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建设探索

2020-05-25嵇婷耿健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平台建设

嵇婷?耿健

摘 要 为满足时代融合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突破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面临创新升级的任务。本文基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现状,对时代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转型的两大关键——“融合”和“创新”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据此提出关于建设的建议。在进行融合建设时应从资源融合、功能融合、应用融合三个方面着手;在进行互联网产品设计时,应把握精细化、实用化、智能化、大众化等发展趋势,衍生设计创意产品;在进行智慧创新时,可從智慧城市角度,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来进行智慧产品设计,以期达到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创新的目标。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文化融合 智慧创新 平台建设

分类号 G250.7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3.012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in this fusion tim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digital platform is facing the task of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decomposes the two key tasks of the platform transformation: fusion and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fusion construction should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resource integration, func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design of internet products, we should grasp the trend of refinement, practicality,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to design creative products. In the process of intelligent innovation, we can 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5G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based on intelligent city framework, to design intelligent produc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Keywords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Cultural fusion. Smart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召唤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要服务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1],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的参与形式逐渐增多[2],呈现出一种统筹、融合发展的文化建设态势。2019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颁布《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3],提出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的方案要求。同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要求[4]。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面临着融合、创新、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本文主要围绕融合和创新两个关键点,分析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面临的建设任务,并对新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如何实施融合与创新提出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平台的建设者提供参考。

1 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现状分析

1.1 建设现状

“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服务平台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各地区图书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服务需要,积极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阅读服务新模式,在新媒体客户端提供在线阅读、图书检索、活动服务、参考咨询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据统计,全国数字文化馆已有88家试点单位,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进行艺术普及、演出点播、开展线上线下活动[5]。博物馆的平台建设正向智慧化迈进,大中型博物馆已逐步摆脱了展品静态展示模式,通过网上3D导览、文博创意开发,使文物展品“活”了起来[6]。

地区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逐步发展。在嘉兴“文化有约”、上海“文化嘉定云”等平台的率先尝试下,国家于2015年启动科技支撑项目“文化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由此推动了“上海文化云”成功上线,有效整合了城市范围内公共文化机构及社会文化机构的服务资源,为区域综合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创新建设提供了示范[7]。2017年,由原文化部主导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开通上线,构建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提供了框架。同年,各地百“云”开放,截至2018年底,与国家文化云链接的地方综合性公共文化云平台超过49个。

然而,在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存在平台的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不少平台与群众文化需求缺乏有效对接,使得公共数字平台的访问量不足,用户粘性差。二是存在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基层文化中心缺乏数字服务平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不能够真正走入群众中去。三是存在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内部之间整合不充分,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和有效支撑的问题。公共文化平台存在的这些问题,驱动着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不少学者已经对平台转型的原因与导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1.2 类别分析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窗口,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与阵地。笔者认为,目前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类别可进行如下划分。

从服务地域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可分为国家数字平台与地方数字平台。国家平台指由国家统筹建设的服务全国范围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包括如原共享工程、推广工程的服务网站、国家统筹的资源建设平台、服务支撑平台、数字机顶盒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系统等。区域性平台指由各地自主建设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如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官网、官微等。

从是否直接面向群众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可分为服务性平台与基础性(或支撑性)平台。服务性平台指直接面向用户使用的数字平台,例如机构的官方网站和微信、数字阅读平台、订票平台、活动预约平台、阵地触摸服务平台等。基础性平台指用于支持服务平台的各类基础信息平台,如用户系统、文献目錄系统、活动管理平台、流媒体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

从平台的服务内容看,平台可分为行业(专业)服务平台与综合服务平台。行业(专业)服务平台包括:图书馆服务平台、文化馆服务平台、博物馆服务平台等或各类专业数据库、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服务、政府公开信息平台、参考咨询平台等。综合服务平台指整合了区域范围内各机构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如国家公共文化网、上海文化云、河北省公共文化云平台等。

2 平台转型升级目标任务

在国家推进文化“统筹规划,融合发展”的局面下,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必须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综合性服务平台不仅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还要融合社会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融合新技术发展,对接人民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行业(专业) 性平台要提供内容丰富、与产业相融、与创意相容的专业性文化服务;基础平台不仅做好服务类平台的支撑,还要统一标准、融入智慧型技术,为服务平台间的交互整合创造更好的条件。尽管不同平台目标各有侧重,但整体来讲,打造基于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供涵盖文化资讯、文化资源、公共服务、文化休闲、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服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时代要求。要实现上述目标,平台建设较过去新增了融合建设和创新建设两大任务内容。

2.1 融合

融合建设任务包含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内部融合、与旅游等文化产业资源外部融合,其建设要求在于资源融合能顺利实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公共数字文化融合建设内部融合中,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场馆的同质资源共享与互动,同质服务整合与互通,能方便百姓更快捷地获取文化服务资源。例如将博物馆与文物研究单位、非遗机构、古籍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将图书馆与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所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讲座、活动、培训资源的整合;等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对各地区公共文化内部机构的融合发展起到了指导、示范和促进的作用。概括来讲,平台融合的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打通公共文化内部基础平台,以实现用户统一认证、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数据汇聚。第二,搭建标准一致、有统有分、互为支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使得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之间互开端口,互设界面,互联互通。第三,整合服务界面,通过平台功能实现公共文化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的整合。

融合公共文化外部资源,要求平台在提供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产品的同时,注入旅游、教育、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服务内容,对接百姓的实际文化需求,扩大文化消费,培育多方融合的文化产业市场。例如文化与旅游融合,与教育融合,与书店、剧院、各类文化生产公司、文化创意公司的服务融合等等。具体建设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资源整合,整合与平台目标主题一致的公共文化外部的资源。例如将博物馆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与本地旅游文化进行融合,做更好的文化宣传;将图书馆平台与出版社、书店、书商的平台进行融合服务,做更好的阅读服务等。二是产品与服务形式设计,基于新融合的资源,开发新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产品的创意性、趣味性。例如开通文化旅游直播,提供具有公众吸引力的文化IP资源,开发文创消费产品、游戏产品等。三是服务与应用的整合。应用界面是直接展示融合成果的窗口,应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特征,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切实对接百姓日常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平台的服务效能。

2.2 创新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创新任务包括了平台数字内容创新、互联网传播创新和基于新技术应用的创新。

平台创新首先要创新产品的服务内容。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提升数字文化服务创意,做优质产品、创意精品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教育传播。《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并创新发展的要求。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

基于互联网、新媒体、数字产业的融合创新应用,开发互联网创意产品是未来的创新方向。当前是互联网时代、全媒体营销时代、读屏时代[9],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上应把握未来互联网数字文化产品的发展趋势。产品应符合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终端的阅读特点,同时要能创新数字文化的传播方式,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吸引力,扩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受众面和知晓度。这部分与融合任务中的“产品与服务形式设计”任务存在交叠,因为融合与创新的关系紧密相连,融合必然带来创新,创新也同样需要融合新鲜资源。

此外,有创意的产品离不开有创意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传播方式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平台与国内知名互联网平台如淘宝、支付宝、微信、腾讯、新浪、喜马拉雅等的深度合作,推动文化数字成果的网络化发展。

3.4 智慧创新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融合新技术进行智慧应用是未来的重点开发任务,也是体现新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重要特征。在新技术创新应用时,平台应结合国家“智慧城市”“网络强国”“互联网+”行动战略,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首先,立足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打造体现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智慧服务平台。将信用借书、场馆预约、文化展览订票纳入城市智慧公共服务,优化在线服务流程,体现智慧政务。将文化场馆、文化景点、文化旅游路线的交通、导航、导览融入智慧交通与智慧旅游服务产品中。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平台中嵌入语音识别、各类虚拟机器人的服务。增加咨询服务中的人机对话,进行自动咨询、智能交谈,并自动采集信息,做出用户行为预判与反馈。增加数字平台与实体场景之间的互动,例如平台中的虚拟机器人侦测到用户行为后,进行知识推荐、文化导游,再例如可开发智慧阅读与陪伴的“文化机器人”。

基于5G和AR/VR技术,打造在线智慧場景。AR/VR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图书馆可以提供AR立体阅读和VR虚拟课堂,甚至还可以以VR方式进行直播互动,例如将当前的在线慕课、讲座、演出直播、活动直播,以虚拟空间的方式举行,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受。高质量的VR/AR业务对带宽、时延要求逐步提升,未来凭借5G超带宽高速传输能力,可以解决VR/AR的渲染能力不足、互动体验不强的痛点,提升用户体验,为用户打造公共文化教育、休闲的各类虚拟智慧场景[11]。

建设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智慧服务。国家明确提出“构建文化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加强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支撑”的要求[4],并提出了“2019年底,形成覆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与文化和旅游部综合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有效对接”与旅游大数据的接口要求”[3]。将大数据应用到平台中,可以为系统提供支持,包括支撑平台自动分析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产品推荐、精准推送、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评测、平台管理异常预警等。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挖掘,还可以为城市文化用户进行画像、分析城市文化消费特征、为文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等。

4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业态的变革依托于融合创新、平台创新[12],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面临着“融合”和“创新”的两大核心任务。未来平台在融合内部和外部资源时,可以从资源融合、功能融合、应用融合三方面推进实施;未来平台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应把握互联网数字产品的特征和趋势,深入融入科技与智慧成果,以期带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业态创新。

参考文献:

刘先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关键点[J].人民论坛,2018(23):128-129.

范周.言之有范: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办公共发〔2019〕63号[A/OL].[2019-08-30].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4/t20190422_843023.html?keywords=.

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科发高〔2019〕280号[A/OL].[2019-08-30].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9/201908/t20190826_148424.htm.

孙一刚.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解读.全国地市以上图书馆和文化(群艺)馆馆长培训班[R].2019.7.3.

张小朋.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条件和方法[J].中国博物馆,2018(3):110-115.

曹轶臻,张生言,谌平,等.城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7〕8号[A/OL].[2019-08-30].http://

zwgk.mct.gov.cn/auto255/201704/t20170424_493319.html?keywords=.

茅院生.融合发展与全民阅读[N].图书馆报,2019-09-20(02).

范周.言之有范:读屏时代的文化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刘炜,陈晨,张磊.5G与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5):42-50.

范周.言之有范:融合时代的文化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嵇 婷 南京图书馆业务管理部主管、副研究馆员。 江苏南京,210018。

耿 健 南京图书馆业务管理部副主任、馆员。 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9-09-30 编校:谢艳秋,刘 明)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平台建设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