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相助:国际救援中的东亚特色

2020-05-25邓苗苗

廉政瞭望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邓苗苗

泰国清莱,当地的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幅主题壁画,致敬营救“野猪”足球队的救援人员。

国家之间的官方救灾援助,自古有之。就拿位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来说,救助各国海难“漂流民”是历朝政府的一项工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固定制度。乾隆皇帝曾下令,对外国漂流民的救助,应“动用存公银两,赏给衣粮,修理舟楫,并將货物查还,遣归本国”。如今,随着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各种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国际救灾援助的作用也愈发重要。

国际救援背后的政治

2008年5月2日,一场被命名为“纳尔吉斯”的飓风并未按照人们预测的路线移动,而是突袭缅甸南部地势低平、人口稠密的伊洛瓦底三角洲,并于次日凌晨直逼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迅猛的飓风造成14万人死亡,80万人流离失所。而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的长期评估,240万人受到这次风暴直接侵害。

相关人士认为,这场灾害造成的后果可能就连那些国力富强、应急得当的国家都难以承受,更何况缅甸。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国际援助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问题上,缅甸军政府一直犹豫不决,直到5月9日,才正式宣布接受国际援助,但不允许外国专业救援人员进入,只限于食品、药品等物资及资金援助。

这样的操作被国际社会认为是违背人道主义。迫于愈演愈烈的舆论压力,10天后,缅甸终于同意接受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的救援,并逐渐开始接受更广泛的国际援助。

灾难面前,接受国外专业救援是应对其影响、尽可能抢救生命的有效做法。但这与古代中国官方对漂流民的救助不同,一旦涉及外国相关人员入境,受灾国就有可能对此持保守态度。因为,尽管国际援助秉承人道主义精神,有中立等原则,实际上却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政治,甚至带有地缘政治的色彩。

二战后,日本就是靠着经济援助改善与亚洲诸国的关系,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关注国际救援,在他国自然灾害发生后,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提供人力、物力帮助。

而2013年菲律宾因台风“海燕”遭受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后,美国更是派出阵容强大的救援团队,一度有13艘军舰、近8000名军人参加,声势浩大。美国一些媒体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国借救灾增强在亚洲的软实力”“美国援助菲律宾暗含外交目的”。

根据主权和不干涉原则,国际救灾援助首先需要受灾国同意,但面对生命可能即将消逝,决策的天平向人道主义倾斜成为了大的趋势。

2018年6月23日,泰国一个名为“野猪”足球队的12名少年队员和1名教练进入泰国北部清莱府一处洞穴后集体失踪。泰国当地搜救团队联系国家防灾减灾厅、警方、军队等部门紧急开展联合救援行动。由于搜救进展缓慢,泰国方面当机立断做出了向国际求援的决定。次日,英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搜救团队就抵达现场,迅速组建成一支由国际顶尖专家组成的联合救援队伍,一场牵动全世界的救援行动就此展开。

困住13人的洞穴长达10公里,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加上暴雨引发的洪水把洞穴的入口堵住,救援难度相当大。经过多国救援人员长达半月的努力,7月10日,被困13人全部获救,走出了暗无天日的洞穴,这场被赞为“奇迹”“史无前例”的救援成功落下帷幕。

国际救援怎么“救”

国际救援的成功,离不开多方配合,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是各国一直在探索的方向。比如,在经历中国“5·12”汶川地震和日本“3·11”大地震后,中、日、韩决定建立三国间的“灾害管理和救灾合作渠道”,探讨在一国发生灾难后,其他两国如何快速有效地提供救援工作。

而泰国洞穴奇迹般的救援,也得益于各国救援人员经历了语言不通、存在争议误解等困难后,以充分信任的姿态不断磨合、组织协调,最终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的救援方案——潜水救人。

一般来说,受灾国在请求或同意接受国际救援后,须在行政上明确安排卫生部门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包括与他们的联络、协调及与他们的监督关系。而境外救援队入境后,则须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先去灾区指挥部或协调中心报到,听从统一指派救援任务。

在国际救援组织协调方面,发达国家似乎走在了前面。早在1985年,丹麦和德国就签署了《丹麦和德国关于灾害或严重事故时互助协定》,对双方在应急响应阶段给予对方紧急救援人员的入境豁免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为了共同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1992年,欧盟的前身欧共体还成立了欧共体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2010年2月更名为人道主义援助与民防总局,专门负责欧盟的重特大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应急响应协调、信息共享、人员培训等,并向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受灾国统一提供应急救援支持。不过在此次欧洲疫情期间,让一系列协定成为了纸上童话。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救援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原则,比如救援队伍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与补给充足,不能给受灾国增加麻烦。还要保证救援的时效,反应慢的救援队伍甚至可能在路上就被受灾国要求终止救援任务。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地震后,有队伍因为在机场滞留时间较长,还在奔赴灾区的途中就接到巴基斯坦政府的要求,打道回府了。

除了派遣专业救援人员,物资支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面。日本为了能及时提供救援物资,不仅在东京成田机场建立了国内仓库,还在新加坡、墨西哥、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等地建立了海外仓库以便调度。

可以说,国际救灾援助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不仅各国对此的态度有了不同程度的积极转变,相应的机制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尽管其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义、利的博弈,但面对灾难,国与国之间真诚的守望相助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爱心援助
航母救灾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