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2020-05-29

环球时报 2020-05-29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剧场普及

编者的话:遭受疫情重创的文化娱乐演出市场如何走出困境?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一些文化界代表、委员带来相关建议和提案。就此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也与三位政协委员冯远征、张凯丽和潘鲁生进行了探讨。

冯远征:疫情作品不应一哄而上

本报记者 赵觉珵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队长冯远征2018起多了个新身份——全国政协委员。过去两年中,冯远征先后提出科学规划使用国家艺术基金、戏剧教育进校园等提案。今年,冯远征又带着两份因疫情而“临时调整”的提案来到两会:一份围绕支持演出行业复苏,另一份则关于新文艺群体的职称评定,均与当前文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近日,冯远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相信一定有很多人会提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白衣战士的待遇问题,但我在这些领域是门外汉,所以我觉得关注自己的本行业是最重要的”。

私营剧场面临很大资金困难

环球时报:疫情对演出市场特别是话剧市场,具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冯远征:影响最主要是两个方面,剧场和演出公司。首先是剧场没演出了。去年基本所有演出单位都把2020年的演出计划排好了,包括演什么剧目、资金如何使用,甚至一些剧目已完成排练,但疫情让这些都停摆了。我在的北京人艺受到的影响有限,工资不会发不出来。但私营剧场就会面临很大困难,靠积蓄度日,甚至被迫裁人。可以说,剧场的损失是100%的。

目前北京有5000家具备演出资质的公司,其中80%是私营的。原本它们就是靠演出维持盈利,我曾了解过一家演出公司,它在2019年就已经和剧场签订今年全年的演出合同,还把2/3的演出场次安排在上半年,现在40场次全部取消。虽然国家已允许剧场开放,但要求不能超过30%的上座率,这让演出公司也很为难。因为30%的票房可能仅够场租费,演员、工作人员等其他费用都不够,演出公司可能不愿意恢复演出。即使上座率上调至50%,演出公司也会面临很大压力。

环球时报:您在此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助力演出市场复苏的建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冯远征:我希望国家艺术基金能够提供一些支持。国家艺术基金原本用于支持项目创作,疫情出现后,我希望国家艺术基金可以拿出一部分钱助力演出市场恢复,帮助一些私人演出公司。能够做演出的人都是有梦想的人,很多人都希望看到观众进来,这并非只是单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他们喜爱的事业能够继续。国内演出市场这几年培养得很好,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很高,对演出质量、演出剧目都有很高要求。而这些从业人员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追求。如果真的让他们倒下,我觉得特别可惜。

市场重新培育仍需较长时间

环球时报:您认为演出市场的恢复需要多长时间?

冯远征:疫情完全过去后,演出市场的重新培育可能还得较长时间,这还是比较乐观的预测。打个比方,如果明天就可以摘口罩了,可能有很多人下意识地还会戴着口罩;如果明天能进剧场了,也许仍有一部分观众还是不会来,人们需要一个心理修复时间。因此,在明年的恢复期中,演出市场也会很艰难。国家艺术基金如果这时能资助他们,不仅补贴票价,也可以针对每一场演出给予一定的补助,会让他们能够有生存下去的机会。

环球时报:疫情期间,您所在的北京人艺的排练、演出有哪些调整或创新?

冯远征:疫情期间,人艺要求青年演员通过视频进行剧本朗读,而且不仅是视频,还会做直播,就像演出一样,效果还是不错的。虽然只是剧本朗读,但我们希望演员能够一直在一种状态中。疫情让人在家里待着闷的时候,不仅是躲避疫情,也会在你没有意识的时候消耗自己的能量。如果没有人去提醒或者没有人去带动的话,演员可能三四个月后再回到剧场,演戏都会很吃力了。

现在出现的“云戏剧”“云剧本朗读”等,可能开启了戏剧的新的艺术形式。特别是5G等新技术可以让网络宽阔无比,我们或许可以演一部话剧,由北京的艺术家和上海的艺术家共同完成——同一个时间穿上服装、打上灯光,共同在网上演一部戏,大家通过视频来看。我们还可以拓展到全世界,可以与英国、意大利等国的艺术家合作。

环球时报:文艺领域在未来是否会兴起一股疫情主题的创作潮?

冯远征:一定要创作以疫情为主题的作品,这也是能记录下这件事并留存下来警醒世人。已经有很多人都投入在以疫情为主题的创作中。我前一段在北京政协开会的时候,提到过应该有规划,不要一哄而上。以话剧为例,如果一下子出来20部关于疫情的戏,我觉得有点不太合适,不应该去蹭热点,而是要扎扎实实、真真正正去反映疫情故事。如果一哄而上的话,就可能出现粗制滥造或者没有生命力的作品。▲

张凯丽:普及朗诵艺术 有新内容

本报记者 李司坤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影视演员张凯丽在提案中呼吁进一步推进朗诵艺术普及,更好地发挥其艺术与社会化功能。谈及为何会产生推广普及朗诵艺术的想法时,张凯丽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她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真善美的艺术精神传递给更多观众。“我也希望通过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来为朗诵艺术更加普及化助力。”

在张凯丽的提案中,她呼吁“朗诵进校园”“朗诵进万家”,相关行政部门应为朗诵艺术的发展保驾护航,加大朗诵艺术相关社团扶持力度,编写、录制一批诵读出版物。专业人士应深入基层,身体力行普及朗诵艺术,文化部门也应组织群众性朗诵大会。她还呼吁要多在港澳地区开展朗诵活动,并开展“一带一路诵读行”。在张凯丽看来,朗诵这种艺术形式,既可以是古典的、字正腔圆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多元的。她认为,从形式来看,朗诵可以更好地与科技融合,在满足听觉的基础上增强视觉化效果,同时还可以在互动性上有所提升,比如名家与百姓共同参与线上云朗诵等,都是非常好的形式。“而且我认为,朗诵不应仅局限于普通话,也应将优秀地域文学作品及百姓生活状态用各地方言展现出来,这对我们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从内容上看,张凯丽认为朗诵不应仅仅局限于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还应鼓励创作更多原创作品,来反映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反映百姓身边真实的生活状态及点滴感人瞬间。

张凯丽回忆说,今年1月3日,中国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上演,“我和同行们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唐宋风骨的诗意开年演出,我从观众热情的掌声与喝彩声中,感受到了大家对这台演出的喜爱”。张凯丽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唐诗宋词等这些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成就,那他的血脉里会少了一部分重要的文化基因传承。“我想只有更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它、传承它,那‘文化自信就自然而然由心底产生了。”

“朗诵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文化承载量是巨大的。古往今来的众多中国文学名篇佳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朗诵恰恰是一种很好的展现名篇佳作魅力的艺术形式。”张凯丽说,“对朗诵的深入普及推广,其实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间接普及推广”。她认为,开展“一带一路诵读行”活动,沿着“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展演与交流研讨,借助万里丝路的地域优势与文化心理认同感,“一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播撒到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能让不同文明之间产生新的火花,‘和而不同之中,我们的文化自信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剧场普及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未来的超市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开心剧场
开心剧场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