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壁画艺术在现代地铁媒介空间的传播与延伸

2020-05-29崔小瑞

美与时代·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壁画空间艺术

摘  要:随着城市现代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交通方式。由于其建筑方式的特殊性,地下公共空间必然有一些压抑性的因素存在。除了采用一定的现代建筑技术,解决地下采光、通风、温度等舒适性的基本问题外,为了更好地改善地铁公共空间中的不适感,通过设置公共艺术,提升地铁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而我国传统的壁画艺术,无论从造型、色彩、材质、表达手法、公共可观赏性等方面,都是现代地铁公共空间在界面设计上参照元素的不二选择。如几何图形色块、色彩构成原理、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的主题定位,促成现代壁画艺术慢慢成为地铁公共空间装饰的首要选择之一。

关键词:壁画艺术;地铁媒介空间;传播;延伸

我国早期的洞穴壁画、唐代的石窟壁画、宋代的寺庙壁画、近代的壁画艺术,所处的时期虽不同,但都具有公众性。进入二十世纪,在公共空间的装饰中,壁画艺术被广泛使用。公共空间的装饰作用引起很大反响。近些年,地铁站点公共空间的装饰虽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仍缺少地域特性。“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壁画传统的载体界面——墙体,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紧张的空间需求,而传统的墙体界面载体,已经很难在视觉上吸引大众的视线,特别是在人流密集、速度穿流的地铁空间。地铁空间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介可以作为壁画艺术的新型载体,以其独有的亮度、可变性、可更换性,以城市地域文化为切入点,让艺术表现和城市文化相呼应,弥补了地铁媒介载体的文化缺失。

一、地铁公共空间装饰中壁画艺术的介入

地铁空间大多是地下空间,虽能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攻克地下公共空间采光、温度、通风方面的难题,但终究在人员密集、视觉疲劳上难以权衡,特别是地下空间本身的压抑感无法消除,这就迫使人们在地铁公共空间界面设计的处理上,尽可能多地采用艺术处理手法来平衡人们视觉上的压抑感。在空间的竖向界面上,比如墙面的处理上,引入壁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公共艺术与设置地点密切相连的艺术,我们称之为“定点艺术”。定点艺术除了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手法外,还要兼顾两个重要元素,即空间属性和文化脉络。地铁公共空间的壁画艺术与其他空间的壁画艺术都有共同点,即公共性。墙面已成为一个无形的构图画框。材料的选择和形态的表现也是多样的。

二、地铁公共空间壁画艺术中的视觉传播语言

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壁画艺术,除了其自身特定的艺术特点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独特的视觉传播语言,如根据地铁公共空间中不同墙体的长宽面积、所处位置,产生了不同构图上的特点和形式;在壁画主题上如何更好地符合该站点的城市地域文化,把此时的地域与原来的地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历史连接点;由于其特定的地域表现形式,在地铁的特殊公共空间中,如在几条线的换乘站中可以做好导向功能,这是很好的视觉识别和传播语言。

(一)构图

壁画艺术隶属于装饰性艺术。装饰艺术常用抽象、概括、夸张、变化等形式原理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故事化、抽象化、秩序化、规律化的美感。在具体的构图要求中,必须遵循稳定和均衡,使构图尽可能和谐,且主次分明,这也是传统壁画艺术构图中的根本要求。壁画构图主要有抽象性、平面性、虚拟性、功能性、完整性等特点。传统的壁画艺术大多有宗教和阶层的划分,故在创作题材上大都倾向于上层阶级的生活状态和宗教等内容。在构图上也基本采用均衡、对称、向心式三种形式。如我国早期的敦煌壁画并不是采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而是依据形体大小对人物主次进行区分。人物比例多為夸张形式。再如我国唯一尚存的巩义石窟寺的石窟浮雕壁画“帝后礼佛图”,整幅浮雕采用横向构图,并具有略带向前的倾斜感,典型地反映了上层阶级的生活状态,人物密集重叠,顾盼照应,既浑然一体,又富有变化。也就是说,由于壁画艺术对空间产生了特殊处理,会使观赏者在视觉上产生似真似幻的错觉,使壁画装饰性更强。

公共空间中的壁画构图一般幅面较大,应当考虑观看者的欣赏角度,散点透视,观念性的透视,不必集中到一个消失点。如在山水主题的壁画构图中,如同立足山峰,居高临下,千山万壑,尽收眼底,这种构图法完全区别于自然形态,然而它是合情合理的。比如在壁画《哪吒闹海》中采用平摊散点式构图,每组人物没有特定的关系,但形体之间的均衡轻重、强弱关联,都依靠和谐的形式来达到内容的有机组合,从而使整体的艺术氛围达到轻快和含蓄。

(二)历史接点

作为地铁公共空间的壁画艺术与其他公共空间的壁画艺术,除了其公共性以外,还有就是具备一定的历史接点,能体现当地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我国现存壁画很多,在我国很多省份都有大量的壁画。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仅山西的寺庙和道观壁画将近27000平方米,其中以芮城的永乐宫壁画最具盛名,不仅是我国壁画的伟大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据一定的分量。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感受历史,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历史遗迹。壁画正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载体,正是通过这些壁画,使现代人领略到当时的历史、经济、文化,这也是一种传承。对于地铁公共空间中壁画艺术的应用,也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南京珠江路站的壁画作品《民国叙事》(如图1),将壁画主题的视觉元素运用蓝绿表现,不仅迎合了壁画主题,同时也表现出民国时期远离现代生活的岁月感,更提醒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上海地铁七宝站的地铁壁画《古韵》(如图2),通过青瓦白墙、拱桥静水、渔船人家的场景展现水乡的静谧,营造出古韵气息和人文情怀。地铁壁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有形的艺术作品,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城市文化,从某种角度可以作为一个无形的形象来理解,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来反映城市的历史性和地域性。

(三)导向功能

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壁画受空间环境的制约和功能的需求,应具有一定的标识性和导向性。地铁环境中的人群活动规律属于流动状态,很少驻足观看,因此壁画在设置和设计时应该考虑流动人群的审美习惯。哈密尔顿和瑟斯顿做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从中推出五条定理:注意力加倍集中;注意焦点趋向远方;视野范围缩小;前景细部开始模糊;视觉变得迟钝,辨识度不高。同时,在地铁空间环境中由于材质、设施、色彩都较为统一,地铁壁画则需要具有明确的标识和导向性,可以很好地引导人们区分出口和换乘方向。

(四)设计原则

地铁公共空间的壁画艺术与其他的公共空间壁画艺术一致,在设计和构思以及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形式美的构图法则:对称与均衡。对于地铁空间的壁画艺术来说,视觉的平衡主要指画面中每个元素的造型平衡,从而影响地铁空间环境的平衡,给人以舒适的视觉和心理平衡感,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对比与统一。对于地铁空间的壁画来说,视觉元素的对比是指不同属性的图形、色彩、比例等元素,通过不同的设置产生视觉差,有意识地在画面中设置多个对比元素,产生多层次的画面效果,增强壁画的视觉张力;节奏与韵律。对于地铁空间的壁画艺术来说,节奏与韵律是一幅壁画作品构成的关键要素。运用多变的节奏会使画面有趣不呆板。画面的中心会根据节奏感自觉凸显;比例与尺度。对于地铁空间的壁画艺术来说,除了墙面构图的比例大小要合适以外,线条、图形等形式的尺寸应与壁画整体尺度相适应,与地下空间结构成比例。其次,凸显地域文化。地铁壁画艺术体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生活、经济、文化状态,作为城市对外的一张名片,把最具有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元素融入其中。最后,绿色环保。在绘画题材上要宣传绿色文化,同时在壁画艺术多样性的前提下,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出现,就会有多种表现材料,采用环保型材料更加符合地下空间的使用。

(五)动态化表达

目前,地铁除了传统媒介载体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媒介载体来承载现代壁画艺术。如果站点中的巨型LED显示屏,可以把一些静态的壁画形式通过动态转化,以叙事性的表达手法来营造。使本来静止的艺术效果瞬间活跃起来,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也增加了壁画艺术的趣味性。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的“动”态清明上河图,把一幅历史画卷从静止转变为动态,增加了艺术的趣味性,引人驻足观看(如图3)。

三、对郑州地铁公共空间中壁画艺术的应用构思

郑州市目前已建成通车的有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其中地铁一号线在2012年最早通车,共有20个站点,其中标准站点有11个,重点站点为9个,每个站点根据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结合郑州市的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进行主题壁画的创作。如紫荆山站的壁画主要展现青铜文化和商城遗址;二七广场站的壁画主要表现三商文化;桐柏路站主要展现解放后老郑州纺织业的记忆等。借鉴国内的成功经验和郑州地铁一号线部分重点站点的壁画设计,对地铁接下来线路中站点的壁画设计和应用提出以下构思:确立一线一景的设计原则,保证每条线路共性统一的前提下,在站点中应用壁画艺术,做到“一站一景”;确定以郑州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壁画创作,把有助于体现地域文化内涵的色彩、陈设、装饰、材料等元素灵活运用进来。例如郑州地铁一号线,线路贯穿郑州东西,连接了中心城区和古代遗址,以及新区。前期设计时就赋予了一号线“厚重中原”这一主题。展现了郑州的古代历史风貌和新区的欣欣向荣,也预示着郑州正一步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还有已经建成通车的地铁二号线,线路贯穿郑州南北,南北正是京广铁路的走向,郑州作为铁路枢纽之都,也可以把“铁路文化”和“地铁文化”进行融合,做一趟铁路文化城市之旅;确定好壁画艺术在车站空间中的比例,如果牵强地硬加了过多的壁画装饰进来,会给本来清晰明朗的乘车过程带来繁琐的视觉效果,导致地铁标识的不明显,加上地铁车站人流量大,繁琐的设计会显得臃肿。因此壁画艺术只能适当使用。在空间设计中所占比例不易过大,15%-25%较为合理;文化元素的提炼不应该局限于形式或拘泥于某一特点。可以是一种质感(如郑州商代的青铜文化中的铜质浮雕),也可以是一种色彩;可以是一段墙体的设计,也可以是人们对老郑州记忆中的一些碎片。凡是能唤醒人们对郑州的联想和记忆的都可以运用进来。

由此整条线路和各站点,以及需要突出的换乘站空间就有了统一的个性,同时也能凸显各车站的地域文化。这种设计思维和理论逻辑的归纳总结,为接下来车站的具体设计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南地域辽阔,从南到北文化迥异。郑州文化又极具中原文化的代表性。可以从商代文化、黄河文化、炎黄文化、铁路文化几个方面进行提炼。将这些元素作为地铁换乘站空间中设计的符号及依据,从而设计出具有河南文化、鄭州地域特色的车站空间。

四、结语

就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来看,壁画艺术已逐渐趋向成熟化、艺术化,逐渐减少了模块化。在材料运用和主题表达上也有一定的进步,但基本还局限于传统的艺术中,特别是线路站点的特色体现和公众的互动方面还有欠缺,艺术来源于公众也将回归于公众。通过城市地铁这一重要空间地展示与传播,加之现代化媒介的展示,构建特色的地铁文化,可以把壁画艺术更好的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静雅,蒋友燏.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J].包装工程,2016(4):10-13.

[2]吴萍.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J].包装工程,2015(6):17-20.

[3]陈芝羽.地铁壁画艺术中视觉语言的符号探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4]杜喆.地铁壁画形态研究——以西安地铁四号线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孙文艳.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宋代壁画的艺术特色[J].山西档案,2012(3):44-48.

[6]赵斌.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前景[J].文艺争鸣,2010(16):34-36.

[7]孙淼.地铁站壁画设计定位分析[J].文艺争鸣,2010(16):31-33.

作者简介:崔小瑞,郑州工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装饰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壁画空间艺术
三观壁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反美”壁画
纸的艺术
“飞蛾”修复壁画忙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天涯海角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