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

2020-05-25李玉亭

文教资料 2020年8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李玉亭

摘    要: 本文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理论阐述研究现状,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条件和“五重构、五实现”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校企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    商科专业

2017年底,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举措,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改革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理论支撑

1.协同理论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作为协同的各方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相互帮助。政府给予有效的协同育人政策指导,并为协同育人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条件;企业提出用人需求,参与育人过程提高社会知名度,得到优秀的人才,同时节省招聘、培训成本,以税收等方式回馈社会;学校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需求培育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提升培训,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提高综合办学能力。协同的三方长期紧密合作,达到共赢。

2.产学合作理论

职业教育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应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出岗位需求,高校根据此需求,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进行重构,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可以接受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二、研究现状

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PhilipJ.Foster在《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一书中首次展开“产教融合”的研究。德国在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了“双元制”模式的内涵,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重教育下,成为理论和实践都达标的优秀人才。加拿大政府为了发展职业教育,每年为其提供大约80%的资金支持。澳大利亚“TAFE”课程,根据当地的就业需求开设职业课程,很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就业。

我国从2005年在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提出“校企合作”,到2019年10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政策指导。国内很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李晓红(2018)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存问题,提出构建创新模式,职业院校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实力;李亚查(2019)分析了以中职汽修专业为代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组建实习活动等措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分析——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商科专业基本情况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商科职业学校,商科专业具有深厚的发展历史和积累,商科专业共有学生5000余人,教师80余人,有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贸易实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国际商务11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两个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该校成为山东省优质校建设单位,商贸类专业群确立为重点专业群并获省级财政支持。

目前校内设711实训超市、菜鸟驿站、酒店实训中心三大可供商科专业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接受较多的是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会计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实习时间为课余时间。大三学生多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2.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发展成效

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展开,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获得教育部“山东省邮政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与课程岗融合教育试点院校”“全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校企合作促进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优秀院校”“山东省邮政行业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优秀案例奖”等荣誉称号,获得了如下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现有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受益较多的是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的学生,实习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全面了解岗位的工作流程,快速、扎实掌握工作技能。这些学生与没有进行实习的学生相比,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

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企业密切深入合作,高校教师获得了企业的项目,丰富了教学资源,企业通过合作获得了一定的利潤。

(3)加深校企合作程度,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学校和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相互沟通,深入合作,增进了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的发展合作打下了基础。在合作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得以汇集融合。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校企协同育人的进展,大部分专业都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例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将“商科综合素养”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此课程包括服饰搭配与职业形象、点钞技能、沟通心理学、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PPT精品制作等内容,每周2课时,每9周结课一次,每学期上两轮次。

3.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合作接口。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本应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现状是,高职院校实际培养的一些学生并不具备应有的技能,无法适应技能性稍高的岗位。导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的岗位定位为基础岗位,这种岗位的特点是所需技能较低,比如收银员,属于稍加培训就能上岗的工作。另外,有的商科专业偏向管理性工作,比如财务管理,企业通常不会让刚走出学校的学生从事此类型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胜任此种岗位。企业经常需要安排行业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行业专家要具备较丰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对企业的业务较为熟悉,能够切实解决企业的实务问题,高职院校教师成长不足,虽然具备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务操作经验,离行业专家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而且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授课任务较重,很难有时间、精力与企业密切合作,潜心研究企业的业务,为企业解决难题。另外,很多时候,企业需要对业务保密,也不能完全公开数据信息,比如一些财务数据,导致一些高校教师缺少学习实务知识的机会,很难成长。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校企协同育人缺乏合作的接口。

(2)缺乏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往往是学校比较主动,企业比较被动。根据趋利原则,就业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协同育人,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为学校创造好的口碑。但是对一些企业来说,他们往往追逐利润最大化,市场对利润目标影响更大,协同育人带来的好处有限,比如降低培训成本、降低招聘成本、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等,可以通过招聘跳槽的有经验的员工、只做企业宣讲不参与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的协同育人等方式基本达到预期成效。

(3)多数商科专业的合作企业所需岗位少,导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多数商科专业比如:财务管理、会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在企业中的岗位较为稳定,人才流动性弱,且每个企业的岗位较少,需要这种类型的岗位的合作企业往往不愿花费太多精力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其跟高校的合作方式仅仅是需要招聘人员时,才会让高校推荐候选人,企业在此范围内进行筛选,或合作多停留在安置学生实习层面。另以财会为代表的专业由于岗位特点,企业接受实习生的规模有限,顾及商业秘密和资金安全[1](35),导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4)企业对协同育人的理念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私营或个人企业,对协同育人的理念没有太多认识,更多的是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廉价劳动力,很少参与到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中,没有意识到人才培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甚至认为协同育人会增加额外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未来能否带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在校培养的学生最终并没有加入本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企业生存的问题更重要,与生存比起来,协同育人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不能吸引企业,因此,企业对于协同育人缺乏主动性。

(5)校企协同育人相关法规缺少。

我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还处于探索发展期,还没有形成长期、成熟的机制。虽然国家十分关注,也给予极大的支持,颁布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激励政策和指导文件,但目前还是没有专项的法规来约束相关各方的行为,校企双方对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并不明确,协同育人工作主要依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2]。而且,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与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也不存在一种可以完全套用的育人模式,从宏观角度设定法规,为合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显得十分有必要。

(6)校外实训课程缺少有效监督机制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三时需要进行校外实训半年到一年。学生在校外实习,基本是分散在各个区域、各个企业,统一管理难度较大,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考评学生的校外实习,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也不能进行及时的指导,校企协同育人效果受到影响。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1.校企协同育人实施保障

(1)政策保障。

首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与实施,需要政府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良好的合作环境,约束双方的行为。同时,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负责建立校企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对校企协同育人方案进行指导、监管和评价。其次,政府应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内,对协同育人有更多的了解,同时,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激励政策,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再若,政府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的培训,加大建设协同育人基地的资金支持。

(2)技术保障。

借助互联网构建云平台。将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学生聚合在云平台中,实现信息发布、实习监管、合作监管、资源共享、员工培训、成果转化等服务功能,从技术上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保障。

2.校企协同育人路径分析

(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教融合。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在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变革、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由校企双方成立课程体系构建小组,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性教材,丰富课程资源库。在重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加强相关专业的产教融合工作,形成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享成果的新形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2)重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双方各自发挥优势,在政府激励措施下重构合作模式,比如构建区域性的高校企业联盟或高校行业联盟,将有培训需求、招聘需求的企业和高校联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各取所需。联盟会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校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花费较低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吸引合格的应聘者,企业员工需要进修或理论提升,可以进高校或请高校教师进企业进行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校企双方实现合作共赢。

(3)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化评价。

能够胜任相应专业岗位的学生才是合格的毕业生,所以,以岗位胜任能力为考核点评价教学质量,需要形成校企协同育人课程评价体系。一是教学评价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对于学生在实习岗位工作中的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给予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课程成绩中;二是课程应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内,防止学生期末搞突击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三是做好学生健康心理、政治態度端正的培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将成绩纳入学生的考核成绩中;四是结合“1+x”,在资格证书涉及的课程考核中,将证书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其中,使技能考核和岗位证书相融通;五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校外实习监管,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实习作业,要求学生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完成,校企双方能够利用平台及时沟通,加大对学生的校外实习监管力度。

(4)重构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实现多元化办学机制。

加大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建设,一种方式是传统的模式,即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办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等,现有高职院校一般都是“2+1”模式或“2.5+0.5”模式,学生需要有一年或半年的时间进行实训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提供实训岗位,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工作场景;另一种方式是正在探索阶段的较为深入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高校和企业成为二级学院的责任共同体,按照教育部“四个共同”的要求履行各自的职责,形成“一院两制”的办学形式,共建专业和师资队伍,进行资源共享。

(5)重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实现校企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高职院校应根据产教融合的工作重点,集中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需要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锻炼,熟悉企业的工作,提高专业实务技能,丰富实践经验,从实践中获得教学项目,反馈教学过程,同时,企业根据需要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从技能上给予学生指导和考核;企业根据需要请学校专业教师给予理论指导,提高工作成效。校企双方循序渐进地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实现双方身份互认。

五、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将会形成一套成熟、稳定、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使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1]梁小红,徐珊.校财会专业“五重构,五融合”育人路径探析——基于新商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视角[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9).

[2]任雪梅.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27).

基金: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19ZD28。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企协同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