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环境下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途径研究

2020-06-01胡芳肖思佳何正文

北京档案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品

胡芳 肖思佳 何正文

摘要:航天档案作为国家和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文化与科技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四个有效途径:利用“技术赋能”效应挖掘精神文化价值、引入现代创意打造航天特色文化、应用多媒体手段拓展产品形式、寻求外部资源提升产品效益。

关键词:新技术环境 航天档案 文化产品 开发途径

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中國航天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航天档案真实、具体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是航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航天档案形成了涵盖型号档案、技改档案、文书档案、财经档案、质量档案、实物档案等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载体多样的档案体系结构,蕴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家提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大背景条件下,作为航天档案工作者,应充分挖掘航天档案文化内涵,弘扬航天文化精神,实现航天档案文化价值,彰显航天档案文化魅力,不断增强航天文化自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各行业各领域的业务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身处技术密集型行业,航天档案部门更需要审时度势,充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新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方式、传播形式,实现突破和创新,研发出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航天特色档案文化产品。

一、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现状

目前,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主要依托档案编研工作,其类型以文字型产品、图片类产品等档案出版物为主,影像类文化产品为辅。在开发流程方面,航天档案文化产品主要涉及题材选定、素材搜集、制作加工、评审把关、出版发行等步骤。

(一)航天档案资源丰富但选题内容单一

中国航天事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馆藏资源,但在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中,仍以卫星研制历程、型号质量专题汇编等技术色彩浓厚的选题为主,历史文化元素提炼、科研知识普及、航天专家人物故事等题材较少,导致文化产品的受众范围较小。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在主题的趣味性处理、题材的需求度提升方面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随着大众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的日益凸显,喜闻乐见的、可读性强的档案文化产品才能获得良好的利用效率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从此角度出发,航天档案部门需要开阔思维、打破限制,丰富选题素材,注重档案文化产品的内涵和深度,真正贴合用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历史追溯、精神熏陶。

(二)航天技术储备深但产品形式不足

航天产品研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拥有多学科的高、精、尖技术储备,相比之下,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工作中,对新技术没有充分进行利用,产品的载体形式不足,主要为纸质读物,兼具部分视音频制作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而传统档案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在逐步降低。为了改变此现状,航天档案部门需要不断对档案文化产品的类型和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手段,结合不同媒体和渠道,开发档案专题节目、档案微电影、档案主题体验馆等新产品,进一步充实航天档案文化产品类型,使航天档案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效传播出去。

二、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途径

综合分析以上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现状问题后,要对原有的开发路径和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四个途径。

(一)利用“技术赋能”效应,挖掘航天档案精神文化价值

将新技术与老档案结合,发挥现代技术还原航天历史的作用,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出发挖掘档案深层次价值,可以为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历史档案,提炼航天人文精神。航天历史档案是航天事业发展记载的孤本,具有独一无二的珍藏纪念价值。通过技术赋能,开展航天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航天事业起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信息,从中凝练出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例如,我们可以对钱学森、孙家栋等老一辈科学家当时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手迹进行系统整理、加工和修复,利用影像视听处理技术展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航天档案的特色元素,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卫星研制的历程,充分感受航天人在创业时期的艰辛与不易。笔者所在单位已经开始尝试以某型号研制的历史档案为素材,制作《问天半世纪,东方一抹红》的档案短视频,充分挖掘东方红一号卫星历史档案的“航天初创”精神。

2.开发实物档案,普及航天科技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天企业积累了较丰富的实物档案。其中,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不同领域研制的验证产品、试验器是航天实物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时期执行了重要的国防建设任务,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和科技气息,其立体的视觉震撼和所蕴含的科技要素正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主要吸引力。航天档案工作者可以利用技术赋能,开展实物档案的利用研究,进行航天技术知识“实体化”科普,使其褪去航天器研制神秘的“面纱”,满足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和科技文化需求。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全息影像技术将载人飞船的返回舱、探测月球的月球车以及巡视器等实物档案进行线上陈列、展览,并用配备语音进行解说,充分传播航天实物档案的科技精髓。

(二)引入现代创意元素,凸显航天档案主题文化特色

为吸引社会大众的目光,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将历史文化元素和现代创意高度融合,具备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航天文化影视、航天文化旅游、航天主题文化产品开发等都是现代创意与航天文化的有机结合。

1.开展航天文化影视制作。航天文化影视产品主要是利用电影、电视方式对航天档案内容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其受众基础广泛、传播效果好。北京卫视推出的纪实性现场电视栏目——《档案》,就是立足于解密档案素材制作的一种全新文化产品,收效颇好。随着航天技术的民用化趋势增强,航天文化从神秘走向开放,并逐渐走向普罗大众,以航天元素为背景的文化影视产业大有可为。例如,以“东方红一号”神秘的研制故事为主题,由航天某院制作的《首星揭秘》纪录片获得我国金鸡百花奖最佳纪录片奖,是航天文化成果在国内获得的最高成绩。通过多方查找、研究档案史料,航天档案部门自制的人物纪录片——《寻找钱骥》,“登陆”多家网络电视媒体播放,这些都是航天影视产品创作的积极尝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举全国之力研制东方红一号到今天我国自主研制空间站遨游太空,航天档案记录的航天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故事、背景。航天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有的资源,深入挖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航天故事,结合创意设计,制作航天档案微电影、航天档案纪录片,满足社会大众对那些鲜为人知事件的猎奇需求。

2.发展航天文化旅游经济。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文化需求增强,将航天档案与文化旅游经济相结合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航天文化旅游经济主要是将航天档案以“场景化、沉浸式”的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旅游互动资源,使用户零距离体验航天设施、感受航天文化。中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场——文昌发射基地建成与投入使用后,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相继推出了航天生态之旅、航天文化之旅等产品,进一步促进了航天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航天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航天特有的档案资源和文化资源,搭上特色旅游经济的快车,在不影响发射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航天发射场相关设施,与实景风光结合,设计航天亲子游、航天基地参观一日游等大型航天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另外,通过研读航天育种相关档案素材,利用航天育种基地,打造育种主题科普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航天种子育苗、航天种植科研推广等项目产品,实现航天育种知识科普教育。

3.打造航天主题文化产品。航天主题文化产品主要以航天文化元素为牵引,充分结合社会大众的消费和时事热点,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等项目和产品。中国航天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结构完整、类型多样的航天档案,为打造太空题材的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主题展览馆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航天主题游乐园作为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可以运用航天科学技术塑造虚拟环境,以航天主题情结贯穿整个游乐项目,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航天元素体验。航天主题博物馆、展览馆作为航天科普基地,可以展示航天发展历程、航天科技原理、航天实物档案精品,使用户体验航天科技成果。

航天档案部门应深入研究、提炼航天档案中蕴含的特色文化、特色元素、特色精神,通过一整套完整的文化创意设计方法,将这些航天元素再创作,形成航天文化创意衍生品,促进航天教育读物、航天主题文化餐饮、航天嘉年华等系列新兴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三)深化多媒体手段应用,拓展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形式

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应进一步拓展表现形式,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扩大产品的宣传渠道,利用新科技手段实现载体创新,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视觉鉴赏和感官体验。

1.深度利用大众传播媒体。随着社会发展和用户审美的变化,档案文化产品需要拓宽载体形式。航天档案部门应积极与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体合作,从主题选材、内容加工等方面提升趣味性、可读性和吸引力,加强航天“内容创作”,开发出适合大众文化需求的航天档案视听节目、航天档案故事连载等文化产品;深入利用互联网、移动端媒体、云技术在线传播手段,以“航天院士”“航天巨匠”等为主题,积极丰富网上展览产品,充分唤醒“沉睡”的档案,优化文化产品的互动效果。

在时代节奏越来越快的背景下,社会大众对文化产品也呈现出碎片化利用需求。航天档案部门应及时把握这一趋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载体,开发“短、小、精”类的档案文化产品,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客户端主动推送给用户,使用户随时随地享受文化休闲。例如,航天档案部门在庆祝航天纪念日、型号发射成功等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时,可以提前进行主题策划,在活动当天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实时发布。再如,以中国首颗XX领域卫星的发射为契机,即时推出《太空星探XX之非凡使命》网络动画科普短片,以“星探”造型比喻卫星,形象生动地讲述相关的科普知识,在新华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移动客户端进行推广,开创卫星卡通形象的宣传利用形式。

2.充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大众对新生事物、新生产品的尝试越来越强烈。航天档案文化产品要获取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必须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创新。航天档案部门应引入AR技术、VR技术、全景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现实,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打破档案利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航天档案文化产品的另类体验;同时利用沉浸式互动体验、试听结合的互动多媒体、音频视频效果设计等形式和手段,不断丰富航天档案文化产品类型,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性和趣味性。例如可以利用农业嘉年华项目,打造航天主题体验馆,充分利用VR技术设计若干人机互动体验游戏,使用户通过佩戴VR眼镜等穿戴设备体验“月面行走”、驾驶“月球车”、“模拟操作飞船降落”等,使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应用到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中。

(四)寻求外部资源支持,提升航天档案文化产品效益

在新技术环境下,航天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仅靠档案部门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需要寻找外部力量的加入,协同作战,在档案信息、人才队伍、资金支持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与外部社会组织、团体进行联合开发是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1.大力扩充资源力量。航天档案部门要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档案文化产品,一方面必须具备完整的档案资源,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与航天系统内各兄弟单位的档案部门密切合作,建立档案文化建设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和利用平台,提高档案素材搜集、整理效率;另一方面必须将档案管理作为基础,充分开展文化创意、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专业能力建设,同时更应该利用“云平台”技术加强与国家级图书馆、展览中心、大型文化传媒公司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的沟通交流,实时在线,协同开展工作,缩短航天主题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周期,实现多方共赢。

2.积极引入资本力量。各类航天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周期长短不一,甚至在前期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与尝试,特别是对于蕴含新技术、具备规模效应的产品,必须争取外部资金的注入,进行全方位包装、推廣才能获得效益。档案部门往往经费紧张,无法支撑产品开发、制作、生产、推广等,可以适当多渠道运作,有效缓解经济压力。例如,航天某单位开展北斗史料系列文化产品制作,面临史料搜集年代跨度大、产品制作周期长等困难,既要通过全面论证该文化产品的效益便于从科研项目里争取经费,也要利用移动社交平台、网络平台等新渠道从市场上引入资本。

对于航天文化旅游产品、航天主题公园等大型航天文化产品,必须引入更大规模的投融资,开展长期的商业资本运作,甚至借助文旅公司的上市机会进行深度合作,才能迅速扩容,逐步成长为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新兴文化产品。通过资本创新,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格局,最终打造成具有航天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

三、结语

航天档案是中国航天事业最直接、最真实的见证者,蕴含着丰富的型号研制知识,是几代航天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开发航天档案文化产品有利于科研知识的传承、创新。航天事业作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举世瞩目的军工成就和科技成果,通过开发航天档案文化产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促进航天文化精神发扬和传播,同时增强社会大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在新技术迭代升级的大环境下,航天档案部门应积极思考、主动作为、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技术赋能效应,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使航天文化进一步传播和推广,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少光.关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7(3):66-68.

[2]方乐莺.档案文化产品的多渠道传播研究[J].兰台世界,2017(1):45-47.

[3]田忠强,陈江鸿.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模式构建分析[J].北京档案,2016(7):33-35.

[4]杜竹君.论档案文化产品及其开发策略[J].北京档案,2015(9):39-40.

[5]任越,曹玉.以“微博”为平台的档案文化产品共享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档案管理,2014(3):27-29.

[6]孙晓燕.试论海洋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J].兰台世界,2013(1):101-102.

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猜你喜欢

文化产品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改革方向
关于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