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对策

2020-05-25王靓

文教资料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外语教学对策

王靓

摘    要: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共同认知。本文从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现象入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文化融入、专题讲授、文学作品阅读及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等四种应对之策。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文化差异    对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个抽象而宏观的概念。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载体,是具体而明确的交流媒介。语言受到其所依存的文化的深刻影响,每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语言系统,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又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和互为依存的。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强调和注意两种语言所依存的文化环境差异,那么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习惯用自己已有的语言交流方式学习理解外国语言,难以真正理解外语、学懂外语,在后期对外交流过程中难以真正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1.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现象

1.1习俗文化

1.1.1语言称呼

在汉语中,对于长者和老者,我们一般不能直呼其名,一般尊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但在英美国家,除了在一些特殊的时间、场合外,其余不分年龄大小、社会地位、男女老幼等,都直呼其名。这种称呼仅仅表示平等关系和非正式关系,或者表示关系的亲密,并没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例如,一个六岁的孩子可以直呼他六十岁的爷爷“Tom”。甚至在英美国家有许多晚辈直接重用了自己父辈的名字,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乔治·沃克·布什的儿子就与他们父亲(詹姆斯·罗斯福、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名字相同,而在中国,后辈的名字不能和长辈相重。另外,中西方语言称呼的差异还体现在对亲属的称呼方式上。汉语的亲属称呼细致有别,长辈与晚辈、直系与旁系、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都严加规范、逐一区别。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呼种类相对較少,无论长幼、内外、亲疏等都可以用一个称呼来表示[1]。Uncle既可以翻译成“叔父”“伯父”,又可以翻译成“姨夫”“姑父”“叔叔”“舅舅”等,aunt既可以翻译成“姑母”“姨母”“伯母”,又可以翻译成“婶母”“舅母”“阿姨”等,最具代表性的cousin可以翻译成汉语中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等八种称呼方式。

1.1.2习惯用语

语言的习惯用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和格言等。中英文两种语言都拥有大量生动的习语,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各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习语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汉语中的习语都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例如“瓜田李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解甲归田”等,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化,其习语中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点,例如“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中华文化信仰儒释道,这在习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半路出家”“临时抱佛脚”等;英美国家信仰基督教,习语中有很多关于上帝的例子,例如“God helps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过河拆桥)等。通过两种语言习语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两种文化的比较了解。例如,汉语中的“以牙还牙”,翻译成英语就是“an eye for an eye”;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翻译成英语就是“Love me, love my dog.”;汉语中的“茫然失措”,翻译成英语就是“sink or swim”;汉语中的“准备战斗”,翻译成英语就是“clear the decks”。说一个人胆子小,汉语中有成语“胆小如鼠”,联想到的动物是“老鼠”,英语却是“as timid as a rabbit”,联想到的动物是“兔子”,可见两种语言文化差异之大。

1.1.3物化象征

不同语言文化中同一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中英文语言中都经常拿动物当作比喻对象,从不同的文化语言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同一动物的不同态度。在中国,龙是一种吉祥物,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为人父母都会“望子成龙”“神龙马壮”;而在英美国家,“dragon”(龙)代表了一种凶悍、强大的动物,常用作贬义。在中国,狗经常代表贬义的象征,例如“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等;在英美国家,狗是主人的得力助手和生活伙伴,经常代表忠诚、勇敢、可信赖等褒义、正面的表达。例如,“You are a dog.”(你是个很幸运的人),“He is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 (他很开心),“a dog like affection”(忠诚的爱)。在中国人看来,由于蝙蝠的“蝠”的发音和“福”一样,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蝙蝠代表的是幸运和福气;在英美国家,恰恰相反,蝙蝠通常是跟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普遍认为蝙蝠是丑陋、险恶和嗜血的动物。

1.2思维方式

1.2.1谦虚性与坦率性

中国人待人处事注重谦虚、谨慎,反对自吹自擂,外显个人能力和成绩。所有个人成绩和荣誉要通过他人的承认,还要进行自我否定谦虚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假如自己主动显露所取得的成绩就会显得骄傲自满,再骄人的成绩也会被他人视为卖弄。例如中国人经常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等都表达的是相同的观念。西方人相互交往时强调坦率、真诚,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往往会说些谦虚话,而西方人表现出的则是欣然接受。例如,当你夸赞一个英国人“your house is really beautiful.”(你的房子很漂亮)时,英国人会回答“Thank you, My wife and I designed the house.”(谢谢,房子是我和我妻子设计的)。

1.2.2形象性和抽象性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使用形象思维的人注重的是事物的整体,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习惯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强调整体性。中国人在表达事物时,容易先从事物的整体入手,采取“整体优先”原则,即从整体到部分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例如“河中有三条鱼”“桌子上有一把尺子”“教室里有三十个学生”,先说整体的“河”“桌子”“教室”,后说局部的“鱼”“尺子”“学生”等。与此相反,英美国家的人擅长逻辑思维,他们喜欢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叙述事物时习惯于先局部再整体的逻辑顺序,例如上文中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就是“There are three fish in the river.”“There is a ruler on the table.”“There are thirt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可以明显看出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1.2.3社会性与个体性

中国人在交谈时,经常会询问对方的家庭、年龄、职业、收入等,而当你跟外国人谈及这些问题时,可能被认为是冒犯和失礼。西方人从小就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奉行独立、自主及财产私有,在相互交往时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大家知道,如问一个英国人“你今天吃了吗”,他会理解成你要请他吃饭,而当你问一个美国人“你多少岁了?”“你年薪多少万时?”时,可能会被视为侵犯他人隐私。中国人的人际交往突出的是社会性,如我们常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成语,都强调的是集体力量的强大,强调大家都在一个集体中工作和生活。

2.正视文化差异,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向学生教授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习惯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

2.1课堂文化渗透

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是外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环节,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外语课堂环境。首先,外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创设良好的语用环境,给学生提供外语交流对话的舞台,进而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例如,在讲授“Christmas Day”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制作海报、装饰房间等活动中亲身体验经历圣诞节这一英美国家的盛大节日。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将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到语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文化、学习文化。例如,教授单词时,一定要给学生强调提醒单词的应用背景、范围及和汉语的对照。其次,在课堂数学中可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最后,可以在外语教学课堂上安排一定的话剧、戏剧或者舞台剧表演,学生不但通过语言展示自己所要表演的角色对象,更通过动作、肢体形象等把自己的角色展现给大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文化知识。

2.2專题讲授

教师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安排专门的课堂时间对外国文化进行专题讲解,尤其针对英美国家的一些节日、文化名人、著名文学作品等,一个讲座一个主题,通过系列化的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英美文化。例如:英语中的All Saints Day(万圣节,每年的11月1日举行)是英美国家的传统节日,号称“西方鬼节”,可以给学生们讲解该节日的由来及相关的文化元素,例如南瓜灯、海盗、巫婆、鬼怪面具等,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该节日的认知。文化名人可以选择英国文化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可以讲解他的人物生平、戏剧生涯等,以及他的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经典巨著等。著名文学作品方面,可以给学生介绍《傲慢与偏见》《简·爱》《麦田里的守望者》《呼啸山庄》《飘》等西方经典文学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要等。此外,外语教师还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及留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

2.3外国文学作品阅读

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够锻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另外,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扩大词汇量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词汇。从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了解英美国家不同社会阶段、社会阶层的社交特点、风俗习惯及日常语言运用的特征等,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英语思维。教师可以定期布置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著名文学作品,学习初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篇幅较小的英语文学作品,例如《简·爱》《傲慢与偏见》《三怪客泛舟记》等,让大家在课外阅读的同时感受外国文化,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将语言学习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习。

2.4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可以综合反映英美国家的文化环境、社交特点及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提高口语、听力及其他英语水平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影视作品主要指经典的英文电影,观看方式也不是仅仅了解英文电影的情节,而是反复地听、看和记。英文影视作品是当今英美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很多和中式思维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需要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特点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逐点分析,不断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外语教学不仅涉及语言对象本身,还涉及同该语言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语言所依存的文化环境,应在教学中积极重视文化因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外语的语言环境和表达规律,培养出能够熟练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教涛.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外语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