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0-05-25梁景胡李季霞

文教资料 2020年8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

梁景胡 李季霞

摘    要: 以服务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不同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以上探索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积累了经验。要进一步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水平,还必须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等工作。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特色专业    物流管理

高校的特色需要依靠专业支撑,建设特色专业是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和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对探索推进应用型本科一流专业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出现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定位相似、缺乏鲜明特色等情形。能否形成自身特色已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重要考量,因此,这些情形将影响这种类型高校的办学水平。

在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学科积累和区域产业特色是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两大重要考量因素,是保证专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58-61)。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资源,以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关高校和企业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比如,根据不同合作企业用人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培训前置和课程植入,合作制订不同模式的培训计划或定制“特色班”,满足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轮岗实习、人才筛选和人才聘用等内容;以“专业+产业”为特色,形成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这些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都是通过有效整合校企资源的情形开展的。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已然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在选择和培育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以下简称“华立学院”)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1.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实践

华立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在实施“3+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物流管理专业为对象,探索不同的协同育人模式:

(1)2015年4月,与广州新邦物流公司合作,以物流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开设“新邦物流教学班”,实行“前置课程+实习+就业”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是由企业安排教师完成前置课程“物流经营实务”的教学和考核,通过考核和实习面试的学生在第四学年被安排到企业岗位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企业优先录用这部分学生。

(2)从2015年11月开始,华立学院组织三年级学生报名参加由广东海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OMG实习生计划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开展OMG实习生计划,实行“项目化实操+实习+就业”的育人模式。合作企业以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课题,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小组讨论,进行探究式教学。次年3月各组根据项目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及面试,通过面试进入决赛的同学,可获得合作单位的实习岗位,第四学年安排到合作企业岗位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实习结束后企业优先录用这部分学生。

(3)2018年4月,与团省委、广州领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广东省跨境电商(阿里国际运营方向)定向委培班,由团省委牵头,合作企業派出培训人员对通过面试的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有关跨境电商方面知识的集中培训和考核,实施“企业课程学习+应届实习+就业”育人模式。以上合作模式都以大学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取自愿报名、合作企业面试等方式挑选报名的学生,由企业派出教师或与校内教师共同对参与学生进行培训(或教学)和考核,通过考核(或获奖)的学生可以获得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和相关课程学分的认定,并在毕业后选择合作企业就业。

(4)从2019年开始,华立学院与京东集团华南区域分公司(以下简称“京东集团”)合作共建“京苗班”项目。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以自愿报名和面试考核的方式参与“京苗班”,参与京东集团开展的“企业课程学习+每学年轮岗实践+应届实习”的不同阶段校外教学。并且,京东集团承诺为完成“京苗班”学习的学员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已在2017级和2018级物流管理专业各建立了一个“京苗班”,并于2019年3、4月实施了第一期的企业课程学习与轮岗实践活动,参与“京苗班”的学生通过合作企业考核后,可进行部分课程的学分置换和获得部分公选课程的学分。第二期的企业课程学习与轮岗活动将于2020年3、4月开展。

2.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以服务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的趋势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学校所处区位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更好地为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华立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探索逐步明确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聚焦电商物流和智慧物流为方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抓手,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的契合,着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强化物流管理的现代化技术与手段训练,促进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定位,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是适当减少了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对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通过校内实训或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部分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自学等方式完成。二是根据学院的相关政策,增加以证代考获得课程学分的课程门数。鼓励学生报考职业技能证书,并结合校外实践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学分置换,相关理论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与课外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培育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拓展行业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如,与京东集团、广州海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丹马士环球物流(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州新邦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需要。并且,华立学院已经依托上述多家企业分别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并逐步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水平。

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师通过在企业参与工作实践丰富实战经验,来自企业的教师则着重抓教学技能培养,不同来源的教师之间共同交流经验,促进教师队伍能力的发展。首先,每年利用暑假派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师到合作企业驻点参加企业实践和培训。参加实践和培训的教师通过实地学与练,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企业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其次,聘请行业专家开设讲座和授课。通过“毓秀讲堂”和“企业精英走进校园”等专题活动,邀请企业的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和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任務,拓宽学生的视野。再次,聘请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和指导毕业论文。并且,聘请合作企业高管或行业资深员工担任本专业的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为本专业建设改革建言献策。

(4)完善相关管理措施。

由于要加强校企合作,结合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完善校外教学管理制度和实习基地建设制度。修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手册》,重新确定校企合作内容范围和合作方式,细化合作企业的遴选标准等,以利于搭建共融的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构建多梯度、分层次和组合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课程学分置换的具体措施,以及制定奖励办法以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竞赛等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校外教学管理,促进校外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上实践探索,通过校企合作以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及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为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实践依据。

3.进一步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建议

(1)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切合学校实际融入专业特点是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立足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特色。根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以聚焦电商物流与智慧物流为方向的专业定位,华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可从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构建理论教学创新、实践强化、开放协同、职业发展“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要注重优化结构,突出应用,以深化校企合作,发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势,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要精炼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2)深化校企合作,改进协同育人模式。

产业的发展需要特色专业提供智力保障,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产业提供实践支撑[2](53-57)。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深化校合作还需在校企合作方面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须是利益共同体和育人共同体,使校企之间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系。比如,校企合作共建校企业大学,使企业员工培训与学生教育相结合等。

相比较于其他模式,华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3+0.5+0.5”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和特点,需要在相关岗位上进行较长时间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过于频繁的工学交替教学方式并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安排学生入学时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随着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深入,学习形式调整为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交替,到了大学最后一年,学生在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3)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减少。人文素养是学生后续职业素质能力拓展的重要基础及创新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孕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是重要的育人内容,不可偏废。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文、史、哲、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融合起来,开设包括人文实践环节在内的综合性人文类课程,将部分人文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的知识性文化成果融入教学各环节,通过课程教学传递人文知识,发挥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将隐性人文知识外化为人文行为,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及对课外活动的引导,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增加人文教育内容和元素,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培养人文精神。

(4)构建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及时纠正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确保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的匹配[3](42-45)。因此,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应成为专业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4](66-68)。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本科专业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教师定性评价与学科专业评价互动机制,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体引导本科生的教育作用,又有利于增强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于特色专业的适用性。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线上课程平台建设和做好教材选用等配套工作。配合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适当减少线下课堂教学课时数,以项目带动课程建设的方式,完成线上线下课程融合建设和配套完成校企合作平台项目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平台。在教材使用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和物流行业实践的新发展,以及根据物流技术更新和职业岗位要求变化,实行课程内容动态化管理,结合精品课程项目建设,选用或开发立体化、多媒体、案例式的专业教材。

总之,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服务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深化校企合作,改进协同育人模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配套措施保障育人过程的效果和质量,可实现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晞,顾永安,张根华.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推进策略——基于江苏20所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调研[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

[2]汤易兵,李勤,姜辉.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原则、评价与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7(07).

[3]张灵.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内涵解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4]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华立学院丹马士环球物流(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项目立项文件号:粤教高函〔2017〕214号)。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