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导学,以考促学

2020-05-25郭景华

文教资料 2020年8期
关键词:考评教学改革

郭景华

摘    要: 本文以怀化学院“文学概论”课程的考试改革为例,说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应按照社会和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地运用考评机制,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进行引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文学概论”    教学改革    考评

在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核心课程,一般被安排在一年二期了,目的是借助这门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以后文学史及其他文学理论课程学习打基础。事实上,因为“文学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且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让初步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望而生畏。长期以来,“文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就在这里。为了改进“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文艺学教研室的全体同仁申报了各级的教研教改课题,通过这些教研教改,担任“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师们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革,“文学概论”教学质量已有明显提高。但通过几轮教改下来,我们也发现,“文学概论”教师“自上而下”的教研教改要获得更大成功,还需要学生“自下而上”地接受配合。在当前充满强烈竞争和功利学习的氛围中,为了激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理论授课之前做好预习,在授课中带着问题学习,在授课之后又能自觉地以理论指导其他文学课程的阅读和学习。作为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课程整个的教学设计,除了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着力外,还必须自始至终有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达到以评导学、以考促学的目的。

怀化学院“文学概论”课程的考核,在未实行“文学概论”考试改革之前,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一般是第一学期(“文学概论”有一个学年的教学任务)期末考查:任课教师只要根据学生平时完成的作业(包括小论文)、考勤再加上期末提交一份小论文即可;第二学期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的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点进行闭卷考试,按照教务处的要求,必须出四种题型以上才算合格试卷。因此,“文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型无外乎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论述等。但多次考试实践证明,这些考查和考试并不能有效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学生只要平时记好笔记,完成作业,并能在教师预定的复习范围中花点时间记忆,过关总不成问题。甚至还可能造成“高分低能者”,即在“文学概论”期末考核中取得高分,一旦用到实际的文学阅读和鉴赏,乃至于文学评论写作,总是满脸茫然无从下手,这在高年级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不难发现。因此,我们决定从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始,对传统的“文学概论”课程考核从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首先,我们针对“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庞杂、跨学科知识特别丰富的实际,在平时教学中有意通过预习作业布置,针对一些概念知识点背景,事先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搜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仔细阅读,加强对学生文学理论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在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文学概论”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加强了平时作业设计的引导,这些平时作业并不是对文学理论教材课后复习题那样简单的布置,而是根据一些重要章节的学习需要,事先布置一个涵盖面比较大的基本文学问题,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在学习“文学本质论”这一章节时,由于我们不准备在这一章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精讲各种文学观念的嬗变,因此设计过一些课题,像“综述一下西方从模仿论到再现论的现实主义文论的发展轨迹”或“比较一下中国的‘感物说与西方的表现说有什么异同?”之类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写小论文,大致了解了某一概念或命题的发展嬗变史。当教学內容完成到一定量后,我们会要求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章节,从一个和现实文学现象关联非常密切的话题或问题入手,写成读书报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供的读书报告,上课时通过抽查,了解学生对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情况,对之做出相应的评价,作为平时成绩。尽管如此,我们在学期期末并不是简单地以平时提交的作业或小论文的平时成绩依照比例打出整个的下学期成绩,而是在期末的时候又设置了一个本学期“文学概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有一定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问题材料《文学市场化及其文学青年的命运》,让学生从材料中所列举的种种文学现实问题,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写一篇600字—800字的小论文。

其次,针对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学习现象,我们加强了对学生文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实际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对当前文学现象和文学创作实例的引导,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查。例如,在“文学概论”学习的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考题的设计,除了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一套期末试卷至少要有四种以上题型)外在维持原有题型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还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做了很大调整,而且逐年增加主观题的分值。在“文学概论”试题中,共设计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批评鉴赏题共五种题型,只有60%题目内容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概论”基本概念和问题的掌握情况,仍留出40%综合考核试题,对学生的理论实际运用能力进行了考查。这道题就是第四题的“材料分析题”、第五大题的“批评鉴赏题”。例如我们在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年一期(“文学概论”教学的第二期)期末考试的试题的第四大题“材料分析题”就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四大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30分,共40分)

根据下列材料所反映出来的文学现象和事实,回答问题:

据报载,从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杂志开辟名为“非虚构”的新栏目,陆续刊发了韩石山、梁鸿、萧相风、李娟等人的作品,在圈内外引起广泛的影响。《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李敬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非虚构”这个词包含着一种争夺的姿态,争夺什么呢?争夺真实。它是把有些在这个时代困扰的问题放到了台面上:文学如何坚持它对“真实”的承诺?小说在这个时代是不是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小说失去的那部分权威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小说家未必是由于小说这个体裁。我们常常明显感觉到作者缺乏探求、辨析、确证和表达真实的足够志向、诚意和努力。希望通过“非虚构”推动大家重新思考和建立自我与生活、与现实、与时代的恰当关系。(摘自《文学报》2010年12月9日第1963期)

问题:

1.怎样理解“小说失去的那部分权威性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小说家未必是由于小说这个体裁”这句话?(10分)

2.根据这段报道及你个人对当代文坛的了解,你认为当前的文学创作出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30分)

这样问题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平时的理论知识积累及能否灵活恰当地运用学到的文学理论,因为只要认真研读了教材,又能够认真听课,按照老师布置作业去做,就不难回答此类问题。根据这样的考题设计,无形中对后来的学生学习“文学概论”课做了一个示范:不但要把“文学概论”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吃透,还要对“文学概论”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有大致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回答视野比较宏阔的材料题。

近几年,随着学校办学定位的调整,文学理论教学突出了对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能力的培养。在期末考试过程中,“文学概论”课程教材的变换,从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对“文学概论”文学理论知识点的考查只占到30%,而把70%的分值留给了能力转化题:材料分析题(30分)和文学评论(40分)。到后来,随着“文学概论”教材的变化(我们近几年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按照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文科教学要突出思政的要求,我们在“文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自然就突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例如在讲到“文学性质”这一章节时,指出要理解文学的性质,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要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要把文学理解为人类的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层面。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文学本质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代、随环境变化的,并以中国自现代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变化说明这个道理。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考试研读材料,深化了学生对文学理论“意识形态”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

——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设计的问题是:

1.请用相关文学理论概括说明文中所反映的问题。(10分)

2.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观点,谈谈如何解决文中所反映的问题。(20分)

因为学期开始前,我就已经布置了学生阅读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讲话,让他们从讲话的背景、内容去做比较,中间还补充了邓小平在1979年所作的报告《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这样,学生其实应该对这些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只要辅以相当的文学理论,对这些报告、讲话进行理论提升,基本上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也是最近强调的人文专业课程要体现出思政教育的生动体现。

另外,我们在平时作业包括小论文的布置中开始注意到中学语文教研教改的动向而设计。中学语文的教研教改基本围绕“课程标准”而进行。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課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了有关“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意见:“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语文课程建设资源共建的意识,树立动态的资源观念,有计划地建设课程资源系统,精选教学案例,学习资源,通过点评、归纳与整理,完善资源库的建设……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这说明,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新时代对人才培养已提出新要求。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必须广泛地拓展课程资源。换句话说,在现行的新时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科书已不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的课程资源。早在二十一世纪初,语文课标研制组就提出:“语文教学不是教科书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的创造加工。”“创造加工工作,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和调整教科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质量等。”我们认为,在目前考察中学教育质量总的考核机制没有大的变动之前,要想让职后的语文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并积极进行教研教改,不如对职前的大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职前素养训练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因此,我们在“文学概论”教学中,就对学生有意识地介绍了大湘西乃至整个湖南的地方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湖南的乡土作家和作品,从而让他们对家乡在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激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我们在教学“文学创作”这个章节时,设计这样的小论文题目:请谈谈沈从文特殊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大湘西匪事文化与湘西作家匪事题材创作的关系?你怎样理解沈从文的《我的创作和水的关系》?等等。这样,通过对这些小论文的布置和讲解,可以基本上让学生理解地方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从而跟当前学术界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的趋向形成某种呼应。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4-10-15.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语文视域中的文艺学与中学语文对接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AGD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考评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