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生态

2020-05-25王淦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治沙垃圾人类

王淦生

导练素材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警示人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是人类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文本解读】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华文明中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的根基,人与自然的亲近与交融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农耕文明虽然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人与自然的和谐却应留在我们生活中。

二、敬畏自然,顺应规律。世间万物的运行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存空间,才能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美好。敬畏、顺应自然,我们就不会杀鸡取卵,就不会竭泽而渔。

三、危害自然,等于自戕。当逐利之心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人们便开始无端索取。但是,当人类的索取变成浩劫,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便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种种自然灾害在不断警示我们:与自然作对就是自戕。

四、纠偏改错,绿色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正认真反思、及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更新观念,纠偏改错,倡导绿色发展。这正是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自然环境更加优美,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

恩格斯指出:“当一个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他只能首先注意到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

【素材析与用】

恩格斯的这段话深刻揭露了在利益驱动下人们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和利用都会一定程度上使自然被污染、被破坏。气候变化、雾霾肆虐、水土流失……无一不是过度消费自然的结果。

新冠肺炎所带来的深刻反思

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基本可以确定为野生动物,而很多野生动物中都存在大量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有可能危及人类健康的隐患。滥食野生动物不仅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会对野生动物资源和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从而引起整个生物链的崩溃。

【素材析与用】

猎捕和食用野生动物,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亦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今年年初发源于武汉、蔓延至全国的新冠肺炎,给人民生命财产乃至国家的经济、声誉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和影响!“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一古训为什么就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素材析与用】

所谓“绿色发展”,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求得的发展。它有别于过去那种不计成本、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只有绿色发展,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新发展理念要达到的美好的生活境界。

导练素材二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换个角度看,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

自然养育了人类,自然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又在养育着自然,自然的发展无不带有人类生命的印迹。自然给了人类生命与家园,人类给予自然反哺与回馈。“地灵”孕育出“人杰”,“人杰”又造就了“地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永葆生机,人类方可生生不息。

【文本解读】

一、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地理气候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导致思想、观念、文化、性格的不同。可以说,一方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物产丰盛的土地,必然会养育出一方身心健康、活泼向上的人。

二、人类应当反哺自然。美好的环境可以培育出优秀的人物。同样,优秀人物亦懂得反哺那片哺育自己的大地。那些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辛勤付出的劳动者,那些致力于恢复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者都是一方水土的养护者,都懂得回馈反哺自然。

三、人杰地灵相得益彰。自然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母与子的关系——有了健康的自然,才有健康的人类;人类发展,又应当回馈自然,进而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谓人杰地灵,正是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着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

四、亏欠自然终害自己。总是有人将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主人,对各种自然资源大肆索取,恣意挥霍,结果酿成了各种自然灾害——诸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疾病肆虐……这些正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之后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

【素材小贴士】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美好生活的前提

《孟子》有言:“不違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素材析与用】

孟子的这段话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一个道理:人与自然只要和谐相处,我们就会获得不竭的物质源泉;而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就可以发展上层建筑,就可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赢得社会的安定祥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中国最美丽的沙漠,以治沙成果而闻名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处,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真正让沙坡头享誉世界的,还在于其辉煌卓越的治沙成果。从1956年开始,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与治沙工作者一道艰苦探索,创造出综合治沙工程体系,化沙海为绿洲,一举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特别奖”。

【素材析与用】

防沙治沙,让沙漠变为绿洲,让沙坡头成为中国最美的沙漠,这是中国人反哺自然、优化自然的突出业绩。能取得这一成绩,在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和领导,在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治沙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和辛勤努力。防沙治沙,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分类处理生活垃圾,还生活环境以洁净

从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标准处理。没有垃圾分类和未按指定投放到指定垃圾桶内等行为都会被罚款和行政处罚。如果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单位混装混运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

【素材析与用】

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既可以将垃圾中的“宝贝”送到它应该到的地方,节约了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又减少了垃圾产量,减轻、减少垃圾污染,洁净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生活着,必然时时产生垃圾,实行垃圾分类说到底是在维护净化养育我们的大自然。

【例文】

由“生存”到“生活”

□江苏省亭湖高级中学 吴亮

评价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撇开时代背景而孤立地看问题。新中国刚诞生不久,前所未有的和平年代让人口增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吃饭问题”也就成了横亘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道深坎,中国人自然会把粮食生产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所以,也才有了广大农村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等一系列运动——而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多打粮食。

说到底,上述种种有违常规、破坏生态的行为的出现,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心态”影响了“生态”。但是,可以理解的“合情”之举并不意味着可以畅行于任何时代。

今天,我们已经基本走出了那个将“吃饱肚子”视为头等大事的年代,中国人已经不再为“生存”而绞尽脑汁,而是在为“生活”不懈努力了。我们的目的是要追求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完美的全新生活。我们已经跳出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低层次的物质追求,而有了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生态需求;我们已经不仅仅追求“金山银山”,更追求“绿水青山”——因为我们需要碧水蓝天,我们需要草木葱茏,我们需要鸟语花香……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宜居、更加适宜“生活”的家园。

所以,我们需要对曾被我们大肆掠夺的大地以充分的补偿,我们需要将绿水和芳草送回它们的故乡,我们需要让高山不再裸露,原野不再荒凉,我们需要让脚下的地球成为我们以及和我们一同来到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的天堂……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就是摒棄了求生的粗糙,摆脱了得失的功利,拒绝了逐利的贪婪,而拥有着一种待人的绅士与雅士、接物的雍容与从容。诚如是,我们的天地就会有质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亦会层楼更上。

从生存到生活,是巨大的跨越。所幸的是,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这种跨越。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清算和补救曾经的“合情”,追求一种更加“合理”的生活。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治沙垃圾人类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垃圾去哪了
人类第一杀手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