化中心、惠荫园旧址上修建的苏州市第十五中学等。另外,苏州佛教居士林、苏州大儒中心小学校等新建的文化场所,也广泛应用苏州园林景观的造园要素和手法,打造诗意的园林空间。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平江历史街区中园林文化表达的中心,在这里,园林景观地方叙事达到高潮。

四、结论与讨论

园林景观是苏州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反映出苏州人民独特的文化审美。在平江历史街区这一非园林景观主导的场域内,园林景观要素的文本生成,反映出与历史文本的互文性、与地方文化的互文性以及空间与文化意义的叙事性。总体来说,园林景观要素在街区的主要渗透形式有3类:①居民生活空间的园林景观要素渗透,是居民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精神进行继承、选择和传承的结果,体现出居民对苏州园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一种自然渗透,不具备表演性。②商业空间内多在装修时运用园林景观要素,与其他民俗、手工艺、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体验与消费相结合,为旅游业服务,具有一定的表演性。③园林景观要素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渗透,主要表现为历史街区中昆曲、评弹、状元和苏扇四大博物馆、平江区文化中心等利用古建筑的庭院空间优势,打造充满意趣的小尺度“城市山林”,这些场所已经成为街区园林文化的表达中心。

园林文化的社区渗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历史街区“千街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但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中。由于个体认知方式不同,互文性在不同的讀者头脑中所产生的新意义也是千差万别的。景观要素文本意义的生成,还需进一步研究游客的感知与解读。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平江互文性园林景观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