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植绿色谱华章

2020-06-01王新燕

北京档案 2020年5期
关键词:平谷平谷区相依

王新燕

中国人自古就有奉天养地、植树造林的生态观念。平谷区档案馆馆藏的几张老照片和一些珍贵的档案史料,带我走进档案的世界,讲述了平谷人对于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生态观念树立已久,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

据平谷区档案馆内保存的《平谷林业》记载,20世纪20年代的平谷山区尚有以松柏、橡、山杨、榆、椿等成林的部分绿化林木。可惜这些天然资源遭到长期战争的破坏,所剩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提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要做出森林覆盖面积规划”。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平谷县人民开展植树造林,大面积绿化荒山、荒滩,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程,开启了艰难的治理历程。从1950年开始,平谷县利用黑板报、广播、戏剧、集市、庙会等多种方式,开展造林宣传教育,掀起了一股造林热潮。

20世纪70年代,平谷县开始推行工程造林。在造林方式上,由单一植苗造林向因地制宜、多样造林发展。平谷县进一步调整了荒山造林补助,大大提高了山区人民造林的积极性。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从此“中国植树”活动连绵不断。

80年代,平谷县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县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县各机关单位、学校在金海湖风景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使那里成为平谷县内一道靓丽的绿色旅游风景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1988年,平谷第一次在金海湖附近搞飞播造林,在金海湖形成了一条绿色长龙。“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種树者。”

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通过平原造林、山区造林、彩叶树种造林等多种方式,平谷拥有了花园式生态环境——总面积达22万亩的桃花海和绵延百里的青山绿水。“中国植树”让中国变美了、让北京变美了,更让平谷变美了,如今的平谷“出门见绿、举步有园”,无山不绿、有水皆清,青山环抱、森林环绕,成为北京东北部的一座绿色天然大公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植树增绿更加成为风尚,森林城市建设争先恐后,农村园林建设生机勃勃。2018年,在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平谷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平谷区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地区。

如今的平谷区正在着力构建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森林网络空间布局。截至2018年10月,平谷区林地面积70430.34公顷,森林覆盖率67.9%,位居全市第一;林木绿化率达71.5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2.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77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较2015年增加了127.85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2015年的96.66%提升到现在的98.33%,全区道路林木绿化率达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平谷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在于生态,希望和出路也在于生态,坚持咬定生态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拓展平谷绿色发展空间,打造“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田园”金名片。

回望历史,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没有“生态文明”这样一个名词,但平谷70年来坚持开展植树造林、平原造林、荒山和荒坡改造,就是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平谷区通过“中国植树”活动,谱写了一部绿色传奇,使人们从“人定胜天”的生态失衡观念转变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

作者单位:平谷区档案馆

猜你喜欢

平谷平谷区相依
平谷区总工会扎实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平谷区总工会 围绕中心 精准服务职工群体
平谷区总工会 争做“文明平谷人”,助力平谷创城活动
家国两相依
相守相依
生态公路 平谷“绿”动
北京市平谷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控制现状分析
平谷“共保联办”的动力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