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时间观的突破—回归佛教心性之道

2020-05-26李孟

青年生活 2020年11期

李孟

摘要:由于之前讨论过的康德时间观的局限性而形成“时间困境”。从时间的顺序性可以推演出其本源在真正的无差别的时间实体,回到时间实体超越时间表象之道就要抛弃逻辑思维,抛弃人的先天直观形式,回归到佛教所阐发的心性之道。

关键词:时间困境;时间实体;心性之道

一、康德先天直观形式的局限

我们之前讨论过,在康德那里,一切现象变化通过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而被主体认识,而作为人类先天直观形式的时间只能把握到的是一维的时间,一维的时间进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如此就造成了一种“时间困境”,难以跳出一维时间,不能见到时间本体。

二、从时间表象到时间本体

根据《系辞》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万事万物都有其对立面,时间也不例外,有序的时间必有其相对的无序的时间,而有序时间和无序时间作为阴和阳对立的“两仪”,二者必统一于“太极”,可以说是时间实体,即湮灭的有序和无序、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真正的时间,也就是时间本体,而时间本体并非在有序时间和无序时间之外,二者只是时间的本体的两个相,时间本体好比一湖水,有序时间和无序时间就如同水上的波纹,时间本体具体显现什么相则取决于观察者的认知形式。

2.1时间三相位的三种认知形态

在下圖中,A、B、C三点分别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

2.1.1有序时间

在一个有序的时间认知中,是A先于B,而B先于C,这时主体从有序的时间中形成逻辑思维,例如:原因在先,结果在后;12345……或ABCDEF……等抽象数字和字母序列;树从小到大,人从婴儿到老人,从生到死,等一系列从……到……的逻辑顺序,这时语言清晰,可以完整表述,思维和语言具有一致性,思维将影响语言。

2.1.2无序时间

在一个无序的时间认知里,可能是C先于B,而B先于A,也可能是B先于A,而C先于B等等多种组合,这时时候主体无法形成逻辑思维,无法把握表象世界的运行规律,造成一种逻辑混乱的状况,在有序者看来无序者表现为思绪杂乱、语言混乱,说话颠三倒四,无法形成体系,大多归为精神病患者,只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如此,只是他们的直观形式时间不同于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有序,是无序的。

2.1.3时间实体

在真正的时间里,时间的三相位A、B、C是同时存在的,三相并存的状态,顺序性的虚假的时间消失了,逻辑思维已经无法把握,语言更是无法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推断:因果并非不存在,而是没有的顺序性,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生死同时;宇宙生成与毁灭并存,生灭同时,一些时间上的分别都消失了,这是一种时间上的超越,这更像是把握到了真正时间后的觉悟状态。这种时间状态已超出现象界,人类先天直观不能把握全体,只能把握到真正时间的顺序性以一个相。

三、回归佛教心性之道

3.1时间困境的跳出

逻辑思维本就是主体通过对已经加工过的真正的时间的顺序性不断的实践认识而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想要超越顺序性的时间,跳出时间困境,进入到真正的时间,必须抛弃逻辑思维,同时也要抛弃人所带有的先天直观形式,因为二者本就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统一,(这种直观形式和逻辑思维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里暂且不讨论),问题在于如何打破这一困顿,达到时间的超越。

3.2作为方法论意义的禅宗法门

我们可以从佛教入手,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参话头”是其特有而极为流行的修持法门。所谓“参话头”就是借助一则参禅者不明白意思而又满怀好奇极力想弄明白的禅门公案或公案中的某一问答、某一说法乃至某个字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则公案乃至一个字一个词上。例如著名的“吃茶去”公案,唐代从谂禅师在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禅修时,有僧来拜谒,他问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有僧来观音寺,从谂问“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从谂说“吃茶去!”院主不解其意,遂问师曰“何以来者说‘曾到或说‘不曾到都说‘吃茶去!”从谂照说“吃茶去!”这一来一去的问答看似驴头不对马嘴,丝毫没有逻辑性,思维无法把一问一答进行逻辑的连接,刹那间会起一个“疑情”,这时意识之流被截住,逻辑思维被打破了,当“疑情”打成一片,持续到一定程度时,会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此时会超越一切有顺序性差别的时间表象,照见无差别的时间实体。

3.3佛教心性之道

顺序性时间在佛教可看做为生死彼岸的时间,而三相并存的真正时间可看为涅槃彼岸的时间,察觉到前者的是凡夫,而超越了前者进入后者的是圣者,前者的世界是现象界,后者的世界的真实界。两个世界本就是不二的,圣者通过打破了逻辑思维而超出了人先天认识形式的局限,进而见到了无差别的时间实体,证入了永恒的涅槃境界,可以说实现的时间的超越,但是圣者并非就此消除了时间的一维性,只是从心性上达到了无差别的真正时间,时间从心性上得到了超越。

四、对于时间认知的启示

人类的感性直观只能把握一维时间,而一维时间经过了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了逻辑思维。之前学者大多是从逻辑思维进行反向演绎,推理出三时同时的时间本体。但是,还在时间困境的圈内,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就好像一个人无法把自己举起来。而佛教禅宗参话头的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形式打破了时间困境,使主体真正直觉体验到了时间本体,而非思维上的演绎。可以说,跳出时间困境,见到时间本体,佛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禅宗参话头这个法门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上的突破。佛教唯识宗中而把物理时间还原为心识的功能,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时间是依于色法(物理现象)与心、心所法(心理现象)假立的表象形式。在用佛教唯识宗反观西方哲学推导出的时间本体,只是在前六识做功夫。佛教认为人所察觉到的一切变化,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归根到底,外界、外界的变化、包括康德所认为的人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的逻辑思维都是心的作用。一切的根源是心,一维的时间是心的表象活动,认识到心的本体则能见到无差别的时间本体,时间的超越的路径终究要回到心性之道。

参考文献:

[1]《易传·系辞上》

[2]秦萌.不二法门与禅宗参话头

[3]龚晓康 杨荔薇.实体、心识与超越—佛教时间观的哲学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