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5-29石彭灵刘兰海杨品红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石彭灵 刘兰海 杨品红

摘    要:文章从“水生生物学”教学现状出发,阐述基于翻转课堂的“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库;结合生产、科研实际需求,设计综合大实验和多元化考核体系,以此来全面提升“水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18-02

专业技能人才匮乏、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转型大背景下,高校选取合适的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进行重新规划是时代的要求。

一、“水生生物学”教学现状

水产养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也是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水生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类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分布和经济意义等[1]。其中,形态结构特征和种类鉴定是该理论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水生生物学”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养殖环境水化学”“鱼类增养殖学”等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相关科研、生产实践的效果。比如,要评估一个水体的生产力,需要了解水体中饵料生物的组成与生物量;要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的寄生虫病,需要先诊断寄生生物的种类;要修复治理一个污染水体,需要明确水体中相关水生生物类群的优势种和指示种。可以看出,水生生物种类鉴定、组成分析是完成相关实践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环节。

目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弱,知识掌握效果不理想,这也间接导致了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在相关领域实践能力不强[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面对水生生物庞大的种类分类特征时,不能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3];(2)传统“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多采取观看主要玻片、标本的方式进行,分类特征不明显、标本呈现的颜色形态与实际状态相差较大等问题明显,使学生鉴定水生生物种类的能力较差;(3)考核方式单一,卷面成绩决定期末成绩,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又不能多角度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4)从信息化角度看,传统“水生生物学”教学没有很好达成教学互长、师生共赢、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无法充分体现信息时代“水生生物学”教学对“教学资源”的较高需求。建构“水生生物学”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水生生物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4]。

二、“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一)重构课程知识体系

以让学生掌握水生生物常见种类鉴定技术和野外调查技能为目标,对传统“水生生物学”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构。将学习内容划分为“绪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五个模块(图1),四大类水生生物划分为14小节,每个生物模块设置相应专题研讨课。课程减少单一冗繁地介绍教材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分类特征,减少对学生死记硬背结果的考核;对水生生物各门类中典型的、常见种类的分类标准、生态分布及生理特征进行形象的归纳总结和深入介绍;借助新闻、视频、学长们的实习实践与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文献等资料,引入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深入思考;通过任务书引导学生在线上自学,课堂进行自学成果检验、难点讨论和案例分析,小组积分和个人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参与积极性;课程设计精选重点与难点,适当拓展。整个过程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将“水生生物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各领域的技能。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设数字资源库

制作、搜集、整合相关资源,建设适合让学生主动自学的在线开放课程,帮助学生轻松自学、有效巩固。课程建设全新的六大数字资源库:课程视频资源库(慕课视频、课堂录制视频、水生生物易混种辨认录屏视频)、国内外经典案例资源库、水生生物高清实拍资源库(含显微拍摄图片和视频)、作业试题库、文献资料拓展阅读库、学生作品库。

(三)通过“项目驱动、生产需求驱动”等开展互动教学

课程甄选国内外水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从而实现提升专业素质和拓展视野的课程目标;课程将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融合,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地方生产需求,设计综合大实验,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调查报告,体现了产学融合、服务地方的特点。

(四)设计多元化考核体系

课程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践操作、协作交流、资料搜集、创新能力、情感价值和成果展示八個方面进行考量,线上和课堂同步考核。考核分值分为五个部分:实践环节表现和调查报告(占比25%);水生生物种类现场鉴定(占比20%);研究性小论文(占比10%);自学成果检测和课堂讨论表现(占比20%);卷面考试成绩(占比25%)。

三、“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程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和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全方位立体融合新型教育功能,达成高效课堂。

(一)知识目标

教学团队将富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与具有科研经历的青年博士结合。教师具有扎实的水生生物理论功底和多年水环境、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实践经验。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综合大实验。项目式的大实验,让每位学生都有多次参与各环节的机会,使100%的学生掌握水生生物野外调查方法。

学生通过任务书中的要求进行各小节的自学环节。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在线上的自学进度和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答疑解惑。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本组的自学成果;水生生物未染色的高清光镜图轮番播放,学生通过抢答图片所示种类,为各小组积分,教师进行最终点评和难点解析。学生自我责任感和小组荣誉感,使学生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丰富的资源库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鉴定四大类水生生物中的主要种类。水污染事件、水环境治理等案例分析,国内外研究前沿介绍,学者专著中水域生态系统在时间轴上的变化分析,使学生能深刻了解自己学习的这门课程如何应用于渔业生产和水环境修复与保护等领域。

(二)能力目标

学生在完成课程综合大实验后,仍然保持浓厚兴趣,主动跟着课程团队教师继续做相关课题。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研创项目2项,校级重点项目6项,校级一般项目13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两届毕业生,因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以及开阔的思维,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社会影响力

“水生生物学”部分资源已在UMU互动学习平台上线,现有4100余校内外学员参与学习、互动和测试;2019年春季学期在智慧树校内课平台上线,已有2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其他同类院校的一致好评。

“水生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在渔业生产、水环境修复与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但学生在单纯理论学习阶段往往无法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待到需要用时,想要再学好,却有很大难度。本研究通过构建高效课堂,从改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多元考核等环节着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师授课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文.水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6.

[2]潘宏博,姜佳枚,王丽卿,等.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討[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

[3]吴朗,张国,刘海侠,等.《水生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7,(6).

[4]闫玉莲,谢小军.新型“教学空间”在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