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薇》:一曲壮丽的北地战歌

2020-05-30汤永胜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采薇边塞诗

汤永胜

摘要:《采薇》写了战争之苦,更写了战争的壮丽。主人公并未对“王事”指责和怨恨,他痛恨的是长年侵扰边疆的北方玁狁;他对将帅整治的军容的威武、士气的高昂充满着赞赏、自豪甚至崇拜之情;他赞美了战地友谊,表达了共御外敌的坚强决心。所以《采薇》更像一首边塞诗,是一曲壮丽的北地战歌。

关键词:《采薇》:边塞诗;壮丽战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一曲《采薇》从两千多年前唱到今天,一直传唱,在古老的北方,广袤的原野,感动无数为兴亡而奋起的匹夫,激励无数仁人将士!

近读网络诗评,发现竟有人评《采薇》为“厌战诗之祖”,也有老师教学时给《采薇》戴上这顶帽子。我很不以为然。《采薇》确实写了战争之苦,但更写了战争的壮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争的确影响了他的幸福,但他并未抱怨让他们连年征战的“王事”,没有指责带领他们征战的将军,因为“王事靡盬”皆因“玁狁之故”“玁狁孔棘”。不去参战,“玁狁”可能使他们无家可归,又何来幸福?一些评述者评价《采薇》里的主人公厌战,厌倦的不仅仅是战争本身,还有统治阶级的连年征戍。这恰好使我想到最近看过的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介绍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说诗的事。叶嘉莹出生北平,定居加拿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国来到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原因就是她不堪当时中国诗歌评论界普遍性的“阶级分析法”的诗评现象,她以为长此以往,我们老祖先的诗歌瑰宝都会被贴上阶级的标签,诗歌之韵美丧失殆尽。我突然想,将《采薇》简单定性为“厌战诗之祖”的评论者,是否也受过“阶级分析法”的影响呢?

我们不妨来再读诗歌。

首先,《采薇》写了战争之苦,但苦是因为“玁狁孔棘”。主人公并未对“王事”指责和怨恨,他痛恨的是长年侵扰边疆的北方玁狁,正是他们的侵扰,才使得边疆不安宁,才使“王”不得不兴师北伐,才使这些男儿戍边征战。如此看来,他对“王事”并不反对甚至予以理解,换句话说,他能够想到,如果没有“王事靡盬”,战火就可能烧到家乡,又哪有闲暇“启居”?他甚至深明大义,急国家之所急,说出“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所以主人公反复强调,造成这种“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的原因就是“玁狁之故”呀!所以,他的厌战情绪不是对“王事”和“君子”,而是制造战争的敌人“玁狁”;甚至不是厌倦,而是刻骨铭心的仇恨!既无厌倦,便是壮丽的赞美!

其次,《采薇》写了战争之苦,但苦使战争更壮丽。他极力铺陈自己在完成征戍任务返乡途中看到的“君子之车”“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他对“君子”的队伍军容的威武、士气的高昂充满着赞赏、自豪甚至崇拜之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你甚至能感受到,即使在归途之中,主人公的情绪也再次被点燃,热血再次沸腾!他在这里的言辞没有丝毫对君王的冒犯,只有对正在带领士兵继续征戍的“君子”的敬佩和仰视,没有这样的“君子”,国家能安宁吗?这是一个士兵在征战中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他内心对这场令他尝尽艰苦的战争的必要性的褒扬。哪一场战争没有牺牲,哪一场战争没有悲惨,能够回家也许只是他的幸运;在他或者他们的心中,也许正是这场充满悲情牺牲的战争使他们的人生显得如此壮丽!

再次,《采薇》写战争之苦,但更赞美战地友谊。“彼尔维何,維常之华”,表达的是战友们前仆后继共御外敌的坚强决心,赞美的在战场厮杀和互助中结成的牢不可破的战地友谊。第四节先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兴起,“维常之华”即棠棣花,棠棣花的果实如樱桃,团簇一起,被称为“兄弟之花”,用在这里,不仅起兴言事,还恰好喻指同仇敌忾的战友兄弟。在主人公心里,那些战友们之间的友谊和真情就像棠棣花一样洁白纯洁,他们的心就像棠棣花的果实一样紧紧团聚,团结一起,共御外侮。此时此刻,虽然即将踏上归途,主人公内心依然难舍这些曾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战友,想到“一月三捷”,战友们多次打胜仗,主人公心里充满了留恋与歌颂,又何来厌战?

最后,《采薇》描写的战争也符合古代征戍制。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戍边家家有份,征战匹夫有责。即使是封建君王,他也不愿无休无止的打仗,为了他的统治,他也会“不违农时”,让他的百姓休养生息,也就是说封建君王们即使征兵也有节度,征兵过度会动摇农业生产基础,没有生产国家也不会长治久安。在西周就有耕战交互的做法,明清时更重视休养生息,即使征兵许多时候也是家有“三丁抽其一”,时间即使较长也不过十年。正因为如此才有诗中这样的场景:一方面战争尚未结束,另一方面主人公却卸下铠甲告别战友和将帅回家去。这一点恰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相关制度,制度也会规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人人不管战争,或者把外敌强加的战争看作是君王自己的事情,都逃避征兵征役,那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当然,战争还是残酷的,所以才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慨叹,只是这种慨叹中充满着报效国家民族的悲壮!

再读《采薇》,掩卷深思,在节奏整齐的诗行里,我们仿佛又看到后来汉唐边塞诗的风骨,为了国家一群群战士“勤王敢道远”来到千里之外“连年见雪飞”的遥远边疆,他们面对那种荒凉大漠,仍然满怀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虽然也有对家乡思念的人之常情和战争连年的厌倦,但又怎么能遮蔽他们报国从戎的豪迈情怀?正如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如王维“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也如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些豪迈情怀与《采薇》一脉相承。所以说《采薇》实乃“边塞诗之祖”,一曲壮丽的北地战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第六中学)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采薇边塞诗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采薇”意象释疑
妖藤
妖藤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