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与小爱

2020-05-25林侃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小爱遗书遗体

近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在病危时写下一份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 在这位患者去世后,当某媒体截取“我的遗体捐国家”一句,以“歪歪扭扭7字遗书让人泪奔”为题加以报道时,有人认为这一句确实很好地突出了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弥足珍贵的爱国之心,但也有人认为另一句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弥留之际最朴素的人间真情。

文本解读

关于“大爱”和“小爱”:前者可以不拘于爱国,还可以扩大到民族之爱、人类之爱和一般的集体之爱等等,而后者可以不拘于爱家人、亲人,还可以扩大到家乡之爱、朋友之爱、同学之爱等。

在“大爱”和“小爱”的选择面前,可以讴歌“大爱”,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可以赞美“小爱”,如“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也可以两者兼顾,作辨证思考。

例文

莫以大小论真心

□浙江省新昌中学 林侃

最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一份遗书在网上引起了人们不少的热议。在这最后一声诀别里,肖先友先生用捐赠遗体这样的方式念想着国家,又用短短几字想着妻子,这样的行为在不少人看来是分别代表了大爱与小爱。而当有关二者取舍的议论不断的当下,我倒私以为它们并无取舍一说,而根本是一种情感,从同一颗真心里生发出来。

我们总是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要离开世界的那一刻,我们会想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也许可以更好地思考自身对于爱这一情感的态度和观念。挥手告别的时候,恐怕没有人会愿意执着于仇恨和恶意,而更希望用温暖和爱意来为自己送行。这个时候一个人心里所思所想的应当不是大爱与小爱的先后取舍,在这个问题上如此纠结对彼时彼刻来说可能并无意义,因为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爱和对家人、朋友甚至任一渺小生命的爱,所有这些可以从我们身上产生的被称作“爱”的那种温暖,最终都要来源于某一个人因了某一位他或她所诞生的一颗真心,而在那颗心中,爱也许并无大小。

然而关于大爱与小爱的讨论事实上由来已久,今天也仍在继续。我想,我们是不是该尝试着转变一下角度,不只是关注一份情感所作用对象的范围大小,也试着去完整地体味一份情感是从何而来,又最终会到达何方。

当我们谈论对一个国家的爱时,我们要表露情感的这个客体,在我们心中也许会是一个明确而浓缩的概念,可是这个复杂而庞大的词语事实上是由许多个下一级概念组合而成的。好像“中国”这个概念并不是因为它在地球上的这个地理位置而能够存在的,而是由千千万万个为自己赋予“中国人”这一身份的人们所确立的,那么是否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对中国的那一份大爱就是由点点滴滴的对某个人、某个群体、某片地域的小爱汇流而成的。

从这个角度看,爱这种情感并无高贵一说,因为再宏大的爱似乎都是从最平常的温暖开始起步的。世界上也没有所谓平凡的爱,既然是爱,就必然是真挚而有力的,拥有创造伟大改变的潜力。

据说,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著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么一想,其实创造爱的过程同教育又何其相似,或者说这本是即是对生命最好的教育。当我们完成好自己的生命,献出普通人的那一份真挚的爱,个人的努力和认真不是在社会里简单地石沉大海,而是创造出涟漪,影响着其他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奉献他们的真心,进而这些情感凝聚成越来越多的团体,发出更大的声音,产生更大的共鸣,成长为一个国家的大爱。

梁从诫先生曾说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意思就是既然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就不能不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哪怕只是绵薄之力。的确,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爱之下,又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来回报这种情感,在这样的水乳交融之中,也许本就没有大爱小爱之分,只是留有一颗真心罢了。

(指导教师:张晗/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小爱遗书遗体
神奇校车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智慧机器人
智慧机器人
智慧机器人
银环桥下的遗书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