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广西理工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研究

2020-05-29卢智增李鑫团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发展新工科

卢智增 李鑫团

摘    要:公共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要立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多元、复合型人才,彰显高校新工科专业发展下的人文特色。新工科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是一种转型升级,广西理工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应立足当地经济社会环境,从新工科视角,优化公共管理类专业定位与建设方向,以优化课程群结构,强化教育实践,培养具有自身专业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工科;理工科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22-03

新工科对传统工科和新兴工科而言是一种转型升级,对社会而言则是新的工业发展形态,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新工科”发展理念体现在高校学科建设上是对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与融合,通过新工科发展中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辐射带动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服务国家新的战略要求,应对国际上激烈的技术竞争和人才竞争,建设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高校中具有文科性质的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对理工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重新审视,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该专业进行重新评估、定位,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该专业的性质、地位以及建设进行探讨。广西地处西南民族地区,办学水平相对落后,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广西区域内高校本科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有9所,专科6所,桂林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的综合院校,其公共管理学科始建于2002年, 2018年成为该校双一流特色培养学科与新工科建设专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分析广西理工类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特色建设方向和路径。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定位宽泛

专业的定位要立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部分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定位宽泛,表现为对就业岗位设定和就业方向的理想化。在就业岗位设定上,将公共管理目标岗位群设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然而公共部门、事业单位的岗位需要进行严格的笔试、面试,准入门槛比较高,对职业证书、工作经历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对公共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只占极小的部分,专业对口不明显。在就业方向设定上,一直将公共管理工作内容定位于管理、服务、宣传、文案等工作,在工作中给人“万能专业”“打杂专业”的印象,不能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定位的宽泛造成了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使其缺乏核心竞争力。首先,本科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大多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民族学等多类别课程,泛而不精。其次,课程设置依赖现有资源,因人设课,专业培养必需的课程因师资的缺乏而无法设置。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中,公共管理专业由于设立和发展较晚,高层次师资缺乏,导致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的落后,进一步影响了学生专业竞争力,制约专业的建设发展。

(三)专业发展资源支持匮乏

理工类院校在经济支持、科研投入上相较文科院校或综合院校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其中的文科专业普遍处于相对弱势,这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理工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和学科布局上的传统做法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优势学科上,重工轻文,理工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一开始就缺失了学科地位。在“工科为主”“优势特色学科为主”的办学前提下,因其一般不需要配备昂贵的实验设备器材,而将文科专业视为低成本学科,将文科专业边缘化,在人才资源、经费支持等重要问题上,出現有意无意的“忽视”。

二、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

(一)专业定位

新工科是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新学科,新工科产业的发展与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理科、管理、经济、人文等许多其他的学科相互融合。工科与理科的结合强化了工科的基础内涵,赋予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管理、经济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结合彰显了工科的管理、服务和人文的特色[1]。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要主动服务国家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根据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协调相关新工科专业,满足产业需求。桂林理工大学将公共管理专业定位在“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面向基层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利用理工类学科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与高校优势专业结合。桂林理工大学是公办省管的理工类综合院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以培养地方政府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作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基层管理操作能力。

(二)特色优势

高校学科特色的建设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利用自身独特的办学资源,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采取合理措施,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从办学资源约束的角度看,广西理工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其声誉资源、物质资源和生源资源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只有将专业办成自身特色,依靠特色取胜,“低进高出”,才能获得发展空间。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学科方向上形成了政府管理与公共政策、社会保障与公共福利两个基础方向,立足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和资源环境经济管理,将区域优势打造成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特色方向,构建“多元、复合、创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联系,就近开展学生公共部门工作实践,强化政产学融合。

三、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方向

(一)专业建设的原则

1.理论与应用相统一。新工科是顺应产业现代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提出来的,新工科行业的发展,对公共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对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求也将加大。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应与新工科的内涵相融合,以适应新的职业能力、市场需求。理工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工科院校优势,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新工科要求下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公共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不断更新,涉及了公共行政与企业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应用的统一,使专业知识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提升专业竞争力,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何学科都要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科发展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是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和智力支撑的主要来源,对经济社发展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基础,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实现双赢。新工科计划的提出,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应对产业创新带来的新经济发展挑战[3]。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融合新工科发展理念,就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满足公共事务管理的创新型人才需求。

(二)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1.立足民族区域。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政治体制、教育等,其相互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除应具有对地方治理政策、问题的解读能力外,还应能够对区域特色化发展进行分析,使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现特色化发展。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特色化就在于立足身处民族地区的实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合理定位,即培养目标应突出以满足区域社会需求,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位和权利的平等也是地方治理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少数民族事务管理是广西公共管理的主要工作,要依法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就需要公共管理人员熟悉广西当地民族风俗与禁忌,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地方民族政策法规都能灵活把握,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协调与规范少数民族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从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学生从事与公共部门管理相关的工作和在本地从事企业公共管理服务类工作的占比都极少,就业方向各异。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现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则是在学校载誉等方面劣势情况下,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只有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4],针对区域少数民族事务的特殊性,结合民族特色理论知识调整教学方案,增强就业竞争力。

2.着重经济行政教学。经济行政是从公共管理活动中发展与分化出来的,公共管理在不断地向法治化、科学化完善和发展,与各领域的业务结合程度加深,开始向分门别类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以及资源行政、社会行政等[5]。建设学校公共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形成优势学科,可以依托其中某一领域,突出这一方面的行政特色。经济治理手段治理运用比重大,在这种格局下,经济行政自然将极具发展潜力,这也是将理论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耦合发展社会发展方向,增强人才培养适用性。在保持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以及相应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增加经济管理类课程,投入师资等资源支持,培养具有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涵养且善于经济管理的人才。以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经济学高层次教师,使学院经济学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得到丰富和完善,公共经济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在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经济管理类课程,或者逐渐增加经济管理的核心课程的课时。同时公共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核心课程的比重与地位保持不变,既充分保证其专业本色,又兼具经济行政特色。

四、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6],充分利用理工院校的优势,建立“多元、复合、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适应学校新工科特色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通过将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来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能力,将课程设置整合形成了法学课程群、公共管理学课程群、经济学课程群、政治学课程群、政策学课程群、社会学课程群等理论课程群知识体系[7]。同时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网络课程,重视学生知识构建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外,在教学模式上建立了学习、实践和研究三阶段互促的开放模式,通过学校课程教学、公共部门实习和社会实践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培养全面兼具特色人才。

(二)引进优质师资

广西理工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应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利用资源优势吸引高层次师资,通过引进和培养高职称、高学歷人才,优化公共管理师专业资结构。以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在社会人才引进上,学院积极引进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助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国内外访学和申报高一级职称,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正高、副高、中级职称比例分别为25%、37%、38%,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职称结构日趋优化。在后期师资培养中,以培养多元、复合、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每年派选至少1名专业教师到地方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进行社会实践。

(三)强化专业实践

按照理论与实践应用统一的原则,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设计不同阶段的实习教学。广西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课程应依托工科优势,寻求政府和社会资源支持,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从实验、实训、实习的角度,构建“三维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定期到地方周边公共部门完成实习课程,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利用学院公共管理实验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公共管理模拟教学小组互动协作等方式进行模拟实训,使教学课程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学科本身与一流高校相比,在资源支持、生源和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向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在新工科理念下,对广西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以新的视角对公共管理专业定位、办学目标进行评估和审视。结合新工科背景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公共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新发展进行专业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公共管理专业对新工科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2]赵祖平.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3]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

[4]王春艳.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5]张国山.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探索——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5).

[6]郭明顺.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7]何雅菲.“以本为本”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2)

猜你喜欢

公共管理专业发展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