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馆办刊物推动全民艺术普及

2020-05-25鄢新艳

群文天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刊物群文厦门

移动通讯的发展,数据的大众化,电子书籍、网上书店如春后雨笋,层出不穷,书成为大众触摸可及。书的传播,以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形式,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传统速度,让人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沐浴着新的研究成果。内刊,相对于公开发行的刊物来说,不仅是个补充,也因它独特的个性而获得群体的关注,绽放着光彩。

一、内刊为辅,促进行业交流发展

刊物根据其发行对象(受众)来划分,分为内部刊物和公开发行两种。在《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中指出,201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0种,平均期印数13085万册,总印数24.92亿册;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0.46%,平均期印数降低5.90%。若加上未公开出版发行的、具有内部刊号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高校图书馆等编辑出版的内刊,数据应该翻一倍。

内部刊物,简单来说,是单位内部编辑发行的刊物,仅供兄弟单位交流,一般会有“内部资料,免费交流”等字样。每个系统、组织单位,都有相关的行业行规、职业准则。比如文化馆系统,有群众文化宣传、文艺创作等,一般由地名+文化/文艺,如《厦门文艺》《深圳文化》《常德文化》等等,或是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如《天一文化》《百花园》等,对行业间沟通信息、统一思想、塑造形象、传播知识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个地区组织的群文期刊发展论坛与期刊活动,对推动群文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及发展,为各馆办刊物间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使之更好地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进程,成为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窗口、理论阵地及优秀作品的摇篮。

二、独特魅力,使内刊极具生命力

在长期办刊中,不管是各刊的风格,還是历史积淀,都会逐渐形成独特的魅力。这魅力,不仅是地域的、时代的,也是全民的。

1.年深日久,一脉相承

杂志的固定时间出版,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如栏目设定、纸张大小、页码等),从来是以延续性与稳定性的风格获得读者认可的。《厦门文艺》是一本综合性群众文化季刊,属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闽内资准字D第017号),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管,厦门市文化馆主办;创办于1987年,至今已连续出刊131期(至2019年第4期),主要介绍、宣传厦门市群众文化,发表文学艺术、群众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作品。

《厦门文艺》历经两位责任主编,一位是已退休的徐长波,一位是现任主编曾纪鑫,两位主编风格各异,但都以繁荣厦门群众文化为己任,在保持杂志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不断有新的突破。《厦门文艺》原名《厦门特区通俗文艺》,1987年创办时为8开4版报纸;1990年改为16开本杂志,40个页码;2003年第3期更名为《厦门文艺》,并在内容、栏目、版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既注重行业性,也重视作者的参与性,更讲究杂志的可读性:为便于携带、阅览与收藏,由16开本改为32开本,页码逐渐增至现在的160页。

2.雅俗共赏,本地特色

一本杂志,如果没有读者,或者读者不看,便失去了办刊的意义。《厦门文艺》讲究可读性,注重雅俗共赏,力争文化、文学、艺术三结合,刊发的作品分三个版块,包括群文研究、文学作品、小型舞台艺术作品三种类型。辟有文化视野、文化论坛、文艺星座、艺术广角、小说世界、散文丛林、诗情画意、歌词小辑、名人与厦门、闽南文化之旅、闽南民间文学、金锣铜鼓、书海遨游、群文动态等固定栏目,

厦门市文化馆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市性的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群文研究类“文化论坛”栏目刊发的作品,便选自研讨会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基层。论文反映基层最新群众文化工作动态,展示时代风采;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众多门类与体裁,以传统性为主,可读性强,比如小说有着曲折的情节及鲜明的人物性格;散文体裁众多,包括面广,除传统意义的散文外,还包括杂文、小品文、游记、杂感、纪实、随笔等,只要具备一定写作水平的作者,都可以在这里一试身手;诗歌以发表清新明快、昂扬向上的传统诗为主,兼发现代诗与古典诗词;小型舞台艺术作品“金锣铜鼓”栏目,刊登话剧小品及地方曲艺作品等,这些作品专业性较强,读者面窄,论文主要供群文工作者参考,话剧小品及地方曲艺则供演出使用。因此,其他栏目的文章,则尽可能地根据群众文化工作特点,讲究可读性,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读者。

杂志也强调专题性与新闻性,深度与广度相结合,设置的重点栏目如文艺星座、名人与厦门、闽南文化之旅、闽南民间文学等,每期介绍本地突出的文艺人物,文化内涵丰富的风景名胜,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民情及历史文化等,长期坚持,不仅独具特色,且构成系列。比如封三“历史的见证”,此前介绍本地文物,近几年来逐一介绍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十册刊物收藏在一起,厦门众多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历在目,资料性与系统性兼具。

3.立足本地,培养新秀

杂志的出现,有它的办刊宗旨与理念,也有它的目标与方向。诚如《厦门文艺》,主要介绍、宣传厦门本土文化及闽南文化(由厦门、泉州、漳州三地民众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适当介绍福建的八闽文化,同时关注具有全国性的文化人物及事件(如“文化视野”栏目)。作者以厦门业余作者为主,也有闽南地区、福建省及外省作者,且不乏全国名家,比如与封底配套的“艺术广角”栏目,便不拘一格地介绍全国各地的画家、书法家、摄影家及其艺术作品。

刊物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一般不向名家约稿,主要为广大业余作者提供发表园地。话剧小品、相声及地方曲艺如答嘴鼓、荷叶说唱等,成熟作者老去,新作者出现断档,本刊不断发现、培养新人。特别是责任编辑庄敏莹,作为一名本地人,她熟悉闽南文化,对答嘴鼓、荷叶说唱等以本地方言创作的作品精益求精,对重点作者大力扶持,形成了一个地方曲艺创作群体。在发表文学、艺术及文化类作品中,无形中《厦门文艺》团结、培养了大批业余作者,可谓老中青三结合,林良财、李启宇、黄国清、宋永贤等等,既是刊物的忠实读者,也是重要作者。

杂志还不定期举办业余作者座谈会、组稿会等,充分调动新老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创作水平,《厦门文艺》发表的作品常被选刊及其他刊物转载,如厦门业余作者林俊豪的小小说《爱情不像菠萝甜》发表在《厦门文艺》2005年第4期后,入选《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7期。本刊“小说世界”栏目所发小说,常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小说选刊》“全国报刊小说要目概览”选登。

4.艺术普及,全民参与

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知识,让思维活跃,让心灵得到洗涤,让智慧得到启发,让工作方式得以创新。艺术的普及,不仅是音乐、舞蹈、戏曲、摄影、美术等等的舞蹈实践,也是对创作如文学、曲艺等的文字化。

在全民艺术普及的今天,文化馆馆办刊物,既要关注群众团体的艺术创作现状,也适时关注时政热点,刊发比较有影响力的时政热点,使刊物集阅读性、收藏性与资料性于一体。作为厦门市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厦门文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跟时代步伐,在群文工作的改革中起桥梁作用;与全国兄弟单位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为业余作者提供创作园地,培养各艺术门类的创作人才;在全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指导、辅导、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持之以恒,全民艺术普及

1.小岛大文章,办刊大气象

众多出版杂志中,在以读者阅读与互动为主的导读型刊物流行的时代,厦门市文化馆馆办群众文化刊物《厦门文艺》,如一股清流,以坚持大文化格局下的办刊理念,提倡“小岛大文章,办刊大气象”,引入互联网+数字化出版发布形式,早在2005年便开通了投稿电子邮箱,2009年开通微博,2003年第1期起制作发行杂志PDF电子版,进一步扩大杂志的宣传面与影响力;展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创作成果,凝聚创作队伍与读者群,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成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2015年11月,由中国文化报社、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的首届全国“文化杯”文化(群艺)馆群文期刊评选结果在重庆出炉,《厦门文艺》主编曾纪鑫荣获优秀主编奖。我想,这个奖,既是对杂志坚持不懈、与众不同的肯定,也是对主编曾纪鑫的肯定。2017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文化杯”文化(群艺)馆群文期刊评选中,本人也荣幸被评为优秀编辑奖。

2.多平台多渠道,润物细无声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厦门文艺》通过纸质、电子版、微博微信等阅读数字平台多渠道,将杂志的力量延伸触角,向农村基层推广数字平台,使平台涵盖范围由城镇向农村扩展,向更广的地方延伸。

编辑期刊,是一种经验性的阅读文化传播,也更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文化馆馆办刊物,虽然是用于交流的内部资料,但它以丰富的内容、较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回馈社会。29年来,《厦门文艺》发表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受到多方人士的贊赏与鼓励,本刊雅俗共赏,可读性、系统性、收藏性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鄢新艳,女,湖北枝江人。现任《厦门文艺》编辑、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刊物群文厦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刊物贺词
厦门鼓浪屿之行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读者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