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研究院的发展思路与管理策略

2020-05-26朱晓明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3期
关键词:部属校地校级

朱晓明

摘 要:地方高校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创新学术组织模式、加强研究院建设是地方高校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的重要途径,在研究院发展思路上应慎重创办高等研究院、抢先发展校地共建研究院、精心打造校级独立研究院,并且要不断完善研究院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院;发展思路;管理策略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大学科学研究重要载体的科研机构在组织模式上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以往附属于院系的实验室、研究所(中心)等科研机构,正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研究院。[1]近年来,国内研究型大学特别是部属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学科、人才优势,大力推进研究院建设。目前各高校官方网站“院系设置”栏目中,一大批研究院已被部属高校纳入院系序列,例如清华大学有12个,北京大学有9个,山东大学有7个,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部属高校研究院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校内地位显著提升。发展迅速的地方高校近年来也纷纷开始建设各类研究院,以设立研究院来突破学校原始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瓶颈,已成为当前高校科研发展的新趋势。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而非“啦啦队”,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基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在研究院发展思路上不能盲目照搬部属高校,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模式,同时要不断完善研究院管理策略。

1 高校研究院的类型

研究院按照性质可分为教育性质、企业性质、政府性质的研究院机构,如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目前,作为教育性质的高校研究院主要有高等研究院、校地共建研究院、校企共建研究院、校级独立研究院等类型。

1.1 高等研究院

1930年,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建立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是全球第一所高等研究院。弗莱克斯纳的理念是建立一个纯理论研究的柏拉图式的学院,可以说是“为了学术而学术”。高等研究院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纯粹的学术研究。研究院不受外界干扰,致力于纯学术的基础性、前沿性的“高深学问”。第二,充裕的经费保障。研究院的资金主要来自基金会捐赠和私人捐助,研究人员无需为申请项目、筹集经费而忙碌。第三,顶尖的学术团队。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现有27位终身教授,多为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第四,鲜明的学科融合。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下设数学、自然科学、历史研究、社会科学4个学院,各类精英在学科交叉融合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2]

1.2 校地共建研究院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举措,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3]在性质上,校地共建研究院是高校发挥自身科技和人才优势,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建设经费和给予政策支持,合作共建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科技创新平台。在功能上,校地共建研究院具有开展技术研发与中试、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服务、培养高层次技术专业人才、孵化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功能。在组织架构上,校地共建研究院内部设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地共建研究院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高校与城市依托多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多領域协同创新而联合建立的综合性研究院;第二种情况是高校围绕城市某一产业或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研究院。[4]

1.3 校企共建研究院

校企共建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等)是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是指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由企业提供研发经费,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从事解决技术难题、实现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等内容的研究机构。[5]校企共建研究院一般由高校下设学院牵头,并有一定合作期限,例如2017年5月成立的“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挂靠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期5年。校企共建研究院大多以横向合同形式管理,合同到期后可根据校企双方意向续签合同。

1.4 校级独立研究院

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大学的院系逐渐从以教学为主转向教学科研并重,成为开展科研活动的主体,依托院系建立了一批实验室、研究所(中心)等科研机构。这种科研机构组织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大学的科研发展,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原有的科研机构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部分高校开始建设校级独立研究院,赋予研究院独立的人事、财务、研究生招生等权利,对发展迅速的研究院还实行“特区政策”。

2 地方高校研究院的发展思路

部属高校在研究院建设上起步早、发展快,在发展模式上近年来主要呈现出高等研究院“热门化”、校地共建研究院“一线化”、校级独立研究院“学院化”、跨学科交叉研究院“普及化”等特点。部属高校研究院发展模式对地方高校提供了经验与启示,地方高校应在学习借鉴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概括来讲,一是要慎重创办高等研究院,二是要抢先发展校地共建研究院,三是要精心打造校级独立研究院。

2.1 慎重创办高等研究院

当前,我国高等研究院建设呈“井喷”态势,大量高等研究院在中国大地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共有高等研究院50余个,其中部属高校建设的数量超过三分之二,可以说建设高等研究院已成为部属高校的“热门”选择,如浙江大学建立了人文、求是、数学(筹)3个高等研究院,是数量较多的。首批国家一流大学中有20所部属高校建立了24个高等研究院,其中15个为人文社会科学类,如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等,大多在从事基础科学和高深学问研究。

地方高校中如苏州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也都建设了高等研究院。除了深圳大学和南昌大学,其他地方高校的高等研究院大多是2017年之后建立的,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圳大学和南昌大学在高等研究院建设上起步较早,发展进入相对成熟和稳定阶段,其发展模式可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是2014年成立的一个包含本科与研究生培养、侧重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校内综合办学单位,研究院围绕海洋资源与环境、功能材料、生物技术、金融科技等交叉领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尖端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特色创新人才和研究成果,助力深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据其官方网站介绍,2014年至2018年间,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每届招收本科生60名左右,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30名、博士研究生10-30名。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2007年成立,旨在延揽会聚海内外学术人才、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鼓励保障潜心研究、营造科学创造的土壤和平台。研究院致力于具有中长期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培育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种子,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技术在材料、能源、生物领域的应用。在人才培养上,研究院实行了“本硕实验班”,每年在南昌大学新生开学前選拔产生35人,汇聚了相关学院的精英学生,并且实行滚动竞争机制,以保持本硕班学生拔尖优秀状态,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12人、博士研究生1-2人。

通过对高等研究院发展比较成熟的深圳大学和南昌大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地方高校高等研究院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一是偏重于高新技术研发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注重从本科新生中选拔尖子生提前加入研究团队,承担了部分本科生培养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加入了建设高等研究院的行列,但这并不是一个积极信号,地方高校在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上应该慎之又慎。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地方高校高等研究院在自身价值取向上有其矛盾性。[6]地方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大使命和战略选择,如何将服务地方与自由探索有机统一,将是地方高校高等研究院在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个难题。第二,地方高校高等研究院在人才储备上存在较大短板。真正能满足高等研究院建设要求的学术精英在我国仍然很稀缺,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能力偏弱,没有学术“大咖”带队,高等研究院难以展示其“高等”。第三,地方高校高等研究院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充裕的科研经费是高等研究院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保障,而这恰是地方高校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当前地方高校科研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科研项目,但这并不是地方高校的优势。

2.2 抢先发展校地共建研究院

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高校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共荣共生、协同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争得主动。校地共建研究院以一种全新的创新合作模式,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连结高校与城市的重要纽带。部属高校较早开始了校地共建研究院的探索。1996年,全国还在探讨科研院所改革时,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大胆创新,共同创建了全国首个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随后,部属高校纷纷迈出了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的步伐,选择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等铺开共建研究院的“大网”,呈现出鲜明的“一线化”特征,特别是集中在GDP排名前茅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深圳市为例,2000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10余所部属高校先后与深圳市政府共建了研究院。近年来,部属高校开始聚焦新一线城市,开启了新一轮校地共建研究院的高潮,像苏州、杭州、青岛、宁波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特别受青睐,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10余所部属高校与苏州市政府共建研究院,出现了“扎堆”现象。

部属高校热衷于与一线城市共建研究院,主要还是缘于一线城市的强大经济实力,名校与名城合作,双方可实现共赢。受“名城配名校”这种社会主流认识的影响,地方高校选择与一线城市共建研究院的难度较大,不少城市对高校入驻设置了“门槛”,只准优质高校进驻。例如2016年2月,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严格规定引进高校的条件。如果说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是部属高校选择共建研究院的主战场,那么发展迅速的地方高校近年来则纷纷开始在经济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甚至县级城市发力,如苏州大学在南通、张家港、常熟等,上海大学在绍兴、泰州、嘉兴等,江苏大学在常州、扬州、泰州等,都与地方政府共建了研究院。抢先发展校地共建研究院,也成为地方高校提升原始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的战略选择。

地方高校在与城市共建研究院上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特别是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例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广东工业大学在广东的佛山、河源、汕头、惠州、肇庆等城市都设立了校地共建研究院,在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校地“双赢”。二是合作城市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已经不局限在地级市。近年来,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的昆山、张家港、江阴、常熟、慈溪等县级市已成为地方高校甚至是部属高校抢先合作的对象。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之后面临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由“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到“产业城镇化”的转型是地方政府的发力重点,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研究院开展科技合作是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地方高校应在充分调研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优势学科和科研团队,将校地共建研究院打造成高校服务地方的桥头堡和新名片。

2.3 精心打造校级独立研究院

高校发展校级独立研究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的需要,依附于学院的科研机构缺乏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缺乏科研自主权,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二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现代大学必须具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的科学研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联动、快速反应。

部属高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建立校级独立研究院。例如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工程与科学研究院,开始尝试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新体制。该研究院是在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以基础研究为主,兼有应用研究的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实体,在校内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7]部属高校在当时就已经意识到了“系所合一”(研究所附属于教学系)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科研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部属高校校级独立研究院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发展快速的研究院规模、实力持续走强,若干研究院已被高校纳入了院系的序列来管理,除了配备院长、副院长外还设有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呈现出研究院管理模式的“学院化”。

地方高校受自身科研基础、人才团队、科研经费等因素限制,在校级独立研究院建设上起步较晚。地方高校独立研究院“学院化”的程度不高是一个鲜明体现,被纳入院系序列的研究院极少,如深圳大学1个、上海大学1个、南昌大学1个等。虽然不能以“学院化”研究院数量的多少来衡量学校的科研水平,但可反映出地方高校研究院目前的发展规模和校内地位与部属高校相比还有差距。部属高校研究院“学院化”的趋势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了研究院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积累的过程,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地方高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精心打造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校级独立研究院。

總体来说,应特别注重以下三点:第一,要注重将独立研究院打造成招才引智的主阵地。人才是第一资源,特别是像研究院这类科研组织的发展,更加需要高端人才来引领,地方高校一方面要依托学校现有高端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在国内外选拔学术造诣深厚、作风正派、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大家”担任研究院学术带头人,围绕其打造一支科研实力强、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科研团队,将研究院打造成吸引人才栖息的梧桐树。第二,要注重将独立研究院打造成服务地方的金招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寻求新增长点和内涵发展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地方高校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实体研究院的设计与建设必须与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紧密互动,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第三,要注重将独立研究院打造成学科交叉融合的试验田。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实体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均应是跨学科、跨院系的,并且不适于由院系来管理,大部分地方高校科研条件本来就先天不足,更要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科研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决定了高校必须开展跨学科交叉科学研究,这是一个大趋势。跨学科交叉研究院已经在部属高校出现了“普及化”的态势,部分重点高校更是直接建立了以“交叉”二字命名的研究院,如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更应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大力推进文理工医交叉融合。

3 地方高校研究院的管理策略

一流科研离不开一流的科研管理,有效的管理对研究院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就地方高校而言,高等研究院建设不应该成为发力重点,校地、校企共建研究院均要与地方政府、企业签订共建协议或合同以明确责权利,在管理上一般按协议或合同管理,相对直观明了,以上三类研究院的管理问题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与部属高校独立研究院管理模式“学院化”不同,地方高校受自身发展水平所限,其独立研究院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尽快把研究院的架子搭起来并推动其健康有序运行,则是地方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管理策略上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相对于“金字塔管理”而言的。金字塔型组织是立体的三角锥体,高层、中层、基层是逐层分级管理,就高校传统意义的学术管理层级而言,可简单理解为学校(校长)、学院(院长)、科研机构或团队(负责人)三级管理体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形态,校长只要抓住院长这一关键层级即可让学校有序运行。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则由于缺乏组织弹性,而造成信息传递不畅、基层参与决策程度低、高层与基层交流困难等问题,从而导致高层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缓慢,严重影响高层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就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而言,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要将金字塔状的学术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地方高校对学术组织采取扁平化管理可以让学校决策层映射更大面积的科研机构、学术团队,学术“大咖”将会越级得到决策层关注。建设校级独立研究院是实现学术组织扁平化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在探索建设校级独立研究院的初级阶段,在研究院建设与否的问题上,学校决策层要锐意改革、敢为人先,只要有领军人才,只要符合学校自身科研发展规划、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应大胆建设。在建设初期,可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研究院,给人才“安个家”,围绕人才展开建设。一个人才可以带回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可以打造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可以成为学校原始创新的发源地和服务社会的桥头堡。

第二,要高度重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首次提出这个术语,将其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该术语后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就高校科研创新而言,马太效应不仅在科研人员身上起作用,校级独立研究院作为学术组织同样受马太效应的影响。高校以优势学科、资源为依托建设的研究院更容易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从而形成人才高地;优秀人才的成果更容易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从而丰富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进而得到各类政策、资金支持,加快成果转化。同时,高水平研究院的声誉可以加快科研人员研究成果被认可的速度,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反之,一个研究院建立后科研创新上毫无建树,不仅吸引不来人才、得不到资助,人才反而会往校内其他单位或校外流动,最终无法继续创办。地方高校在校级独立研究院的建设管理上,初期可以有需要就建设,“广撒网多敛鱼”,但最终需要建设若干个科研创新能力超强的一流研究院,地方高校之所以不能像部属高校那样采取研究院“学院化”的管理模式,就是因为其研究院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传统学院所具备的影响力。在研究院的建设上坚决不能“撒芝麻盐”,而要“抓牛鼻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越是发展迅速的研究院越要加大对其投入。

第三,要不断完善研究院管理制度。就地方高校而言,校级独立研究院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簇而就,对其管理制度也应当不断去完善。通过分析地方高校近年来制定的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可以发现对独立研究院的管理基本都包括建设门槛、人才配备、运行管理、考核管理等几个关键部分,而且在不断修订完善,这其中有一个共性特征即“分类管理”越来越受重视。南昌大学2017年新修订的《南昌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其分类管理的特征就非常明显,走在了地方高校前列。例如在建设门槛上,规定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设的或纯基础理论型校级科研机构,在筹建申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固定科研人员、实验室面积和仪器设备原值的要求适当放宽。在人才配备上,规定科研机构实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短期聘用和长期聘用相结合”的人才机制,流动兼职人员不纳入岗位总量限制。在运行管理上,分为由学校直管的独立建制科研机构、学校学院双重管理的相对独立的科研机构,学校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科研机构的运行状况,及时改变科研机构的性质。在考核管理上,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在对学院进行年度科研目标任务考核时,对兼职于科研机构的学校正式编制人员,产出的科研成果全额纳入其人事关系所在单位计算;在对科研机构进行考核评估时,对兼职于不同科研机构的学校正式编制人员,产出的科研成果按标注纳入其兼职科研机构计算,若同时标注了不同科研机构,应尊重本人意愿按比例纳入其兼职科研机构计算。另外,深圳大学2015年出台的《深圳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对校级独立研究机构实行三年期综合评估,并且对获得标志性科研成果的研究机构实行免予评估、直接合格的分类考核办法,这非常值得其他地方高校学习借鉴。总之,地方高校要不断完善独立研究院的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

4 结束语

加强研究院建设是地方高校创新学术组织模式、凸显学术组织地位、打造新的学术增长点的有效路径,受自身科研发展水平和办学经验所限,地方高校在研究院建设实践中应积极学习借鉴部属高校的先进经验,同时也不能照搬。在发展思路上要慎重创办高等研究院、抢先发展校地共建研究院、精心打造校级独立研究院,要重点做好校级独立研究院的管理工作,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高度重视“马太效应”,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努力推进独立研究院的分类管理,切实发挥高水平研究院在科研创新上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将独立研究院打造成招才引智的主阵地、服务地方的金招牌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试验田,地方高校研究院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华维勇.当前我国高校内设研究院现象探析[J].高教探索,2015(11):32-35,64.

[2][6]李威.高等研究院的现代价值与“中国化”研究[J].教育探索,2016(9):60-64.

[3]何文章,王仲民,宋培培.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7(7):74-77.

[4]百里清風,李凤营.部属大学—城市研究院建设对地方大学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8(6):127-131.

[5]吴军华,范福娟,汲巧真.高校研究院的发展模式、价值及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13-16.

[7] 徐廷相,刘斌.关于重点大学建立研究院新体制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3):12-13.

猜你喜欢

部属校地校级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单位、部属高校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2014 年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一览表
浅谈校地合作载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教部属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