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劳动与实践教育的现状研究

2020-05-26陈湾湾侯德红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劳动青少年

陈湾湾 侯德红

摘要:习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本文通过梳理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总结,对当代我国青少年劳动与实践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及其对策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现今的中国教育中,劳动教育所占比例实际有多少呢?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变成了纸上谈兵并且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甚至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孩子大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调查显示,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显然,在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青少年自理能力的缺失與劳动意识的淡薄显而易见,这着实令人担忧。这种不会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反映的正是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短板——劳动实践教育的严重缺失。

学生不爱劳动,首先是家长不重视劳动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四位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从小被过度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许多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习惯性地包办代替,因此,孩子的劳动意识很难形成。其次是学校劳动课程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难以真正落实。一方面安全问题使劳动课程的开展受到阻碍。学校是校园安全的责任者,如果学生在校出现安全事故,学校脱不了干系,有了这样的压力,就使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上畏手畏脚。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劳动课程要求不严格,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劳动课无条件为文化课让步的现象在校园里很常见。第三,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有失偏颇,这是困扰劳动教育开展的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迫于升学的压力,一些教师将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看成是对立的,认为学生劳动占用的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就少,学业成绩就会下降。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教师经常理所当然地侵占本该属于劳动教育的时间进行知识传授。家庭与学校双向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小就偏离了方向,衍生出的是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心态与行为,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眼高手低,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因此,切实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有数据表明,64.7%的青少年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面对当今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我们要更新观念,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劳动,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一是落实好已有的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三是组织校外劳动实践,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要求学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并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习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开展青少年实践与劳动教育,对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切身体验,升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真挚情感,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提升青少年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把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着力在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不断探索实践,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携手奋进!

基金项目: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实践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建设研究》,编号CSDP19FS12201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劳动青少年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